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苜蓿烤包子、苜蓿曲曲兒,新疆人餐桌上的春天,家的味道!

新疆晨報訊 當一年只能吃一季, 一季只能吃一個半月的苜蓿與美食之鄉新疆相遇, 便成就了新疆人在春天餐桌上獨有的美食——苜蓿烤包子、苜蓿曲曲兒。 4月11日, 記者來到烏魯木齊新華南路白金飯店, 近距離揭秘美食的煉成。

有苜蓿曲曲兒的春天就是家

中午12點, 23歲的餐廳服務員熱則耶正在和餐廳其他姐妹們一起站在桌邊摘苜蓿。 這些苜蓿是當日早晨10點帶著新鮮勁兒從喀什、吐魯番等地運到烏魯木齊的。 姑娘們談笑風聲的功夫, 一朵朵苜蓿口感較柴的部分就從嫩葉上剝離了下來。

姑娘們來自喀什、吐魯番、和田等地區, 她們年齡相仿, 都愛說笑, 除此之外, 還有一個共同點, 就是家鄉的春天都吃苜蓿。 用她們的話說, 就是“能吃到苜蓿的春天就是家鄉”。

正如在家裡的廚房一樣, 後堂的姑娘小夥兒們也在為與苜蓿相關的食物做準備。 店裡隨時可以買到的苜蓿曲曲兒由姑娘們製作,

需要提前預定的苜蓿烤包子則由小夥子們負責。 由於這兩種食物的餡料通用, 還有兩個姑娘專門負責制作苜蓿餡兒。

來自喀什的39歲店老闆玉山江·托乎提已經在烏魯木齊經營這家分店13年, 他對這一道道工序熟悉不已。 不單因為他是後堂的總指揮, 更是因為從小到大, 媽媽也是用這樣的流程做苜蓿曲曲兒的。 “自打我記事兒起, 每個春天, 我的媽媽都會給我和兄弟姐妹們包苜蓿曲曲兒。 全家人圍坐在炕上, 每人手裡端著一碗曲曲兒的場景好像就在眼前。 ”玉山江說:“上個星期我回了一趟喀什的家, 媽媽給我做了苜蓿曲曲兒。 味道, 和小時候的一模一樣。 ”

簡單方法烹製傳統味道

苜蓿, 是我國古老的蔬菜之一。 這種藥食同源的植物可作為治療貧血的輔助, 還具有止咳平喘的作用。 苜蓿中含有粗纖維, 可促進大腸蠕動。 曲曲兒和烤包子都是維吾爾族的傳統麵食。 所謂曲曲兒, 其實就是一種元寶形小餛飩。

後堂以傳統的手工製作為基礎,

既沒有和麵機、也沒有絞肉機, 只聽見菜板上“鐺鐺鐺”的敲擊聲。 那是洗淨後的苜蓿遇到金屬刀刃的聲音, 隨著苜蓿越切越碎, 先前的“哢嚓哢嚓”的清脆逐漸消失, 變成了聲聲悶響, 還有刀落瞬間被震起躍動的苜蓿碎。

擠掉苜蓿泥裡如奧斯曼綠的汁水, 得到一碗幹而不柴的苜蓿絮。 鍋中放些許橄欖油, 燒熱後放進切碎的羊尾油, 待羊尾油中的液體油脂全都被榨出, 撈出油渣, 放入苜蓿絮進行煸炒。 中途只加一點鹹鹽, 一點孜然粉。 制作曲曲兒和烤包子的餡料就完成了。

老闆娘早日古麗·阿不都拉介紹:“不同地區的苜蓿曲曲兒與苜蓿烤包子製作方法就不同, 有些餡料裡是不放肉的, 而在我的老家和田地區, 除了羊尾巴油之外還會放些羊肉一起做餡料。

