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國際首例低齡兒童成功植入3D列印“下頜骨”

本報記者 王延斌

經過3小時手術, 山東大學第二醫院口腔頜面外科副主任來慶國為10歲的馮霄霄(化名)進行了3D列印鈦合金“下頜骨”植入手術。

4月16日, 馮霄霄經過複查確認沒有併發症, 手術宣告成功。 科技日報記者瞭解, 這是國際上首例低齡兒童下頜骨缺損3D修復重建手術。

3D列印“下頜骨”不容易, 挑戰在於, 將其對接在正處於快速生長期的兒童身上, 使其“像原先一樣好用”, 特殊且複雜。

事故發生在2017年9月。 這一天, 山東聊城的馮先生發現孩子馮霄霄右臉有些腫, 便帶著去了一趟醫院, 檢查結果讓他大吃一驚:孩子被確診為患有成釉細胞瘤。

切除腫瘤, 只能手術。 但伴隨著腫瘤切除, 霄霄右側下頜骨也出現了大的缺損, 還伴有下頜骨病理性骨折。 “他的右下頜骨處塌了, 咬合也出現了紊亂, 甚至影響了進食和面部美觀。 ”來慶國說, “孩子才10歲, 要是不做修復, 生理心理都會受到影響。

下頜骨的修復方案一般為“小腿取腓骨或胯部取髂骨”, 即採取自體血管化髂骨或者腓骨移植重建。 但這在馮霄霄身上都不太適用。

“如果採取血管化腓骨移植, 他的腓骨細小, 還沒有成人的小拇指粗, 與骨缺損區不匹配;且腓骨取骨會影響他的運動能力。 而如果採取血管化髂骨移植, 不僅手術創傷巨大, 且由於血管較成人細小, 極大地增加了手術風險。 ”來慶國說, “這兩種手術都需要取自體骨骼, 取骨部位會有缺失不說, 還可能面臨移植骨不能成活導致手術失敗的風險。 ”

來慶國曾在英國做訪問學者, 一直關注3D列印手術應用。 2015年回國後, 他一直沒放下這方面的研究。 針對霄霄的情況, 他大膽提出採用3D列印個性化鈦合金“下頜骨”的方案,

雖然國際國內此前有過類似手術, 但低齡兒童卻沒有先例。

今年1月, 經過簽署知情同意書、倫理確定以及醫務部備案後, 來慶國和同事們開始對馮霄霄的下頜骨進行詳細的資料獲取、測量及電腦3D設計, 最後完成鈦合金“下頜骨”假體的3D列印。

因為孩子還在生長期, 所以骨骼發育的情況也被充分考慮了。 為確保萬無一失, 3D列印的鈦合金“下頜骨”植入手術前, 來慶國和同事們在霄霄3D列印的樹脂下頜骨模型上做了兩次術前模擬。 “必須得把手術中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都考慮到, 不可能手術時出問題再去重新改尺寸。 ”來慶國說。

手術很順利, 人造“下頜骨”與霄霄頜骨完美密合和貼合, 且牢固、穩定。

來慶國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它就像植入的牙齒一樣, 伴隨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正常說話、飲食。 ”

術後三個月是關鍵考察期, 霄霄父母每隔幾周都會帶孩子複查, “目前咬合情況正常, 口腔內軟組織很豐滿。 ”這符合來慶國的預期, 也標誌著3D列印人造個性化“下頜骨”重建手術的成功。

“3D列印技術未來將會更廣泛地應用在個性化醫療中。 ”來慶國說。

圖片來源於網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