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東衡村,歷代名人輩出!

東衡村位於浙江德清縣洛舍鎮東南4.2公里處, 緊靠縣城。 地處丘陵、平原之間, 。 宋、明、清三代, 一直是德清縣北陲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

 東衡枕山帶河, 山明水秀, 東傍苕溪, 西連霅溪, 衡溪穿境而過。 由於得地之利, 歷來商賈雲集, 士紳輩出, 耕讀傳家成為村民教子信條。 近人陳藕慶在《東衡日知國民學校校歌》歌詞中寫道:“半山半水, 從來是半讀半耕;半鄉半市, 自古就半武半文。 追溯文明, 誰不知衡溪溪畔八半村;努力進取, 斯不負山靈水秀育群英。 ”在現今東衡村村境範圍內, 歷史上出過不少名人望族, 纓冠綿世, 形成了文化氛圍特別濃厚的文化村。

東衡村沈、章兩姓文化人輩出。 據史籍記載, 自東漢車騎將軍沈戎因功賜居烏程縣餘不鄉博陸裡(即東衡裡)後, 沈氏家族一直重視文化教育。 其中南朝文學家、音韻學創始人沈約, 死後被封為當方土地, 今東衡北郊俞塘村(即古代余烏村)尚有吳興地主廟。 宋朝, 沈畸官至監察禦史, 沈介官至兵部尚書, 沈詵官至戶部尚書, 冠蓋車馬, 盛極一時, 東衡至今尚有“天下五部六尚書, 東衡四部三尚書”古話流傳。 據《沈氏宗譜》記載, 自宋迄清, 沈氏家族共出進士7人。 至今, 進士第、舒潤堂、春暉堂、旗杆石、拴馬碑等遺跡、遺物尚比比皆是。

章姓在明朝洪武、永樂年間已秀才頻出, 萬曆八年至崇禎間, 共出進士3人。 其中章嘉禎官至大理寺卿, 人稱章吏部, 平生軼事在民間流傳頗豐。

次為陳姓。 家庭出生寒微、本人大半生時間以教書糊口和躬耕農桑為業的陳斌,

在清嘉慶四年考中進士, 為東衡村平民走上科舉道路譜寫了自強不息的一頁。 自晚清以來, 東衡學風之濃、學人之多, 仍為德清其他各村所不及。 1977年恢復招生考試後, 有14人考入大中專院校。 目前, 東衡人有的是中華詩詞學會會員、省歷史學會會員、市作家協會會員、市詩詞學會會員、市文學研究會會員、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市企業家協會會員, 還有攻讀地球物理、應用力學、經營管理等專業的研究生3人。

東衡之所以歷代文人輩出, 其主要原因是重視教育, 家族文化淵源深厚。 位於東衡西頭的衡溪書院, 據傳初創于宋朝, 原為沈姓私塾, 後逐漸轉為書院(學校), 收生招讀, 培養人才。 有名可考的書院主講有章英、沈應暘、沈光等, 都為飽學秀才。 清嘉慶年間的陳斌, 除教授傳統經學外, 還增辟農學和理學, 開設農桑課, 並將治學心得輯為《質言》, 作為教材。 宣統三年, 書院改名日知國民學校。 此後, 該校一直是東衡村培養人才的搖籃。

圖片與原文無關,圖文編輯徐厚冰

圖片與原文無關,圖文編輯徐厚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