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徐冬梅:如何以更廣闊的閱讀,幫孩子實現生命的成長?

閱讀曾經帶給我們什麼?孩子們今天為什麼要捧起書本閱讀?今天的校園兒童閱讀, 有什麼樣的意義?未來, 人類還需要閱讀嗎?

一、閱讀的意義和目標, 究竟是什麼?

眾所周知, 人類最初的學習, 狩獵、採集、耕種......兒童都是跟著長輩在生活中慢慢學習的, 這樣的教育是一種自然狀態下的文化傳承, 是經驗知識的積累。

閱讀是伴隨著文字的誕生而產生的, 學校的誕生, 也跟書面文字的運用有關。

當然, 一開始書本是昂貴的, 因為最初的文字寫在羊皮紙、竹簡上, 閱讀和教育只是少數人的專利, 而紙張、印刷術的發明,

給了人類新的巨大力量, 一個新的教育時代到來, 它以學會讀、寫、算為標誌。 工業革命後, 我們進入了平民教育的時代, 普及教育的時代和民主教育的時代。

對於我們的祖國來說, 新中國成立以後, 教育最初最重要的是要普及教育, 是要大規模地掃盲, 是要培養識字的勞動者。 因此我們有了自己的語文教科書, 每個孩子都能識字、上學。 這是很了不起的進步, 一步一步地走來, 我們走到了義務教育時代。

義務教育教科書——二年級語文 下冊

從上世紀末開始, 我們逐漸地啟動閱讀, 啟動兒童閱讀的推廣。 在全世界範圍內, 兒童閱讀的推廣, 從來都是伴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 伴隨著人們對更高水準教育的需求而產生。

十五年來, 校園的兒童閱讀正在重塑語文, 重塑教育, 而從去年秋天開始, 我們又走到了統編教材時代。 但是, 統編教材時代是僅僅讀一本教科書的時代嗎?當然不是。

以溫儒敏、曹文軒老師為代表的新的語文教科書的編寫者們, 深刻理解閱讀的意義, 兒童閱讀推廣十多年的成果, 也已經進入了語文教育課程的範疇。

如果我們把閱讀放在更廣闊的社會空間裡來看, 今天, 雖然在廣大的農村, 以及城市貧困人口, 繪本及高品質的童書還是奢侈品, 但在不少的城市家庭, 圖書已經唾手可得, 互聯網普及後, 閱讀更是隨時可得。

跟閱讀相比, 電視、動畫片、遊戲、抖音、快手……正在快速地侵入兒童的生活。 未來, 也許在我們的大腦裡面可以放入語音晶片,

詩詞大會的擂主們, 如果跟機器人比, 誰背的詩詞更多呢?

在這樣一個雲儲存、人工智慧時代, 我們還需要閱讀嗎?閱讀在今天仍舊有意義嗎?

我們不禁要問:閱讀真實的意義究竟在哪裡?孩子們為什麼要學會閱讀?閱讀和兒童的生命成長是什麼樣的關係?

我想大家都很瞭解, 閱讀是未來社會生存的基本技能。 只有閱讀, 才能獲得資訊和資訊, 才能具備比較好的語言能力和溝通能力。

閱讀力就是學習力, 閱讀是最好的童年陪伴。 閱讀是最低成本、最高產出的教育, 推廣閱讀是實現教育公平的最佳路徑, 而培育閱讀人口, 是提升國民素質的重要途徑。

在我看來, 閱讀的真正意義是兒童在和書本、成人的互動中,

完成對自我生命的建構。 今天來到現場的朋友, 可能90%以上都是校園裡的閱讀推廣人, 校園閱讀在今天有著它自己的獨特意義——來自于書本的故事、閱讀任務和個體兒童之間的互動, 兒童之間的互動以及師生之間的互動。

兒童的成長來自於兩股力量:由內而外的個人創造, 由外而內的意義構建。 每一個個體, 每一個孩子, 由內而外的個人創造, 和他們在閱讀中真實發生的由外而內的意義構建。

