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身體這裡疼、那裡疼,你知道應該去看哪個科嗎?

止痛, 吃藥就好, 還是需要開刀?如何找對醫生看對科, 做出正確決定?

不管是牙痛、胸痛、下腹痛, 一般人都是先想到專科就診, 但如果症狀一直沒有改善, 除了一般門診, 還可到疼痛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找疼痛專家處理, 而不是隨便打針吃藥、忽視不理。

就診前最好先做「功課」──疼痛紀錄, 包括哪裡痛?痛多久?什麼情況會痛?是隱隱作痛、絞痛還是刺痛?記載得愈詳細, 愈有助於醫師下診斷。

先止痛再治療

醫師處理疼痛的優先順序大致分為:1.急性疼痛, 2.癌症疼痛, 3.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 譬如意外受傷、嚴重車禍、燒燙傷, 假使沒有立即生命危險, 血壓、呼吸、脈搏等生命跡象都在安全範圍, 可優先處理疼痛, 再動手術, 經過數天、數周之後, 痛感自然會消失。

第二類的癌症疼痛, 被WHO列為癌症病人必須優先緩解的症狀。 平均每4個癌症病人, 就有3個痛到難以忍受的地步,

尤其到了癌症末期, 常常出現多發性疼痛。

第三類慢性疼痛, 疼痛持續3~6個月以上, 也是臨床最常見的症狀, 根據估計, 全球慢性疼痛病人約占總人口的16~30%, 是非常驚人的數字。

慢性疼痛的成因複雜, 有的是生活緊張和長期姿勢不良;有的是隨著年齡老化, 退化性病變造成;有的則是反復過度使用身體某些特定部位, 造成軟組織受傷。

慢性疼痛病人最多症狀:

1.肩、頸、背痛、腰椎, 約60~70%(歐美國家則高達70~80%);

2.肌肉扭傷、運動傷害、膝關節, 約20%;

3.帶狀皰疹造成的神經性疼痛、三叉神經痛、腦中風, 約10%;

4.腹部疼痛, 約10%。

針對慢性疼痛, 各科醫生幾乎都是先從保守治療下手, 除了給消炎止痛、肌肉鬆弛藥, 同時還要預防復發, 運動強化身體器官組織, 避免再受傷。

一旦覺得不痛了, 就要考慮停藥, 回歸日常生活保養, 而非無限期用藥, 必須多管齊下, 如果不矯正姿勢, 調整作息型態, 疼痛永遠不能根治。

但若是屬於神經性的疼痛, 譬如三叉神經、帶狀皰疹, 單純使用止痛藥的效果不佳, 我們建議, 可改用抗焦慮、抗癲癇藥物,

阻斷神經異常放電, 同樣能抑制疼痛。 「如果持續3個月沒有改善, 就需要重新評估改變治療方式。

某些慢性疼痛可能是心理疾病造成。 譬如憂鬱症病人常伴隨頭痛、全身酸痛, 醫生除了給止痛藥, 同時也給鎮定劑或安眠藥。 這類病人一旦憂鬱症得到控制, 疼痛大都也獲得緩解, 甚至不必再吃止痛藥。

除非保守療法一直無法減輕痛感, 嚴重影響睡眠及生活, 甚至被迫中斷工作、影響生計, 醫生才會建議開刀。

無法保證「刀到痛除」

《聽疼痛說話》作者佛杜錫克醫師指出, 約有三分之二的神經外科手術是為了控制或減輕疼痛, 譬如頭痛、頸椎痛、背痛等。

不過, 開刀有麻醉風險, 而且屬於「破壞」行為, 不保證結果完美。 解決了身體組織結構問題, 卻不一定能徹底解決疼痛及恢復功能。

譬如椎間盤受到壓迫、脊椎滑脫突出、長骨刺, 一般外科手術就是直接拿掉椎間盤、固定位置。 但具有緩衝作用的椎間盤一旦被拿掉, 骨頭之間的摩擦增加, 反而導致脊椎加速退化。

臨床也遇到很多疼痛肇因於「失敗的外科手術」引起的併發症。 即便是最簡單的拔牙、抽血,或者較複雜的心臟手術、腫瘤切除等,都有可能造成神經受損,術後傷口產生的疤痕、沾黏,一碰到或壓迫神經就會痛。

遇到這種情況,醫生也很無奈,只能長期給藥控制,無法根治。因此,用外科手術減痛愈來愈謹慎,術前必須靠許多精密的影像偵測,甚至故意誘發疼痛,才決定是否動刀。

跨科尋求第二意見

手術分兩種,一種是診斷確定,非開刀不可,沒有及時處理,會帶來不良後果,譬如壓迫到神經的骨科手術;另一種是可做可不做,一旦做了,需要評估術後可能產生的併發症,椎間盤突出即屬此種。

德國曾經針對一群整型外科醫師做過一份調查,83%受訪醫師認為治療椎間盤突出或慢性疼痛的手術是多餘的;74%醫師表示,若是自己有壞死性、中度疼痛的髖關節疾病,不打算切除置換;64%放棄修補拉傷的外部韌帶;57%拒絕用外科手術治療網球肘。這群平日拿著手術刀的外科醫生相信,憑藉身體順乎自然的康復方式,才是上策。

