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以“文明鄉村”引領鄉村振興——探訪全國文明村陝西楊淩斜上村

斜上村道德模範長廊一角

中國農科新聞網-農業科技報寬廣平坦的鄉村公路、青瓦白牆的美麗村居、風景如畫的生態花園、乾淨整潔的文化廣場……改革開放40年來, 一個地處陝西省楊淩示範區楊陵區五泉鎮的小村落, 經過不斷的艱苦奮鬥, 華麗蛻變為“第五屆全國文明村”“全國美麗鄉村試點村”。 這個“傳奇”, 就發生在五泉鎮斜上村。

“以前, 我們家門前都是爛泥路, 花草樹木什麼都沒有。

你看看現在, 車子都可以直接開到院子裡, 家家門前有花有草, 地裡還種上了獼猴桃, 日子越過越好。 ”近日, 記者在斜上村採訪時, 真切感受到村莊整治和生態建設的文明鄉村建設給村容村貌、村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美麗鄉村建設提升村民幸福指數

“30年前, 出門牽一頭老牛, 駕一輛破車, 晃悠晃悠地趕去集市”。 回憶過去, 第三屆陝西省道德模範、斜上村村民趙秋香深有感觸。 這幾年, 隨著鄉村公路不斷延伸, “出門硬化路、抬腳上客車”已變為現實。 文化長廊、小公園、老年活動中心、幸福院應有盡有, “村村優美、家家富足、處處和諧、人人幸福”, 是如今斜上村的真實寫照。

斜上村黨支部書記任讓席說:“現在村裡靠發展設施農子。

村裡的公共服務, 也不能落後。 ”近年來, 村上新修了產業水泥道12000米, 文化牆3000米, 以前的村道變成了“三橫六縱”, 安裝路燈150盞, 新修排水溝10000米, 新建汙水處理池一所, 還新建了獼猴桃儲藏冷庫500噸等基礎設施。

為了提高村民自身素質, 該村還特別製作了彰顯道德和精神文明縮影的文化牆, 一幅幅圖文並茂的宣傳畫為乾淨整潔的村莊增色不少, 村民們在潛移默化中, 提升了文化意識

以文明村創建帶動鄉村振興

鄉風文明身心美、村穩民安和諧美。 改革開放40年來, 斜上村扎實推進鄉村移風易俗, 大力開展鄉風文明行動, 多舉措宣導文明新風建設, 為鄉村振興植入了鮮活“基因”, 農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豐富, 農民思想道德素質不斷提高。

去年, 斜上村成功獲得第五屆全國文明村榮譽稱號。 任讓席說:“以前沒組織文藝活動的時候, 村民閑了就打打牌, 很少做其他活動。 現在搞活動了, 打牌的就少了。 村民白天幹活, 晚上可以跳舞、健身等。 ”

任讓席說, 為把斜上村建設成為文明村的典範, 村裡先後完善了農家書屋的服務管理, 堅持每天定期開放, 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每年“三八”婦女節開展評選“三八紅旗手”“好媳婦”“好婆婆”“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級文明戶”活動, 在婦女中樹立良好風尚, 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堅持在“重陽節”開展敬老活動, 使全村形成敬老的良好風氣。

另外, 近年來, 斜上村還以“道德講堂”為陣地, 大力加強村民思想道德建設。 嚴格按照“看一部事蹟短片、講一個道德故事、談一點道德感悟、送一份吉祥祝福”的流程,

每季度開展一次“道德講堂”活動。 同時, 積極開展善行義舉榜評選活動, 由群眾推選出身邊的道德模範, 張榜公示, 在全村營造“學好人、做好人”氛圍。

大力發展產業帶領村民致富

“村民富不富, 關鍵看支部。 在基層服務群眾就要以群眾為核心, 用幹部時間將就群眾時間, 儘量讓群眾少跑一次路、少誤一天工、少花一分錢, 帶領群眾致富。 ”任讓席說。

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 斜上村結合本村實際, 不斷創新和完善村上的管理和發展模式, 以產業提升為重點, 做到“幹部帶頭, 黨員幹活、人人想辦法, 個個出主意”。 該村在產業發展上, 有“北菜南果”設施農業的說法, 即大棚蔬菜與獼猴桃種植相結合, 以農家肥、有機肥為主,發展有機農業,提高土地產值;設立“土地銀行”,實行土地流轉,提高了耕地利用率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增加了農民收益。

另外,斜上村以打造綠色有機食品為目標,在新技術運用、新品種推廣、互聯網電商和物流冷鏈運用上狠下功夫,有效促進了斜上村獼猴桃產業的提質增效。目前,該村獼猴桃種植涵蓋徐香、海沃德、秦美、紅陽、翠香和華優等多個優質品種,年產量達400多萬斤,去年獼猴桃產值突破1300萬元大關,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118元。

編輯:王晴晴 責編:牛博成

以農家肥、有機肥為主,發展有機農業,提高土地產值;設立“土地銀行”,實行土地流轉,提高了耕地利用率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增加了農民收益。

另外,斜上村以打造綠色有機食品為目標,在新技術運用、新品種推廣、互聯網電商和物流冷鏈運用上狠下功夫,有效促進了斜上村獼猴桃產業的提質增效。目前,該村獼猴桃種植涵蓋徐香、海沃德、秦美、紅陽、翠香和華優等多個優質品種,年產量達400多萬斤,去年獼猴桃產值突破1300萬元大關,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118元。

編輯:王晴晴 責編:牛博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