真正的教育, 特別是自我教育, 都在閱讀中真實發生著。 我認為, 閱讀和教育的意義就在於, 讓兒童成為人, 讓人稱之為“人”。

在閱讀過程中, 兒童經歷了精神的成長, 心性、情感、價值觀、審美的發育;兒童的閱讀能力、閱讀興趣、閱讀素養得到提高,

他們的語言和思維也得到發展。

所以我堅定地認為:不做閱讀, 不真心誠意做閱讀的學校, 不可能產生高品質的教育。

黃武雄先生在他的《學校在窗外》這本書中講到三種狀態:維生、互動與創造。 在今天, 教育與製造業、房地產一樣, 正在經歷新一輪的產業升級。

一位朋友說:中美的貿易戰, 最終是教育的戰爭。 在一定程度上, 他說的話是有道理的。 我們過去的教育, 尤其是應試教育, 是在維持我們的生存, 似乎希望每個孩子都這麼做:刻苦的學習, 做無盡的練習, 這樣就可以應付考試, 就可以升入好的學校, 有一個好的職業。 其實, 這些都是僅僅停留在維生的層面、生存的層面, 而現在, 人的意義絕對不僅僅在於生存, 更高意義的生活產生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更產生在我們每一個個體的創造。未來社會需要更多有創造力,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教育在歷史上第一次為一個尚未存在的社會培養著新人,這位新人必須知道:

個人即世界,一個人就是整個人類,每個人對人類命運有著自己的責任。

願意一起誦讀的朋友,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紀伯倫的詩歌:

二、更廣闊的閱讀和兒童的生命成長:隱含的意義

每一個人即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是一個完整的世界。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是更廣闊的閱讀和兒童的生命成長,這隱含著什麼樣的意義呢?

什麼是更廣闊的閱讀?

從閱讀場域來說,有家庭、學校、社區、社會等等,從閱讀方式看,有課程化的閱讀,更有自主閱讀。從閱讀形式來說,對於還不會識字的孩子來說,其實對所有的孩子來說,他的閱讀都是從聽讀開始的。

如果從閱讀內容來看,一定要區分的話,每個孩子在認知人和自我、人和社會、人與自然的過程中,一定建立著對三個領域的認識,它們分別是:人文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但是在孩子這裡,這個世界也好,個人也好,個人和世界是一個完整的、不可分離的整體。

其實在這些之前,還有一個語文的閱讀,在我看來,這是一個為應用的閱讀。而文學的閱讀和教育,對於童年是特別重要的,文學是幫助兒童、幫助社會重建價值最佳的經驗知識。

兒童文學的閱讀永遠應該成為兒童閱讀的主體,因為兒童文學最合乎兒童生命成長的情感需要最符合兒童的語言。

通過兒童文學的閱讀,兒童能在當中找到他們自己的生活,他們成長所需要的養料,找到他們心靈所需要的東西,並在此過程中得到語言能力、閱讀能力、思維能力等各方面的發展。

兒童還需要閱讀適合他們的更廣泛的文學作品。現當代文學中,有一些適合兒童的,尤其是我們母語中一些非常典範的作品,如魯迅、老舍、冰心、沈從文等名家的著作;古典文學中,也有一些適合他們的作品,例如古典詩詞、《西遊記》《三國演義》;優秀的外國的文學中,也有一些適合兒童閱讀的作品,如《魯濱遜漂流記》等,兒童可以通過閱讀這些作品來建立對於社會的認知,逐漸地融入社會,並在此過程中建立對本族文化的認同和多元文化的接受。

這些年的研究教學實踐和觀察,越來越讓我看到我們母語的文學,包括現當代的文學語言和古典語言當中,有些非常好的語料,非常好的文本,很適合給兒童來閱讀,尤其是對他們的母語素養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文學的閱讀以外,當孩子們有一定的生活體驗之後,成長到一定階段以後,他們不僅需要通過兒童文學去瞭解自我,通過文學閱讀去認識我們自身和人類的文化,他還需要通過人文的閱讀來瞭解更廣闊的世界。例如,去瞭解歷史、地理、藝術、哲學等,來豐富他們的心靈,擴大他們的視野。

我們幾代人是讀著林漢達先生的中國歷史故事長大的。親近母語和新經典文化一起,邀請了申賦漁老師,用十年的時間,為今天的孩子們講我們中國人的歷史。

我們也需要去認識這個世界上各個民族的創造,瞭解這個世界上更豐富的文化存在,認識不同的民族、國家,認識不同的生活風貌,讓孩子們能夠認識到我們都是人類大家庭中的一員。

