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北京大學教授王守常來濟甯談如何做文化傳承者

12日, 濟寧學院迎來了一位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他就是中國文化書院院長、北京大學教授王守常。 在學院的“孔孟之鄉·優秀傳統文化大講堂”中, 他通過解讀“中國智慧”, 讓社會大眾瞭解中國, 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傳播文化價值觀, 展現中國風采

“除了中國製造、中國加工, 應該還有一個中國智慧。 ”講座一開始, 王守常便向現場聽眾們發問。 “我們都知道, 西方人雖然經常要用到‘中國製造’, 可是他們並不瞭解中國, 或者說瞭解度很低。 我們自己就瞭解自己, 瞭解中國嗎?”

王守常先以歷史的記載來講述“中國”二字的由來。 原來, 1965年寶雞的一個考古人員在收廢品的垃圾堆中發現了一個出土自西周的尊, 這個尊的底部便刻有“宅茲中國”4個字, 也就是說從西周開始已經有了這個概念。

隨後, 王守常將“中國”二字延伸到“中國智慧”, 並提出中國要成為世界中的負責任大國,

不只是憑藉綜合國力有多強, 還要把文化價值觀念介紹出去, 被其他國家、民族所理解, 才可以說是真正的大國。 所以, 國學在今天有所發展也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要融入日常言行中

2014年, 濟甯市將建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首善之區”作為目標。 而圍繞著這一目標, 王守常也在現場道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議。 這其中, 他認為最重要的仍然是校園教育。

“要把傳統文化的教育放到中小學的教育中去。 ”讓中小學生通過課堂教學真正理解中國文化傳統的、基本的東西。 而在社會層面, 則可以舉辦一些具有社會性的講座, 以專家、學者授課的形式, 使社會大眾對孔子的思想有所瞭解。

王守常還提及了濟寧的“鄉村儒學”,

他特別強調, “因為我們要探索哪些形式更行之有效。 ”他認為, 傳統文化不是簡單的記憶或者背誦, 而是要融入到日常言行當中去。 “舉例說, 什麼是有德之人, 馬路邊看到有廢紙自然的撿起來扔到垃圾桶裡, 這便是有德之人。 ”

他還以日本的社會公共意識舉例, 在日本的公共場所很少會聽到震耳欲聾的手機鈴聲, 尤其在地鐵、公交上更是如此, “即便接起電話, 聲音也會非常小, 甚至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會躲到遠處去, 儘量不要打擾到旁人。 ”

針對這些行為, 王守常指出, 在千百年來的儒家思想中, 肯定有很多名言名句是規正人們日常言行的, “但最重要的並不是要會背誦這些名言名句, 而是要把其意義融入到血液中去。

”讓全社會都形成一個良好的道德風氣。

齊魯壹點記者 馬輝 汪瀧

齊魯壹點用戶端版權稿件, 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 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