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冠心病幾乎占了心血管死亡病例的一半,提高對其重視度很重要

心血管疾病已經成為威脅全人類健康的嚴重疾病之一, 人們對它的認識或多或少, 都和這個疾病迅猛發展的趨勢不相符合。 甚至對一些治療方法和療效, 人們也有誤解, 例如, 據最新報導, 針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合併採用血管成形術和最佳藥物治療時, 緩解症狀較快效果也好, 但36個月之後, 經手術治療的早期優勢會消失。 可見, 提高日常生活中對冠心病或在這個疾病的治療過程中的警惕是非常必要的。

今天主要給大家介紹常見的心導管術和心臟血管繞道(搭橋)手術, 並且選用了專業醫學刊物上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 希望能為人們正確認識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有所幫助。

驚人的資料

據估計, 在美國慢性冠狀動脈疾病(Chron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簡稱CAD)波及一千六百八十萬人, 其中, 九百八十萬病例有心絞痛症狀, 接近八百萬患者已有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簡稱MI)。 2005年, CAD是美國人口中引起死亡最多的單一疾病,

共有六十七萬人死於CAD(占總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一)。 2006年, 約有一百七十六萬帶著CAD診斷的病人從醫院出院。 在美國, 直接或間接花費在CAD上的費用, 在2009年達到了一千六百五十四億美金, 據OMRAN描述, 全球發展中國家正經歷著從瘟疫和饑荒到退化性流行病以及變性疾病的流行病學轉變, 心血管疾病正成為發展中國家的主要流行疾病。

2002年, 全球有超過五千七百萬人死亡, 其中大約有一千六百七十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比較而言, 同年大約有五百萬人死於結核病、HIV和瘧疾併發症), 其中百分之八十的心血管病死亡病例來自發展中國家。 冠狀動脈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塞)幾乎占了心血管死亡病例的一半。

預測到2030年, 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將達到二千三百四十萬, 而且, 在發展中國家, 心血管疾病正趨向於影響年紀輕的人, 這對勞動力和經濟生產力都構成負面影響。 CAD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對社會經濟的重要性, 使其診斷和治療成為所有臨床醫生的基本工作。

常見的心導管術

冠狀動脈在一般的X光之下是看不見的, 必須經由導管將顯影劑注入冠狀動脈內, 才會在X光透視下顯影。 冠狀動脈攝影是診斷冠狀動脈疾病最準確的方式, 可以清楚地瞭解到血管硬化及阻塞的範圍和程度, 從而顯示粥狀硬化斑塊阻塞的病灶位置、狹窄程度、栓塞範圍及側枝迴圈等,或先天性的生理解剖異常,這可以促使病患接受更積極的治療,決定最合宜的治療方式, 如藥物、氣球導管擴張術、支架置放術、或外科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也稱血管繞道手術或冠狀動脈搭橋手術)。

施行心導管術在局部麻醉下進行, 整個過程中, 病人神智清醒。 導管可以經由股動脈(腹股溝)或撓動脈(手腕)進入體內。

這項現代診斷性心導管術所引致的死亡率, 小於千分之一。 當醫師認為施行心導管術對病情的幫助大於其危險性時, 就會建議病人接受心導管檢查。

下列病患有需要接受心導管術:

無法經由其他方式得到冠狀動脈疾病之確定診斷時;

藥物治療下仍無法完全控制冠心症時;

不穩定型心絞痛甚至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時;

冠狀動脈疾病併發有心臟衰竭或嚴重的心律不整時;

經運動心電圖、核子掃瞄或心臟超音波檢查後, 懷疑有嚴重的冠狀動脈疾病。

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簡稱PTCA) 及支架放置

冠狀動脈狹窄會造成心肌缺氧甚至壞死進而影響心臟功能。 以往只能使用口服藥物治療, 在治療成效不好時, 只有接受開胸手術一途。 近年來由於醫學技術的進步,已可經由心導管術得到完善的處理。冠狀動脈氣球導管擴張術就是將一個極細的氣球,由導管內穿入至冠狀動脈狹窄處,借由氣球的擴張即可將狹窄處撐開,以改善冠狀動脈的血流,達到控制冠心病、改善心臟功能的效果。