與此同時,孩子的閱讀興趣是豐富的,孩子們應該閱讀科學,瞭解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它是從哪裡來?我們和這個世界的關係是怎樣的?我們生存依賴於什麼?怎樣讓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更和諧?我們應該在科學的閱讀中,幫助孩子建立他們的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倫理觀。

在今天,關於科學閱讀的意義,我以為其實是一個有深刻意義的話題。中國走到今天,我們孩子以及全民的科學閱讀,還很欠缺。我剛才提到,我們要培養一種新的人類,中國人理性的思維,對宇宙、世界、人類、自身的認識,均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建立。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認為:要使科學和技術成為任何教育事業中基本的貫徹始終的因素,要使科學和技術有助於人類建立一種科學的世界觀,以促進科學發展和人類進步,而不至於為科學所奴役。

同時,我認為兒童的科學閱讀,不能是純粹的知識學習,除非是兒童主動的、積極的、自發的。我們更應該把那些科學知識,帶入生動的生活場景、創造場景、科學場景中。

三、如何以更廣闊的閱讀,去幫助孩子實現生命的成長?

如果我們有這樣基本的認識,那麼,我們該怎麼去行動呢?如何以更廣闊的閱讀去幫助孩子實現生命的成長?

我們推廣閱讀,是為了讓孩子們考好語文嗎?是為了讓孩子多讀幾百本、幾千本書嗎?閱讀是我們終極的目的嗎?

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成就“人”。閱讀是為了讓兒童的心靈綻放,為了讓今天的兒童成長為未來的自由自在的人,是為了在今天為未來培育有中國根基的世界公民。

在這裡,其實蘊含著一個更深的教育命題。

很多年以來,甚至很多機構都把教育就是讓每一個兒童發展成為最好的自己作為信條。每一個人“做自己”,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是一種信仰。

在我看來,閱讀也好,教育也好,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探究,我們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幾百年以來,在西方,包括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個人、自我和民族的覺醒,是一個大的趨勢,是必然的趨勢,也是正確的趨勢。因為社會的發展,必須以每個人的充分發展為前提。但是走到今天,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正在陷入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泥淖。對於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來說,所有一切都是為了“成就自我”,為了自我,可以不遵守契約,可以不盡自己的責任。

而今天,我們需要在閱讀中、教育中,進行當代中國的價值重建,我們很可能要把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和中國的文化精神深度融合。

在中國文化裡,“我”這個概念是很晚的概念,“己”和“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己”與“人”是一對概念。在西方文化裡,也許在現當代的社會進程中,“我”和“他(她、它)”是一對概念。我們需要去探尋更廣闊的閱讀,我們需要更深入地去探尋,我們教育究竟在做什麼,如何讓每一個孩子成就自我,如何讓一些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超越自我,可以成就他人,進而去推動社會的發展,如果是這樣,閱讀和教育才可能對改變社會和使社會具有人性做出巨大的貢獻。

讓孩子讀什麼?

更廣闊的閱讀,更深入的閱讀,我們可以讓孩子們讀什麼?我覺得可以去做兩件事,而我認為這兩件事可能是必須的。

第一是在校園閱讀中去實施兒童閱讀的課程化。不僅是讀統編教材,而且要讓孩子們進行更廣泛的閱讀,親近母語只是給大家提供了一種方案,我相信還有更多的方案可以產生。

我們這十幾年來,一直在做兒童閱讀課程化的建設工作、實驗工作。今年的秋天,我們在原來的課程結構基礎之上,結合統編教材的使用,進行了新一輪兒童閱讀課程化的升級——以統編教材為核心,每天早晨《日有所誦》,教好教材,用好教材,並做好主題的閱讀。

《日有所誦》第五版 1~6年級

統編教材如何使用?我們和清華附小有一個合作,竇桂梅校長領銜做了教材的使用方案。然後,親近母語總課題組和大家一起研發了配合教材的主題閱讀。當然,親近母語一直有一套廣泛使用的文學教材《我的母語課》。與此同時,對在課程中進行圖畫書閱讀、整本書閱讀和更廣泛的文學作品的閱讀,也是我們十多年來一直在研究和實驗的工作。

