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教給孩子懂禮貌

有時也正是這種教育的缺失, 讓“熊孩子”頻頻出現。 難道那些家長看不出來自己孩子的行為很惹人討厭, 難道他們從來沒教育過孩子怎樣做才是“有禮貌”的嗎?有時那些熊孩子們何止是沒禮貌, 簡直是缺少做人基本的素質!

不過, 有時家長也會困惑, 到底做到什麼程度才算是有禮貌, 教少了缺少禮數, 教多了又顯得矯枉過正, 孩子太過規矩總覺得少了點童真。

到底什麼是“禮貌”?我們今天就從一個新鮮的角度來看這個詞……

計程車行業見證了“禮貌的變遷”

北京的哥老李今天因為一件小事生氣了。

他在對講機裡面跟我們哥兒幾個控訴:“那小子不就打了30 塊錢的麼, 臨了兒下車的時候, 嘿, 一個屁沒放, 把3 張票子甩車座上就走了。 你說現在這年輕人, 懂不懂規矩啊!”

我笑著安慰他:“省省吧您呐, 咱都開這麼多年車了, ‘奇葩’見得還少嗎?至於為這點子事兒動氣?”

“也是, 你說咱們那會兒, 可沒這樣的。 ”他情緒稍微緩和了一些。

我們計程車行業每天接觸的都是陌生人, 每一個客人幾乎都不太可能再次遇到, 我們的日常就是由無數個陌生人串聯起來的。 因此, 對於這個問題, 我們最有體會, 也最有發言權。

上世紀特有的“京腔兒”問候語

我剛開上車的那個年代,

也就是80 年代初, 北京的外來人口還不算多, 乘客基本上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 那個時候, 人們也不怎麼說“您好”“謝謝”, 而是直接一拉門兒說:“誒, 哥們兒, 拉我到×××。 ”或者, “走麼您呐?”你沖他一點頭, 馬上接著就是一聲“得—嘞”, 那個“得”字還得拉得長短適中, 不能太長像個傻帽兒, 也不能太短顯得那麼沒有誠意。 “謝謝”也用得少, 這倆字聽上去就透著一股寒氣兒, 總不如“多謝了啊”或者“回見您呐”聽著那麼熱氣騰騰。

後來, 說不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北京的人是越來越多、越多越來。 天南海北, 各地口音, 都開始出現了, 反倒是北京土著見得少了, 即便見著了也不怎麼說京腔了。 司機和乘客, 這倆人好像是地下黨搞接頭似的,

誰也不先開口露出“破綻”, 直到有一個人問出“您哪兒人呀”“噢, 北京哪兒的呀”, 這才算是接上了頭, 才可以放心地、無所顧忌地用京腔對話。 在此之前, 都抱著十二萬分的小心, 生怕被扣上一個地方主義的帽子。 於是乎, 京腔京韻的禮貌用語聽到的次數自然也就更少了。

有時候, 禮貌有了, 距離也有了

後來, 乘客素質提高不少, 客氣的禮貌用語多了, 卻總是透出一種距離感。

最近, 我載過的客人當中有一位中年男人。 他在阜成門上車, 拉開車門, 人還沒完全坐進來, 先飄來一句“您好”, 然後緊接著是“麻煩您, 我去機場, 謝謝”。

——呵, 諸位聽聽, 這一段話裡禮貌用語比他真正要表達的、具有實際意義的內容(即“機場”)要多了很多字數。

我當時的表情可能一下子變得非常古怪, 那是由激動、惶惑, 再加上一點受寵若驚隨機組合而成的一張面孔。 其實我有點害怕遇上這樣彬彬有禮的乘客, 那種習慣性的禮節, 連同一種不經意間流露出的氣質和教養, 裹挾著無形的壓力, 往往令我自慚形穢。

禮貌不是一句話,而是一種情

我總覺得,人與人之間,無論熟悉或是陌生,做到最起碼的情感交流並非難事,很多時候就是一句話的事。慢慢地,我這個土生土長的北方老爺們兒,也漸漸習慣了把“請”“您”“謝謝”常掛嘴邊,不說反倒難受了。

我曾經在長辛店附近拉過一個要去北京站趕火車的農民工。他扛著大包小包,還有鋪蓋卷,一看就是賺了錢準備回家過年的。下車時,他遞給我車費,還非常真誠地說了句:“謝謝您!”他下車不久,我忽然發現座位下邊還有一個手提袋,一定是他忘了拿了。手提袋裡面放著一摞嬰兒的小衣服,雖然都是舊的,但很乾淨,疊得整整齊齊。我猶豫了一下,掉轉車頭,直奔火車站。

他未必想得到,我按下空車表,無視路上數個揮手的客人,就為了他的一句誠懇的“謝謝”。

所以,“禮貌”也在隨著時代與場合變遷;所以,“禮貌”不是受了恩惠說謝謝你 ,犯了錯誤說對不起的固定公式,而是出於尊重、同情或懺悔的真實流露,根本上是語言行為背後的素養與真情,所以讓人覺得舒服。

所以,要讓孩子“講禮貌”,重要的不是交給他們如何說敬語,而是教給孩子做一個善良的人。

禮貌不是一句話,而是一種情

我總覺得,人與人之間,無論熟悉或是陌生,做到最起碼的情感交流並非難事,很多時候就是一句話的事。慢慢地,我這個土生土長的北方老爺們兒,也漸漸習慣了把“請”“您”“謝謝”常掛嘴邊,不說反倒難受了。

我曾經在長辛店附近拉過一個要去北京站趕火車的農民工。他扛著大包小包,還有鋪蓋卷,一看就是賺了錢準備回家過年的。下車時,他遞給我車費,還非常真誠地說了句:“謝謝您!”他下車不久,我忽然發現座位下邊還有一個手提袋,一定是他忘了拿了。手提袋裡面放著一摞嬰兒的小衣服,雖然都是舊的,但很乾淨,疊得整整齊齊。我猶豫了一下,掉轉車頭,直奔火車站。

他未必想得到,我按下空車表,無視路上數個揮手的客人,就為了他的一句誠懇的“謝謝”。

所以,“禮貌”也在隨著時代與場合變遷;所以,“禮貌”不是受了恩惠說謝謝你 ,犯了錯誤說對不起的固定公式,而是出於尊重、同情或懺悔的真實流露,根本上是語言行為背後的素養與真情,所以讓人覺得舒服。

所以,要讓孩子“講禮貌”,重要的不是交給他們如何說敬語,而是教給孩子做一個善良的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