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古老京城用“智慧大腦”謀民利解民憂丨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中南海紅牆邊的西城區, 幹部群眾在長期工作生活中逐漸形成了一份特殊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被稱為“紅牆意識”, 其核心要義是“絕對忠誠、責任擔當、首善標準”。 “紅牆意識”一面連接著中央的決策部署, 一面連接著深厚的民生情懷。 近日, 科技日報社組成報導小組, 走街串巷, 深入採訪, 從城市科學管理、轉型發展、科技惠及民生等方面, 以科技視角展現“紅牆意識”。 記者從城市建設和管理的改革舉措入手, 記錄首都創新驅動發展的生動實踐;用關係民生的鮮活案例和故事, 講述科技創新給老百姓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

天安門、故宮、前門樓子、大柵欄、

九曲深巷胡同及老舍茶館噴香大碗茶……

這些標誌正宗京味兒的傳統文化特色

大多薈萃首都核心圈的西城區

就拿長安街來說, 每天人潮湧動, 少說3萬多人, 若趕上假期黃金周, 人流量飆升至平日10倍。 然而, 車輛穿梭有序、街道整潔依舊。 同時, 中南海坐落其間, 特殊區位決定它特殊的使命和責任, 也逐漸形成獨有的“紅牆意識”。 那麼, 如此有序的城市管理和安全保障是怎麼做到的?

大資料預判 問題前回應

鴿哨, 老北京標誌性聲音。 每當可愛的鴿子成群在紅牆綠蔭上空盤旋, “嗡嗡嘟嘟”迴響之聲, 令都市人瞬間忘卻喧囂焦躁, 思緒飄向“詩和遠方”。

但遇到重大國事要事, 飛翔的鳥兒卻成了潛在風險, 比如天安門閱兵時空軍飛機表演。

“我們對轄區內居民豢養寵物資訊做了詳細收集, 瞭解哪些住戶養鴿子,

具體到每戶多少只, 如果遇到重大事情會預先通知錯峰放鴿, 避免不必要危險發生。 ”西長安街辦事處副主任董立明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話音未落, 只見工作人員輕點滑鼠, “全回應網格社會管理服務平臺”大螢幕上旋即顯示詳細資訊。 西長安街街道自去年啟用阿裡“混合雲”, 將融合管理物聯網為民服務專案資料, 以及政務網、12345熱線、城管監督指揮中心等資訊, 縫合到涉及街道13個市級、區級垂直業務系統平臺, 實現40項公共服務業務街、居“一窗式”接辦, “數聚”共用。

董立明介紹:“為解決幼兒‘入園難’, 街道應用這套大資料平臺統計轄區人口, 預判未來兩年內0—3歲兒童入園需求、趨勢和人數區間, 根據實情選址, 提前謀建一南一北兩個幼稚園。 而對於市中心突顯的‘停車難問題’, 街道將常住居民機動車持有量和市政停車泊位規劃資料, 與地理系統結合, 合理規劃設置公共停車場, 有效緩解難題。 ”

曾有一位臺灣老先生回京尋親, 通過西城區公安分局人口管理支隊副支隊長靜雲團隊開發的全區戶籍老底票查詢系統, 很快找到親人,老先生感激涕零。靜雲告訴記者:“開發這個系統用了兩三年時間,把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區戶籍老底票一一掃描,歸整成便於查找的電子戶籍檔案。”

西城區城管監督指揮中心王保保介紹,遵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運用大資料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準,促進保障和改善民生”,截至目前,西城區全響應平臺採集相關基礎資料共計約4.75億條,縱向實現對轄區15個街道個性化子系統全回應事項和民情日誌資料即時匯總,促進區—街道兩級政府資料共用應用,緊跟市民關切即時回應,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難事區內統籌、條塊各司其職”,力爭將問題在未“爆發”前解決。

人工智慧 微網格化維穩

四合院,這種鬧中取靜的北京傳統式民居建築相對集中分佈在西城區,管理起來似乎不像樓宇那麼直觀。然而,西長安街街道搭建的“3D院落資訊化服務管理平臺”微網格化管理立體而細緻。