只是課程化的閱讀是不夠的,應該把孩子帶入更廣泛的自主閱讀,因為每個孩子的閱讀興趣是不一樣的。

今年的4月2號,我們發佈了中國小學生分級閱讀書目的修訂版,在小學這一階段,我們不僅列出了課程的書目,而且列出了更廣闊的自主閱讀的書目,不僅有文學的閱讀,也有人文百科類的閱讀,這些圖書都經過實踐的檢驗,也經過很多專家學者和一線閱讀推廣人仔細的甄選,所以這份書目是值得信任的。

4月23號,我們還將發佈中國兒童分級兒童閱讀書目0—12歲版,給家長們、老師們和更廣泛的兒童閱讀提供一個分級閱讀書單。

我們要如何帶領孩子閱讀?

我們如何去閱讀?怎樣帶孩子去閱讀?

我們要高度重視兒童的閱讀體驗,把所有的閱讀和兒童的“現在”相連接。因為現在是一個神聖的所在,它既連接著過去,又包含著未來。

“與先聖們的交流是一種偉大而令人激情迸發的集會,但這種集會只能在一個地方進行,就是現在。”

一首古詩,或是一首當代的兒童詩,如果我們的閱讀和教學,只是把它當做一種知識,僅僅去閱讀它,而不和兒童的實際生活經驗、閱讀感受相連接,閱讀是毫無意義的,教育也不可能真實發生。

我們要處理好閱讀中學和教的關係,我們不能把文學閱讀變成語文閱讀,變成教材教學的另外一個翻版。閱讀課程最忌教師個人有很強的主導性,時間全由教師一人滔滔不絕地演講或指導。而應更多地讓兒童,可以跟他人有更多的交流互動,有跟他人的生命經驗和閱讀經驗的分享,同時可以陷入沉思,不斷更新自己的內心世界。

閱讀還應該進行的是真實、真切的情感和思想討論,文學和生活中的真善美都會打動兒童,不宜在教學中過高的拔高、渲染。老師最後有一個光明尾巴的時候,我總覺得很不好意思、很尷尬的時候,覺得我們很對不起孩子們和真實的內心。文學閱讀中的愛和童心,不能淪為教條。同時我不太贊成,在不能影響孩子情感的情況下大談閱讀策略,因為知識不能通向智慧。

所有的學習都應該是和兒童的生命經驗相連接。我們要重視閱讀的產出性和深入、自主的閱讀,我們要帶領孩子們,以問題為中心,用經驗去穿透、回歸根本的問題,讓孩子們更主動地參與學習。

所以,在這裡,我給語文老師、閱讀老師和文學老師提一點點建議,只是我個人的認識和建議:

☆文學的閱讀中,包括更廣泛的閱讀中,我們可以進行必要的語言體會和閱讀策略的討論;

☆我們更應該鼓勵主題性的和對比性的閱讀,讓他們學會更深入的理解和閱讀;

☆更應該鼓勵有問題中心的觀點,讓孩子們不斷地回到文本,讓孩子回應生活中、生命中實際產生的真實問題;

☆讓孩子們更主動地用閱讀報告、思辨和討論、設計調研和考察、演講、辯論、表演等方式,鼓勵孩子們用閱讀主動去解決問題,尤其是對於四年級以上的孩子。四年級以前,孩子們在學習閱讀,而四年級以後,我們應該更鼓勵孩子們用閱讀去學習。

如果您還盯著問:我還應該做什麼?那我還是用黃老師的話回答您:

我們是誰?為什麼在這裡?為什麼而聚集?

剛才,我一直在分享我對閱讀和兒童生命成長關係的認識,而這些與在座各位點燈人有著怎樣的連接呢?換句話說,你們是誰?為什麼在這裡?我們為什麼而聚集?

《未來簡史》說,人類曾經創造了文字、貨幣、國家和公司,智人統治世界,是因為只有智人能編制出互為主體的意義之網。

我們都是這個時代的偉大的意義的織造者,我們織造閱讀這個信仰,我們織造對於偉大祖國的未來的想像。

我們每個人藉由兒童閱讀找到了自我,找到了我們生命裡內在的兒童,找到了我們生命的意義,我們很可能還將藉由這條路,找到跟我們深厚文化傳統的連接,找到跟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振。

讓我們成為這個大時代裡,一個真正的教育者,一個幸福的點燈人。

我想,這也許就是我們點燈人的使命和光榮,親近母語願意和大家一起走在這條路上。謝謝大家!