冠狀動脈氣球導管擴張術的成功率高達94%,死亡率約1%。一般而言,會發生生命危險的均是具有極嚴重的冠狀動脈疾病患者(例如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由於冠狀動脈疾病本身就是有危險性的,所以這個危險性應是可以接受的。

氣球擴張血管之後,血管壁的動脈硬化斑塊會被撐破,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這不會有任何不良影響。少數時候斑塊的破裂太厲害反而會造成冠狀動脈的阻塞。這個時候可以借由放置冠狀動脈支架將破裂塌落的血管內壁重新撐起。有時候,既使是冠狀動脈支架亦無法補救,就必須接受外科(繞道手術)治療。

冠狀動脈支架是一種金屬制的網狀支撐物,附著在氣球導管上放人體內,在病灶處撐開後,就永久停留在冠狀動脈內,可以將血管壁支撐著不使其再阻塞。在下面這些情況下是要考慮放置支架的 :

用氣球擴張無法將狹窄的程度降到30%以下時;

經氣球擴張血管後,造成血管內壁嚴重的破裂而導致血管阻塞時;

以往曾接受氣球擴張術,但又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再阻塞時;

曾接受繞道手術治療,而繞道之血管本身也發生硬化而狹窄阻塞時;

也有一些情況是不適合接受支架放置的,例如血管太細小、太彎曲或是狹窄阻塞處太長時。一般而言,只要技術上許可,置放支架均可以得到比純粹氣球擴張更好的結果。

心臟繞道手術

心臟繞道手術在國內是很常見的手術,當心臟的冠狀動脈發生硬化斑塊而血管被阻塞時,根據病況外科醫師會選擇手術治療,這是在心臟血管中開啟一條新的通道,以繞過阻塞位置,醫師稱之為繞道移植手術,使用來自病患身體其他部位暢通的血管,也就是移植血管,在阻塞區域周圍構建一條新通道。

主動脈是攜帶血液出心臟的主要動脈,它有兩條主要的血管分支從底部分出,右與左動冠狀動脈,而每條冠狀動脈有許多分支;當粥樣硬化斑塊繼續進展,阻塞動脈達70%時,就可以確定動脈基本上有嚴重的阻塞。

醫師從病患身體的其他部位取一段替代血管,將移植血管的一頭接到主動脈,另一端接到阻塞位置以下的冠狀動脈。如果多條動脈被阻塞,需要好幾次的繞道。需要許多繞道手術的病患,相較於只需一條繞道的患者,並不見得有比較高的風險。病患的風險要視病患整體狀況,病患是否患有腎臟疾病或糖尿病,以及心肌本身的問題,因此如果病患的狀況良好,繞道的數目可能僅代表需要更長的手術時間,而不是更高的危險。

相對比較之下年輕的病患,在沒有其他相關疾病,如糖尿病等,繞道手術的風險是很低的。在熟練的技術下,這種手術的併發症機率是1%至2%。發生率與病患年齡、心臟受損程度、主動脈本身是否有斑塊產生等病變有關。術後,病患會在重症加護病房待上一、兩天,接著病患會轉到一般病房接受3至5天的護理。

進行繞道手術後的恢復很快,如果心肌沒有嚴重受損,可以在5天內出院;接下來的1至4個禮拜可以慢慢地開始活動。6至8個禮拜會完全恢復。當然,他們可能會出現疲勞、心律不齊、體液堆積、憂鬱等等的狀況,但大部分病患可以很快恢復。

冠心病的定義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腔狹窄或閉塞,或(和)冠狀動脈功能性改變(痙攣)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引起的心臟病,統稱為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

冠心病分為慢性穩定型心絞痛和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兩大類。

慢性穩定型心絞痛:慢性穩定型心絞痛是在冠狀動脈狹窄的基礎上,由於心肌工作負荷增加引起心肌急劇、暫時的缺血與缺氧的臨床綜合征。心絞痛以發作性胸痛為主要臨床症狀,特點為陣發性的前胸壓榨性疼痛感覺,主要位於胸骨後方,常發生于勞力負荷增加時,持續數分鐘,休息或用硝酸酯類製劑後消失。