不久前,公安部門發現東新簾子胡同一住戶被可疑電話控制,馬上通知網格長趕到現場,根據院落資訊化系統呈現三維圖紙找准入口,及時制止一起電話詐騙,當時屋內桌上攤著存摺、銀行卡——一對老夫婦21萬元的全部積蓄。

北京理正人資訊技術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總監楊豫魯說,按照“完整性、便利性、均衡性、差異性”原則,全區劃分了1541個網格,通過網格員走訪巡查,可以第一時間準確瞭解居民疾苦、安危冷暖等大小事情,有針對性地提供貼心服務。

“君太百貨門前過街天橋人流密集,請速到現場疏導。”去年年底的一天,西單商業區綜合管理辦公室突然警鈴大作,工作人員發出人群聚集風險紅色預警。這是基於人工智慧技術開發的圖像識別裝置系統,採用固定探頭捕捉人流資訊,計算人群數量、密度和步行速度等參數,並通過軟體模型預測未來10分鐘目標網格區域人群聚集態勢,以防群體衝突事件發生。

在大劇院附近等重點區域,西城區還啟動人工智慧無人機監測試點,對“低慢小中三類”飛行物開展識別、追蹤,將系統共用給屬地公安,識別結果即時回饋到街、警輪巡人員操作介面,保障城市安全。

歷經數千年變遷的古都北京,如今迎來新時代。在“數位紅牆”下,以“智慧大腦”提升城市規劃和管理綜合實力,貫穿科學理念和手段,引領推動中國創新城市建設的未來,那份厚重的“責任擔當”,猶如紅牆掩映的中南海新華門影壁上“為人民服務”燙金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溫暖著過往的人們。

很快找到親人,老先生感激涕零。靜雲告訴記者:“開發這個系統用了兩三年時間,把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區戶籍老底票一一掃描,歸整成便於查找的電子戶籍檔案。”

西城區城管監督指揮中心王保保介紹,遵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運用大資料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準,促進保障和改善民生”,截至目前,西城區全響應平臺採集相關基礎資料共計約4.75億條,縱向實現對轄區15個街道個性化子系統全回應事項和民情日誌資料即時匯總,促進區—街道兩級政府資料共用應用,緊跟市民關切即時回應,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難事區內統籌、條塊各司其職”,力爭將問題在未“爆發”前解決。

人工智慧 微網格化維穩

四合院,這種鬧中取靜的北京傳統式民居建築相對集中分佈在西城區,管理起來似乎不像樓宇那麼直觀。然而,西長安街街道搭建的“3D院落資訊化服務管理平臺”微網格化管理立體而細緻。

不久前,公安部門發現東新簾子胡同一住戶被可疑電話控制,馬上通知網格長趕到現場,根據院落資訊化系統呈現三維圖紙找准入口,及時制止一起電話詐騙,當時屋內桌上攤著存摺、銀行卡——一對老夫婦21萬元的全部積蓄。

北京理正人資訊技術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總監楊豫魯說,按照“完整性、便利性、均衡性、差異性”原則,全區劃分了1541個網格,通過網格員走訪巡查,可以第一時間準確瞭解居民疾苦、安危冷暖等大小事情,有針對性地提供貼心服務。

“君太百貨門前過街天橋人流密集,請速到現場疏導。”去年年底的一天,西單商業區綜合管理辦公室突然警鈴大作,工作人員發出人群聚集風險紅色預警。這是基於人工智慧技術開發的圖像識別裝置系統,採用固定探頭捕捉人流資訊,計算人群數量、密度和步行速度等參數,並通過軟體模型預測未來10分鐘目標網格區域人群聚集態勢,以防群體衝突事件發生。

在大劇院附近等重點區域,西城區還啟動人工智慧無人機監測試點,對“低慢小中三類”飛行物開展識別、追蹤,將系統共用給屬地公安,識別結果即時回饋到街、警輪巡人員操作介面,保障城市安全。

歷經數千年變遷的古都北京,如今迎來新時代。在“數位紅牆”下,以“智慧大腦”提升城市規劃和管理綜合實力,貫穿科學理念和手段,引領推動中國創新城市建設的未來,那份厚重的“責任擔當”,猶如紅牆掩映的中南海新華門影壁上“為人民服務”燙金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溫暖著過往的人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