(徐冬梅,親近母語創始人,著名兒童閱讀推廣人。本文系徐冬梅2018年4月13日在第十四屆中國兒童閱讀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整理,經本人審閱)

更高意義的生活產生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更產生在我們每一個個體的創造。未來社會需要更多有創造力,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教育在歷史上第一次為一個尚未存在的社會培養著新人,這位新人必須知道:

個人即世界,一個人就是整個人類,每個人對人類命運有著自己的責任。

願意一起誦讀的朋友,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紀伯倫的詩歌:

二、更廣闊的閱讀和兒童的生命成長:隱含的意義

每一個人即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是一個完整的世界。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是更廣闊的閱讀和兒童的生命成長,這隱含著什麼樣的意義呢?

什麼是更廣闊的閱讀?

從閱讀場域來說,有家庭、學校、社區、社會等等,從閱讀方式看,有課程化的閱讀,更有自主閱讀。從閱讀形式來說,對於還不會識字的孩子來說,其實對所有的孩子來說,他的閱讀都是從聽讀開始的。

如果從閱讀內容來看,一定要區分的話,每個孩子在認知人和自我、人和社會、人與自然的過程中,一定建立著對三個領域的認識,它們分別是:人文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但是在孩子這裡,這個世界也好,個人也好,個人和世界是一個完整的、不可分離的整體。

其實在這些之前,還有一個語文的閱讀,在我看來,這是一個為應用的閱讀。而文學的閱讀和教育,對於童年是特別重要的,文學是幫助兒童、幫助社會重建價值最佳的經驗知識。

兒童文學的閱讀永遠應該成為兒童閱讀的主體,因為兒童文學最合乎兒童生命成長的情感需要最符合兒童的語言。

通過兒童文學的閱讀,兒童能在當中找到他們自己的生活,他們成長所需要的養料,找到他們心靈所需要的東西,並在此過程中得到語言能力、閱讀能力、思維能力等各方面的發展。

兒童還需要閱讀適合他們的更廣泛的文學作品。現當代文學中,有一些適合兒童的,尤其是我們母語中一些非常典範的作品,如魯迅、老舍、冰心、沈從文等名家的著作;古典文學中,也有一些適合他們的作品,例如古典詩詞、《西遊記》《三國演義》;優秀的外國的文學中,也有一些適合兒童閱讀的作品,如《魯濱遜漂流記》等,兒童可以通過閱讀這些作品來建立對於社會的認知,逐漸地融入社會,並在此過程中建立對本族文化的認同和多元文化的接受。

這些年的研究教學實踐和觀察,越來越讓我看到我們母語的文學,包括現當代的文學語言和古典語言當中,有些非常好的語料,非常好的文本,很適合給兒童來閱讀,尤其是對他們的母語素養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文學的閱讀以外,當孩子們有一定的生活體驗之後,成長到一定階段以後,他們不僅需要通過兒童文學去瞭解自我,通過文學閱讀去認識我們自身和人類的文化,他還需要通過人文的閱讀來瞭解更廣闊的世界。例如,去瞭解歷史、地理、藝術、哲學等,來豐富他們的心靈,擴大他們的視野。

我們幾代人是讀著林漢達先生的中國歷史故事長大的。親近母語和新經典文化一起,邀請了申賦漁老師,用十年的時間,為今天的孩子們講我們中國人的歷史。

我們也需要去認識這個世界上各個民族的創造,瞭解這個世界上更豐富的文化存在,認識不同的民族、國家,認識不同的生活風貌,讓孩子們能夠認識到我們都是人類大家庭中的一員。

與此同時,孩子的閱讀興趣是豐富的,孩子們應該閱讀科學,瞭解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它是從哪裡來?我們和這個世界的關係是怎樣的?我們生存依賴於什麼?怎樣讓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更和諧?我們應該在科學的閱讀中,幫助孩子建立他們的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倫理觀。