心肌梗死:是指心肌因長時間缺血而發生壞死。胸痛失大多數患者最早出現的症狀,疼痛部位和性質與心絞痛相似,但誘因多不明顯,程度更重,持續時間更長,可持續數小時以上,休息或含用硝酸甘油多不能緩解。少數患者無疼痛,已開始即表現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有時疼痛部位不典型,可在上腹部、頸部或下頜部位;室性心律失常如陣發性室性期前收縮或短暫室性心動過速多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可出現暫時性心動過緩或房室傳導阻滯;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指介於穩定性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間的一組臨床心絞痛綜合症。痛的部位、性質與穩定型心絞痛相似,但有一些特點,比如,在一個月內發作頻率增加,程度加重、時限延長或誘發因素變化,硝酸酯類藥物緩解作用減弱;休息狀態下發作心絞痛或輕微活動即可誘發,且持續時間超過20分鐘。

想不到的結果

雖然我們都知道上述冠心病的手術治療都已經常被應用,而且療效也好。但最近一項由挪威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院心臟科進行的5年臨床試驗研究,他們比較手術與保守治療的療效。在不穩定性冠狀動脈綜合症,對於呈現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和肌鈣蛋白T升高的患者。採用這兩種不同治療方法的長期療效追蹤結果如下:

研究人員隨機安排1200名患者進入早期手術或選擇性的手術治療方案後,跟蹤5年心臟血運重建率在早期手術性的治療組別中達到81%,在選擇性手術治療組別中達到60 %。累計死亡或心肌梗塞率分別達22.3% 和18.1%,這個觀察到的死亡率並無統計上的差異。心肌梗塞在進行風險分層之後,發現在NSTE-ACS 和肌鈣蛋白T升高的患者中,早期手術性的治療方案,無法證明它在減少死亡或心肌梗塞方面具有長期的益處。

如果你想瞭解更多心胸健康方面的資訊。可以添加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中國心律失常防護中心。

近年來由於醫學技術的進步,已可經由心導管術得到完善的處理。冠狀動脈氣球導管擴張術就是將一個極細的氣球,由導管內穿入至冠狀動脈狹窄處,借由氣球的擴張即可將狹窄處撐開,以改善冠狀動脈的血流,達到控制冠心病、改善心臟功能的效果。

冠狀動脈氣球導管擴張術的成功率高達94%,死亡率約1%。一般而言,會發生生命危險的均是具有極嚴重的冠狀動脈疾病患者(例如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由於冠狀動脈疾病本身就是有危險性的,所以這個危險性應是可以接受的。

氣球擴張血管之後,血管壁的動脈硬化斑塊會被撐破,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這不會有任何不良影響。少數時候斑塊的破裂太厲害反而會造成冠狀動脈的阻塞。這個時候可以借由放置冠狀動脈支架將破裂塌落的血管內壁重新撐起。有時候,既使是冠狀動脈支架亦無法補救,就必須接受外科(繞道手術)治療。

冠狀動脈支架是一種金屬制的網狀支撐物,附著在氣球導管上放人體內,在病灶處撐開後,就永久停留在冠狀動脈內,可以將血管壁支撐著不使其再阻塞。在下面這些情況下是要考慮放置支架的 :

用氣球擴張無法將狹窄的程度降到30%以下時;

經氣球擴張血管後,造成血管內壁嚴重的破裂而導致血管阻塞時;

以往曾接受氣球擴張術,但又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再阻塞時;

曾接受繞道手術治療,而繞道之血管本身也發生硬化而狹窄阻塞時;

也有一些情況是不適合接受支架放置的,例如血管太細小、太彎曲或是狹窄阻塞處太長時。一般而言,只要技術上許可,置放支架均可以得到比純粹氣球擴張更好的結果。

心臟繞道手術

心臟繞道手術在國內是很常見的手術,當心臟的冠狀動脈發生硬化斑塊而血管被阻塞時,根據病況外科醫師會選擇手術治療,這是在心臟血管中開啟一條新的通道,以繞過阻塞位置,醫師稱之為繞道移植手術,使用來自病患身體其他部位暢通的血管,也就是移植血管,在阻塞區域周圍構建一條新通道。

