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今年豬價這麼低,是小散戶造成的?

“豬週期”是小散戶造成的

最近有陰謀論,說“豬週期”是小散戶造成的?規模化就能抑制“豬週期”了嗎?把豬價不穩定的罪過歸咎於“小散”。 某些有身份的人說這樣不負責任的話太過分。

我們來看看誰造成大起大落的“豬週期”:

從歷史上來看, 排除計劃經濟時代的派養, 派購, 肉價相對穩定外。 自取消生豬派養, 派購, 由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以來, 如1992年---2017年的25年中, 在2004年之前小散戶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 。 。 。 見下圖。

再從7個“豬週期”的峰穀價與峰穀差就可以明顯看出, 隨著規模化豬場比例增多而峰穀差幅度加大,

漲得高跌得低。

上的對比可見, 在養豬規模化程度以大躍進的速度不斷提高, 近年來大企業大集團瘋狂擴大, 豬價不但沒有穩定的跡象, 而且波動幅度越來越大, 波動週期越來越頻繁, 特別是年度間峰穀之差大都數在5以上。 請問持“小散戶造成豬價大起大落”論的人們, 你們的依據何在???

變換個角度分析

大多數規模養殖是自繁自養的模式, 豬場設施配套均以母豬飼養規模來定量設計。 母豬舍, 保育舍, 育肥舍, 需要多少, 生產上也是流水線方式, 各階段飼養都有一定的期限, 否則就可能造成存欄擁擠。 因此出欄時間彈性較小, 市場貨源偏緊價格高企時, 想增加出欄難;而市場飽和價格低迷時, 想延長出欄時間等待價格回暖也難。

所以沒有主動調節市場的能力, 只能機械地按程式上市。

每年當春節後豬肉消費在減少時, 而規模大戶的生豬上市沒法減少或推遲, 就可能造成供大於求而降價如當前。 當冬至季節消費加大時又不能增加上市量, 又形成供小於求而漲價。 而小散豬舎設計靈活多變, 留有足夠餘地, 因此出欄時間也沒有固定的程式化。 這樣在消費淡季時, 他們可能推遲出欄, 客觀上起到了調節市場的作用。

我也不否認規模化生產的優越性, 隨著社會發展市場向規模化生產方式過渡是必然的。 只是目前我國的所謂規模化是否是相關部門指導下強行推動的規模化, 一種畸形的規模化?一種不平等競爭的規模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