在今天,關於科學閱讀的意義,我以為其實是一個有深刻意義的話題。中國走到今天,我們孩子以及全民的科學閱讀,還很欠缺。我剛才提到,我們要培養一種新的人類,中國人理性的思維,對宇宙、世界、人類、自身的認識,均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建立。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認為:要使科學和技術成為任何教育事業中基本的貫徹始終的因素,要使科學和技術有助於人類建立一種科學的世界觀,以促進科學發展和人類進步,而不至於為科學所奴役。

同時,我認為兒童的科學閱讀,不能是純粹的知識學習,除非是兒童主動的、積極的、自發的。我們更應該把那些科學知識,帶入生動的生活場景、創造場景、科學場景中。

三、如何以更廣闊的閱讀,去幫助孩子實現生命的成長?

如果我們有這樣基本的認識,那麼,我們該怎麼去行動呢?如何以更廣闊的閱讀去幫助孩子實現生命的成長?

我們推廣閱讀,是為了讓孩子們考好語文嗎?是為了讓孩子多讀幾百本、幾千本書嗎?閱讀是我們終極的目的嗎?

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成就“人”。閱讀是為了讓兒童的心靈綻放,為了讓今天的兒童成長為未來的自由自在的人,是為了在今天為未來培育有中國根基的世界公民。

在這裡,其實蘊含著一個更深的教育命題。

很多年以來,甚至很多機構都把教育就是讓每一個兒童發展成為最好的自己作為信條。每一個人“做自己”,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是一種信仰。

在我看來,閱讀也好,教育也好,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探究,我們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幾百年以來,在西方,包括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個人、自我和民族的覺醒,是一個大的趨勢,是必然的趨勢,也是正確的趨勢。因為社會的發展,必須以每個人的充分發展為前提。但是走到今天,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正在陷入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泥淖。對於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來說,所有一切都是為了“成就自我”,為了自我,可以不遵守契約,可以不盡自己的責任。

而今天,我們需要在閱讀中、教育中,進行當代中國的價值重建,我們很可能要把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和中國的文化精神深度融合。

在中國文化裡,“我”這個概念是很晚的概念,“己”和“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己”與“人”是一對概念。在西方文化裡,也許在現當代的社會進程中,“我”和“他(她、它)”是一對概念。我們需要去探尋更廣闊的閱讀,我們需要更深入地去探尋,我們教育究竟在做什麼,如何讓每一個孩子成就自我,如何讓一些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超越自我,可以成就他人,進而去推動社會的發展,如果是這樣,閱讀和教育才可能對改變社會和使社會具有人性做出巨大的貢獻。

讓孩子讀什麼?

更廣闊的閱讀,更深入的閱讀,我們可以讓孩子們讀什麼?我覺得可以去做兩件事,而我認為這兩件事可能是必須的。

第一是在校園閱讀中去實施兒童閱讀的課程化。不僅是讀統編教材,而且要讓孩子們進行更廣泛的閱讀,親近母語只是給大家提供了一種方案,我相信還有更多的方案可以產生。

我們這十幾年來,一直在做兒童閱讀課程化的建設工作、實驗工作。今年的秋天,我們在原來的課程結構基礎之上,結合統編教材的使用,進行了新一輪兒童閱讀課程化的升級——以統編教材為核心,每天早晨《日有所誦》,教好教材,用好教材,並做好主題的閱讀。

《日有所誦》第五版 1~6年級

統編教材如何使用?我們和清華附小有一個合作,竇桂梅校長領銜做了教材的使用方案。然後,親近母語總課題組和大家一起研發了配合教材的主題閱讀。當然,親近母語一直有一套廣泛使用的文學教材《我的母語課》。與此同時,對在課程中進行圖畫書閱讀、整本書閱讀和更廣泛的文學作品的閱讀,也是我們十多年來一直在研究和實驗的工作。

只是課程化的閱讀是不夠的,應該把孩子帶入更廣泛的自主閱讀,因為每個孩子的閱讀興趣是不一樣的。

今年的4月2號,我們發佈了中國小學生分級閱讀書目的修訂版,在小學這一階段,我們不僅列出了課程的書目,而且列出了更廣闊的自主閱讀的書目,不僅有文學的閱讀,也有人文百科類的閱讀,這些圖書都經過實踐的檢驗,也經過很多專家學者和一線閱讀推廣人仔細的甄選,所以這份書目是值得信任的。

4月23號,我們還將發佈中國兒童分級兒童閱讀書目0—12歲版,給家長們、老師們和更廣泛的兒童閱讀提供一個分級閱讀書單。

我們要如何帶領孩子閱讀?