主動脈是攜帶血液出心臟的主要動脈,它有兩條主要的血管分支從底部分出,右與左動冠狀動脈,而每條冠狀動脈有許多分支;當粥樣硬化斑塊繼續進展,阻塞動脈達70%時,就可以確定動脈基本上有嚴重的阻塞。

醫師從病患身體的其他部位取一段替代血管,將移植血管的一頭接到主動脈,另一端接到阻塞位置以下的冠狀動脈。如果多條動脈被阻塞,需要好幾次的繞道。需要許多繞道手術的病患,相較於只需一條繞道的患者,並不見得有比較高的風險。病患的風險要視病患整體狀況,病患是否患有腎臟疾病或糖尿病,以及心肌本身的問題,因此如果病患的狀況良好,繞道的數目可能僅代表需要更長的手術時間,而不是更高的危險。

相對比較之下年輕的病患,在沒有其他相關疾病,如糖尿病等,繞道手術的風險是很低的。在熟練的技術下,這種手術的併發症機率是1%至2%。發生率與病患年齡、心臟受損程度、主動脈本身是否有斑塊產生等病變有關。術後,病患會在重症加護病房待上一、兩天,接著病患會轉到一般病房接受3至5天的護理。

進行繞道手術後的恢復很快,如果心肌沒有嚴重受損,可以在5天內出院;接下來的1至4個禮拜可以慢慢地開始活動。6至8個禮拜會完全恢復。當然,他們可能會出現疲勞、心律不齊、體液堆積、憂鬱等等的狀況,但大部分病患可以很快恢復。

冠心病的定義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腔狹窄或閉塞,或(和)冠狀動脈功能性改變(痙攣)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引起的心臟病,統稱為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

冠心病分為慢性穩定型心絞痛和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兩大類。

慢性穩定型心絞痛:慢性穩定型心絞痛是在冠狀動脈狹窄的基礎上,由於心肌工作負荷增加引起心肌急劇、暫時的缺血與缺氧的臨床綜合征。心絞痛以發作性胸痛為主要臨床症狀,特點為陣發性的前胸壓榨性疼痛感覺,主要位於胸骨後方,常發生于勞力負荷增加時,持續數分鐘,休息或用硝酸酯類製劑後消失。

心肌梗死:是指心肌因長時間缺血而發生壞死。胸痛失大多數患者最早出現的症狀,疼痛部位和性質與心絞痛相似,但誘因多不明顯,程度更重,持續時間更長,可持續數小時以上,休息或含用硝酸甘油多不能緩解。少數患者無疼痛,已開始即表現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有時疼痛部位不典型,可在上腹部、頸部或下頜部位;室性心律失常如陣發性室性期前收縮或短暫室性心動過速多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可出現暫時性心動過緩或房室傳導阻滯;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指介於穩定性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間的一組臨床心絞痛綜合症。痛的部位、性質與穩定型心絞痛相似,但有一些特點,比如,在一個月內發作頻率增加,程度加重、時限延長或誘發因素變化,硝酸酯類藥物緩解作用減弱;休息狀態下發作心絞痛或輕微活動即可誘發,且持續時間超過20分鐘。

想不到的結果

雖然我們都知道上述冠心病的手術治療都已經常被應用,而且療效也好。但最近一項由挪威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院心臟科進行的5年臨床試驗研究,他們比較手術與保守治療的療效。在不穩定性冠狀動脈綜合症,對於呈現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和肌鈣蛋白T升高的患者。採用這兩種不同治療方法的長期療效追蹤結果如下:

研究人員隨機安排1200名患者進入早期手術或選擇性的手術治療方案後,跟蹤5年心臟血運重建率在早期手術性的治療組別中達到81%,在選擇性手術治療組別中達到60 %。累計死亡或心肌梗塞率分別達22.3% 和18.1%,這個觀察到的死亡率並無統計上的差異。心肌梗塞在進行風險分層之後,發現在NSTE-ACS 和肌鈣蛋白T升高的患者中,早期手術性的治療方案,無法證明它在減少死亡或心肌梗塞方面具有長期的益處。

如果你想瞭解更多心胸健康方面的資訊。可以添加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中國心律失常防護中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