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客機在空中引擎爆炸打穿窗戶!突遇航空意外,你該如何自救?

4月17日, 美國西南航空公司一架客機在空中發生引擎爆炸。 飛機隨後成功迫降, 但有一名乘客死亡。

中國航空報航空專家張寶鑫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

這是一次發動機的非包容性故障。

他介紹, 飛機發動機如果爆炸, 正常情況下發動機外面的機匣應該起到“保護罩”作用, 把爆炸“包住”, 避免對飛機機體造成二次損傷。 這是機匣的設計要求之一。

然而此次爆炸顯然沒被包住, 不僅機匣被打碎, 碎片還打破了飛機舷窗。 但張寶鑫認為不能怪機匣, 是爆炸的破壞力太大。 他從從爆炸發生的位置判斷, 故障原因可能有兩種, 一是渦輪風扇葉片輪盤的活動部件產生結構損傷或疲勞, 發生斷裂;也可能是油路或電路出現故障, 發生燃油洩露之類情況,

導致爆炸。

鳥撞、天氣等外因也可能導致發動機故障。 但張寶鑫分析, 事故發生時飛機已起飛半個小時, 處於32000英尺(約9754米)的巡航高度。 這個高度沒有飛鳥, 當地的天氣條件也不錯, 因此外因的可能性很小。 再根據報導中對爆炸情景的描述, 可能性最大的還是發動機自身問題。

航空發動機爆炸的危害不言而喻, 早期曾導致出現機毀人亡的慘劇。 張寶鑫說, 近幾十年來, 隨著技術不斷改進, 發動機爆炸的幾率大大降低。 即使爆炸, 機匣的包容性也越來越好, 一般來說不會造成太嚴重的後果。 類似這次打穿機匣的情況, 在業內比較罕見, 近幾年應該沒出現過。 他表示, 發動機這樣的部件, 檢修極為嚴格, 如果按照正常程式維修保養,

應該不會出現這麼嚴重的問題。

有報導稱, 2016年該公司一架從新奧爾良飛往奧蘭多的客機也曾發生引擎爆炸, 所幸無人受傷。 而本次事故的具體原因, 最終還要由發動機公司和航空公司分析認定。

爆炸發生後, 客艙內發生恐怖的一幕。 坐在破碎舷窗旁邊的女乘客半個身體被吸出了窗外, 頭部受重傷。 其他乘客把她拉回來後, 試圖堵住窗戶, 但所用衣物都被吸了出去。

張寶鑫說, 客機飛行時, 客艙內會維持相當於3000米左右高度的氣壓, 讓乘客感覺比較舒適。 舷窗被打碎後, 立即會造成艙內失壓, 空氣會急劇外泄, 在舷窗出形成虹吸效果, 因而將乘客吸出窗外。

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沒有透露此次事故中死者的姓名, 但張寶鑫認為很可能就是那位被吸出窗外的女乘客。 除了頭部受到的重傷, 更因為她的上半身暴露于萬米高空環境, 很可能陷入缺氧性休克, 搶救的成功率不容客觀。

這種情況下乘客該如何自救?張寶鑫說,客艙失壓時,氧氣面罩會自動脫落。乘客應第一時間戴上氧氣面罩,這是活下來的基本條件,否則會很快陷入昏迷。同時在飛行過程中,還是應儘量系好安全帶。“其他沒什麼可做的。”他說。

對於飛行員來說,此時飛機已不具備飛行條件,應立即降低飛機高度,就近迫降。據報導,當地時間17日11點20分,該航班迫降在費城國際機場。

張寶鑫認為,該航班機組人員處置得當,按照規程要求規範地完成了應急程式。他表示,正常情況下,飛機一個發動機損壞,用另一個發動機實現迫降的難度不是很大,“單發起降”是飛行員都要接受的訓練。不過,只有一邊發動機有推力,會造成力矩偏轉,需要通過控制系統不斷修正,以維持飛機的正常前飛狀態。

“此次事故中雖然發動機爆炸對機體造成損傷,但沒有損壞操縱系統,比如沒有擊穿機翼、油箱,也沒有切斷機翼上的控制線路,所以飛行員可以安全地控制飛機落下來。”他說,“這是不幸中的萬幸。”

這種情況下乘客該如何自救?張寶鑫說,客艙失壓時,氧氣面罩會自動脫落。乘客應第一時間戴上氧氣面罩,這是活下來的基本條件,否則會很快陷入昏迷。同時在飛行過程中,還是應儘量系好安全帶。“其他沒什麼可做的。”他說。

對於飛行員來說,此時飛機已不具備飛行條件,應立即降低飛機高度,就近迫降。據報導,當地時間17日11點20分,該航班迫降在費城國際機場。

張寶鑫認為,該航班機組人員處置得當,按照規程要求規範地完成了應急程式。他表示,正常情況下,飛機一個發動機損壞,用另一個發動機實現迫降的難度不是很大,“單發起降”是飛行員都要接受的訓練。不過,只有一邊發動機有推力,會造成力矩偏轉,需要通過控制系統不斷修正,以維持飛機的正常前飛狀態。

“此次事故中雖然發動機爆炸對機體造成損傷,但沒有損壞操縱系統,比如沒有擊穿機翼、油箱,也沒有切斷機翼上的控制線路,所以飛行員可以安全地控制飛機落下來。”他說,“這是不幸中的萬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