我們如何去閱讀?怎樣帶孩子去閱讀?

我們要高度重視兒童的閱讀體驗,把所有的閱讀和兒童的“現在”相連接。因為現在是一個神聖的所在,它既連接著過去,又包含著未來。

“與先聖們的交流是一種偉大而令人激情迸發的集會,但這種集會只能在一個地方進行,就是現在。”

一首古詩,或是一首當代的兒童詩,如果我們的閱讀和教學,只是把它當做一種知識,僅僅去閱讀它,而不和兒童的實際生活經驗、閱讀感受相連接,閱讀是毫無意義的,教育也不可能真實發生。

我們要處理好閱讀中學和教的關係,我們不能把文學閱讀變成語文閱讀,變成教材教學的另外一個翻版。閱讀課程最忌教師個人有很強的主導性,時間全由教師一人滔滔不絕地演講或指導。而應更多地讓兒童,可以跟他人有更多的交流互動,有跟他人的生命經驗和閱讀經驗的分享,同時可以陷入沉思,不斷更新自己的內心世界。

閱讀還應該進行的是真實、真切的情感和思想討論,文學和生活中的真善美都會打動兒童,不宜在教學中過高的拔高、渲染。老師最後有一個光明尾巴的時候,我總覺得很不好意思、很尷尬的時候,覺得我們很對不起孩子們和真實的內心。文學閱讀中的愛和童心,不能淪為教條。同時我不太贊成,在不能影響孩子情感的情況下大談閱讀策略,因為知識不能通向智慧。

所有的學習都應該是和兒童的生命經驗相連接。我們要重視閱讀的產出性和深入、自主的閱讀,我們要帶領孩子們,以問題為中心,用經驗去穿透、回歸根本的問題,讓孩子們更主動地參與學習。

所以,在這裡,我給語文老師、閱讀老師和文學老師提一點點建議,只是我個人的認識和建議:

☆文學的閱讀中,包括更廣泛的閱讀中,我們可以進行必要的語言體會和閱讀策略的討論;

☆我們更應該鼓勵主題性的和對比性的閱讀,讓他們學會更深入的理解和閱讀;

☆更應該鼓勵有問題中心的觀點,讓孩子們不斷地回到文本,讓孩子回應生活中、生命中實際產生的真實問題;

☆讓孩子們更主動地用閱讀報告、思辨和討論、設計調研和考察、演講、辯論、表演等方式,鼓勵孩子們用閱讀主動去解決問題,尤其是對於四年級以上的孩子。四年級以前,孩子們在學習閱讀,而四年級以後,我們應該更鼓勵孩子們用閱讀去學習。

如果您還盯著問:我還應該做什麼?那我還是用黃老師的話回答您:

我們是誰?為什麼在這裡?為什麼而聚集?

剛才,我一直在分享我對閱讀和兒童生命成長關係的認識,而這些與在座各位點燈人有著怎樣的連接呢?換句話說,你們是誰?為什麼在這裡?我們為什麼而聚集?

《未來簡史》說,人類曾經創造了文字、貨幣、國家和公司,智人統治世界,是因為只有智人能編制出互為主體的意義之網。

我們都是這個時代的偉大的意義的織造者,我們織造閱讀這個信仰,我們織造對於偉大祖國的未來的想像。

我們每個人藉由兒童閱讀找到了自我,找到了我們生命裡內在的兒童,找到了我們生命的意義,我們很可能還將藉由這條路,找到跟我們深厚文化傳統的連接,找到跟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振。

讓我們成為這個大時代裡,一個真正的教育者,一個幸福的點燈人。

我想,這也許就是我們點燈人的使命和光榮,親近母語願意和大家一起走在這條路上。謝謝大家!

(徐冬梅,親近母語創始人,著名兒童閱讀推廣人。本文系徐冬梅2018年4月13日在第十四屆中國兒童閱讀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整理,經本人審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