有些外科醫師建議使用替代療法,譬如物理治療,只要不繼續犯錯,身體得到充分休息,放著也會好,這是自然病程。

病人到不同的科別看診,得到的治療方法也會不同。最理想的疼痛控制應該是跨科治療,尋求不同科別醫生的「第二意見」,而不只是看單一科別,才能得到最完整的醫療服務。

每個醫生,心中各有一把尺,以臨床常見的關節炎為例,有的醫生主張開刀,有的主張運動康復,各持己見。我極力贊成病人應該尋求第二意見,最好都去問問其他醫生。

疼痛,請看這些科

疼痛科/

偏頭痛、緊張性疼痛、三叉神經痛、舌咽神神經痛、顳顎關節痛、肌筋膜痛、頸肩上肢痛、腰痛、下肢痛、關節痛,坐骨神經痛、帶狀庖疼痛、肋間神經痛、截肢痛、乳房摘除後痛、缺血性疼痛、原發癌痛、轉移癌痛等。

神經內科/

頭痛、頸痛、腰酸背痛、神經痛、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肌肉疼痛、手麻腳麻、顏面神經麻痹、肌肉病變、神經病變、腦瘤等。

神經外科/

腦神經創傷、脊椎骨折、脊椎損傷、脊椎骨刺、脊椎移位、軟骨突出、各種神經疼痛(如頭痛、三叉神經痛、頸痛、背痛及坐骨神經痛等)、四肢酸麻等。

骨科/

骨折、脫臼、骨髓炎、關節退化、關節炎、骨畸形、脊椎外傷、脊椎病變、肌肉、肌腱、筋膜疾病、脊椎骨外傷、坐骨神經痛等。

康復科/

骨骼肌肉神經病變、腰酸背痛、關節疼痛、頸腰椎骨刺,坐骨神經痛,手腳酸麻,顏面神經麻痹,運動傷害,腦中風,頸傷,脊椎損傷,灼傷、截肢後複健訓練等。

身心內科或精神科/

偏頭痛、肌肉緊繃、腸胃不適、情緒困擾、停經症候群、經前症候群、器質性疾病、酒癮、藥癮、厭食、暴食等。

如果你想瞭解更多心胸健康方面的資訊,可以添加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中國心律失常防護中心。

即便是最簡單的拔牙、抽血,或者較複雜的心臟手術、腫瘤切除等,都有可能造成神經受損,術後傷口產生的疤痕、沾黏,一碰到或壓迫神經就會痛。

遇到這種情況,醫生也很無奈,只能長期給藥控制,無法根治。因此,用外科手術減痛愈來愈謹慎,術前必須靠許多精密的影像偵測,甚至故意誘發疼痛,才決定是否動刀。

跨科尋求第二意見

手術分兩種,一種是診斷確定,非開刀不可,沒有及時處理,會帶來不良後果,譬如壓迫到神經的骨科手術;另一種是可做可不做,一旦做了,需要評估術後可能產生的併發症,椎間盤突出即屬此種。

德國曾經針對一群整型外科醫師做過一份調查,83%受訪醫師認為治療椎間盤突出或慢性疼痛的手術是多餘的;74%醫師表示,若是自己有壞死性、中度疼痛的髖關節疾病,不打算切除置換;64%放棄修補拉傷的外部韌帶;57%拒絕用外科手術治療網球肘。這群平日拿著手術刀的外科醫生相信,憑藉身體順乎自然的康復方式,才是上策。

有些外科醫師建議使用替代療法,譬如物理治療,只要不繼續犯錯,身體得到充分休息,放著也會好,這是自然病程。

病人到不同的科別看診,得到的治療方法也會不同。最理想的疼痛控制應該是跨科治療,尋求不同科別醫生的「第二意見」,而不只是看單一科別,才能得到最完整的醫療服務。

每個醫生,心中各有一把尺,以臨床常見的關節炎為例,有的醫生主張開刀,有的主張運動康復,各持己見。我極力贊成病人應該尋求第二意見,最好都去問問其他醫生。

疼痛,請看這些科

疼痛科/

偏頭痛、緊張性疼痛、三叉神經痛、舌咽神神經痛、顳顎關節痛、肌筋膜痛、頸肩上肢痛、腰痛、下肢痛、關節痛,坐骨神經痛、帶狀庖疼痛、肋間神經痛、截肢痛、乳房摘除後痛、缺血性疼痛、原發癌痛、轉移癌痛等。

神經內科/

頭痛、頸痛、腰酸背痛、神經痛、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肌肉疼痛、手麻腳麻、顏面神經麻痹、肌肉病變、神經病變、腦瘤等。

神經外科/

腦神經創傷、脊椎骨折、脊椎損傷、脊椎骨刺、脊椎移位、軟骨突出、各種神經疼痛(如頭痛、三叉神經痛、頸痛、背痛及坐骨神經痛等)、四肢酸麻等。

骨科/

骨折、脫臼、骨髓炎、關節退化、關節炎、骨畸形、脊椎外傷、脊椎病變、肌肉、肌腱、筋膜疾病、脊椎骨外傷、坐骨神經痛等。

康復科/

骨骼肌肉神經病變、腰酸背痛、關節疼痛、頸腰椎骨刺,坐骨神經痛,手腳酸麻,顏面神經麻痹,運動傷害,腦中風,頸傷,脊椎損傷,灼傷、截肢後複健訓練等。

身心內科或精神科/

偏頭痛、肌肉緊繃、腸胃不適、情緒困擾、停經症候群、經前症候群、器質性疾病、酒癮、藥癮、厭食、暴食等。

如果你想瞭解更多心胸健康方面的資訊,可以添加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中國心律失常防護中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