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你點一個外賣洩露53項隱私資料,app怎麼用才安全?

Facebook資料洩露案一出, 如何管理手機應用許可權又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自從進入觸屏時代, 隱私問題就再也沒退出過人們的視線, 各種手機應用想方設法地榨取使用者的使用資料。 當你安裝應用時, 會出現長長的許可權列表, 但是普通用戶根本無法知道這些許可權代表了哪些隱私, 無形之中人們的生活習慣就被程式一一記錄。 很多人想像不到, 點一個外賣也會洩露出批量隱私。

點外賣、發自拍, 只是秀生活這麼簡單?

麥克風、相機、相冊、位置感測器、語音辨識還有多媒體帳號, 這些都是如今手機上最基礎的資料, 無論你使用的系統是安卓還是蘋果, 可能都對類似許可權請求並不陌生。 隨著每一次的應用使用, 人們都在無意間洩露著龐大的個人資料資訊。

華爾街日報以一個有趣的實驗為例, 計算人們在無形中究竟把多少隱私洩露了出去,

結果發現當人們計畫一個叫外賣刷電影的休閒之夜時, 可能至少要洩露53項隱私資料, 其中有15項是用戶自發提供的, 另有38項則是當應用開發商得到你的授權後能夠自行收集的資料。

語音辨識軟體可能記下你的信用卡後4位元數位, 外賣軟體可以獲得你的手機系統和硬體資訊。

當你美滋滋地曬自己的生活時, 你以為只有照片上傳了, 但其實還有你家, 甚至你家附近的無線基站資料, 你手機當時的所有系統狀態, 包括電量、記憶體容量、系統版本等等, 都隨著照片一起傳到了社交網站的伺服器裡。

▲facebook能夠取得的附加資料清單

應用商可以挖出更多你意向不到的資訊

使用者並不清楚一旦授權, 應用商可以根據單項許可權深挖出更多資訊。 一位匿名的安卓軟體發展者告訴WIRED網站, 使用者授權應用使用位置資訊, 應用就能同時獲取方位和高度資訊, 簡單來說, 應用不僅能知道大樓的位置, 還能“知道你大約住在幾層樓”。

還有一些應用會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強行獲取許可權, 比如:照片分享平臺Path未經授權就將用戶的通信地址簿上傳到伺服器;AR遊戲精靈寶可夢可以“查看和修改穀歌帳戶中所有資訊”, 美圖要求GPS資料和SIM卡資訊。 這些應用都曾因侵犯用戶隱私的問題上過新聞頭條, 而往往也只有這種時候,

人們才會又一次注意到應用許可權的諸多隱患。

應用許可權授權本應是使用者資料與應用開發商之間的一道保護傘, 將決定權交在用戶手中, 但在實際操作中, 應用開發商們對許可權用途的說明往往都過於簡單。 Facebook在蘋果系統上對相機許可權的解釋只有“這將使你能夠通過應用進行拍照和錄影”, 卻沒有提到使用者共用的照片資料還可能用於其他平臺。有些開發商甚至將“等等”二字當成萬能膏藥,比如 Snapchat描述“麥克風用於錄音,視頻聊天,等等”。手機應用不斷更新,許可權背後代表的隱私資料也在不斷進化,可許可權描述萬年如一,毫無進步。

撤銷應用授權你的隱私就安全了?別天真了

當用戶授權之後,應用商可以來去自由地獲取資訊。如果用戶在開放授權之後再撤銷,是否有用呢?

假設幾年前你授權某個應用允許訪問相冊,幾年後撤銷授權,但你之前上傳給開發商的資料是你已經授權了的,那麼他們就能保留你的資料,至於他們是否會照相關的隱私保護條例行事,那又是另說了。

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的隱私研究員Gennie Gebhart認為,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用戶是否同意授權,或者用戶是否知情,關鍵在於每一次具體使用的授權,假設一個應用將永久保存你的通話和消息記錄,那是不是需要不止一次的授權呢?

一個彈窗接著一個彈窗,逼你交出許可權

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首次打開某個應用時會有彈窗出現要求你同意某項許可權,不同意就無法繼續使用軟體,但當你同意了第一批許可權後,又會有第二個彈窗出現,如此一環套一環,用戶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要麼卸載,要麼硬著頭皮用。近日,電信營業廳的APP就又被爆出“強制索權”,首次安裝時僅提示需要四項許可權,但實際的子許可權名單卻有足足70項,而且拒絕授權就無法繼續使用。

隱私問題如今又一次被推到風口浪尖,系統平臺的管理者們是否應該重申他們對於應用許可權的管理?目前穀歌和蘋果都尚未對此做出回應。在關於手機應用隱私的政策出臺之前,用戶能做的似乎也只有謹慎行事,主動去瞭解許可權涉及的隱私資料,以及相信開發者們會對資料的流向公佈得更為透明,雖然這聽起來懸。

卻沒有提到使用者共用的照片資料還可能用於其他平臺。有些開發商甚至將“等等”二字當成萬能膏藥,比如 Snapchat描述“麥克風用於錄音,視頻聊天,等等”。手機應用不斷更新,許可權背後代表的隱私資料也在不斷進化,可許可權描述萬年如一,毫無進步。

撤銷應用授權你的隱私就安全了?別天真了

當用戶授權之後,應用商可以來去自由地獲取資訊。如果用戶在開放授權之後再撤銷,是否有用呢?

假設幾年前你授權某個應用允許訪問相冊,幾年後撤銷授權,但你之前上傳給開發商的資料是你已經授權了的,那麼他們就能保留你的資料,至於他們是否會照相關的隱私保護條例行事,那又是另說了。

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的隱私研究員Gennie Gebhart認為,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用戶是否同意授權,或者用戶是否知情,關鍵在於每一次具體使用的授權,假設一個應用將永久保存你的通話和消息記錄,那是不是需要不止一次的授權呢?

一個彈窗接著一個彈窗,逼你交出許可權

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首次打開某個應用時會有彈窗出現要求你同意某項許可權,不同意就無法繼續使用軟體,但當你同意了第一批許可權後,又會有第二個彈窗出現,如此一環套一環,用戶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要麼卸載,要麼硬著頭皮用。近日,電信營業廳的APP就又被爆出“強制索權”,首次安裝時僅提示需要四項許可權,但實際的子許可權名單卻有足足70項,而且拒絕授權就無法繼續使用。

隱私問題如今又一次被推到風口浪尖,系統平臺的管理者們是否應該重申他們對於應用許可權的管理?目前穀歌和蘋果都尚未對此做出回應。在關於手機應用隱私的政策出臺之前,用戶能做的似乎也只有謹慎行事,主動去瞭解許可權涉及的隱私資料,以及相信開發者們會對資料的流向公佈得更為透明,雖然這聽起來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