旁邊的麵食女工, 僅憑著一根擀麵杖, 就將一個只有饢餅大小的麵團擀成一張桌子那麼大的超級薄面皮。 從麵團到面餅, 前後需要花費半個多小時的時間。

三路吃法 老少鹹宜

面皮擀好後被切成小方塊的形狀, 一摞摞擱在長方形的鐵盤裡。熱則耶開始和好姐妹阿斯木古麗包起了曲曲兒。左手拿起一張面皮,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捏起一點苜蓿餡兒擱置在中央,將面皮對折後捏緊邊緣,右手無名指輕輕一頂,順勢將左右兩邊內側的面皮壓在一起,變成了一個小元寶。

小元寶們有序地擺在鐵盤中,再將多出的擺進鋪有白色花邊紙的陶瓷盤中,層次分明,十分好看。與曲曲兒的面皮之大,成型之小恰恰相反,烤包子的皮兒是用一個個小麵團按壓後擀制而成,所填的苜蓿餡料卻十分扎實。製作烤包子的師傅以順時針轉動著手中的面皮和餡料,5、6秒的功夫就出落了一個雛形。

苜蓿烤包子、苜蓿湯曲曲兒、苜蓿幹曲曲兒,這三種幹濕軟硬皆不同的吃法,給喜歡吃苜蓿的人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灶上撘鍋,入羊肉湯、曲曲兒,恰瑪古片、換蘿蔔片等原料,五分鐘後,曲曲兒就這麼簡簡單單地出鍋了。在後堂外的屋簷下,烤包子師傅開始給烤包子和達到溫度的饢坑裡灑水,而後再給烤包子上撒上一層白芝麻。十分鐘後,黃澄澄的苜蓿烤包子出饢坑。

採訪當日,恰逢市民王新麗請和田民豐縣的結對親戚來餐廳就餐,她的親戚麥麥提斯迪克·吐爾遜在吃到店裡的曲曲兒後笑著說:“和家裡的苜蓿曲曲兒一樣香。”

輕咬一口,熱氣四溢。對於不喜歡吃苜蓿的人而言,這不過就是一盤被面皮包裹著的野菜罷了。但對於愛吃苜蓿的人而言,吃得不僅是它簡單味道,還有其中的營養價值,以及,那包含故鄉春天的氣息。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一摞摞擱在長方形的鐵盤裡。熱則耶開始和好姐妹阿斯木古麗包起了曲曲兒。左手拿起一張面皮,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捏起一點苜蓿餡兒擱置在中央,將面皮對折後捏緊邊緣,右手無名指輕輕一頂,順勢將左右兩邊內側的面皮壓在一起,變成了一個小元寶。

小元寶們有序地擺在鐵盤中,再將多出的擺進鋪有白色花邊紙的陶瓷盤中,層次分明,十分好看。與曲曲兒的面皮之大,成型之小恰恰相反,烤包子的皮兒是用一個個小麵團按壓後擀制而成,所填的苜蓿餡料卻十分扎實。製作烤包子的師傅以順時針轉動著手中的面皮和餡料,5、6秒的功夫就出落了一個雛形。

苜蓿烤包子、苜蓿湯曲曲兒、苜蓿幹曲曲兒,這三種幹濕軟硬皆不同的吃法,給喜歡吃苜蓿的人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灶上撘鍋,入羊肉湯、曲曲兒,恰瑪古片、換蘿蔔片等原料,五分鐘後,曲曲兒就這麼簡簡單單地出鍋了。在後堂外的屋簷下,烤包子師傅開始給烤包子和達到溫度的饢坑裡灑水,而後再給烤包子上撒上一層白芝麻。十分鐘後,黃澄澄的苜蓿烤包子出饢坑。

採訪當日,恰逢市民王新麗請和田民豐縣的結對親戚來餐廳就餐,她的親戚麥麥提斯迪克·吐爾遜在吃到店裡的曲曲兒後笑著說:“和家裡的苜蓿曲曲兒一樣香。”

輕咬一口,熱氣四溢。對於不喜歡吃苜蓿的人而言,這不過就是一盤被面皮包裹著的野菜罷了。但對於愛吃苜蓿的人而言,吃得不僅是它簡單味道,還有其中的營養價值,以及,那包含故鄉春天的氣息。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