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張敬偉:打擊敘利亞是另一場伊拉克戰爭?

伊拉克戰爭已被定論為失敗之戰, 當年小布希總統發動戰爭的理由不充分, 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被證明為子虛烏有,

小布希和英國首相布雷爾至今被人詬病, 小布希甚至被評為“史上最差總統”。 此外, 小布希發動伊拉克戰爭, 並未在伊拉克建成中東民主的範本, 而是導致更糟糕的恐怖亂局——“伊斯蘭國”(IS)之亂。 敘利亞內戰是伊拉克戰爭的副產品, 讓歐洲防不勝防的難民潮和此起彼伏的恐怖襲擊, 則是敘利亞內戰的直接惡果。

美國付出了更多代價。 17年7萬億美元的戰爭成本, 加上許多美國子弟兵的性命, 在給美國帶來經濟重負的同時, 也給美國人留下了心靈創傷。 美國在中東的宿敵伊朗則影響力加強, 本屬於西方世界的盟友——北約夥伴的土耳其也和美歐漸行漸遠。 敘利亞內戰, 美國的目標本來是支援敘利亞反對派武裝顛覆阿薩德政權。

但是, 阿薩德政權在俄羅斯的支持下越來越穩固, 山頭林立的敘利亞反對派依然一盤散沙。

IS崩盤之後, 中東地緣政治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美國的戰略實力逐漸衰落, 俄羅斯、伊朗和土耳其的實力逐漸上升。

奧巴馬時代已經開始中東戰略回撤, 重點佈局亞太地區和致力於恢復國內經濟。 特朗普接棒, 雖然在中東和阿富汗一度強勢出擊, 繼續在阿富汗駐軍並扔下了“炸彈之母”, 但其戰略重點主要是貿易上的“美國優先”, 內政上的移民政策、減稅政策調整, 總目標是為了實現美國“再偉大”。 為此, 特朗普多次表示要從敘利亞撤軍, 不再追求推翻阿薩德政權。

特朗普的撤軍言論不僅和五角大樓不合轍, 也引發中東兩大盟友沙特和以色列的反對。

沙特為了挽留美軍, 甚至表示要承擔一部分美國軍費, 同時向特朗普強調, 如果美國撤軍將會導致俄羅斯和伊朗在中東坐大, 蠶食美國在中東經營十幾年的戰略“家底”。

敘利亞化武疑雲, 難免讓分析家懷疑其中的陰謀性。 雖然西方世界認定是阿薩德政府使用了化學武器, 也有消息稱是某些國家和勢力為了阻止美國撤軍所為。 更有消息稱是英國導演, 虛虛實實, 難以厘清。 但肯定的是, 化武疑雲之下, 不僅打消了特朗普撤軍敘利亞的念頭, 而且下定了打擊敘利亞的決心。 伴隨著“通俄門”調查的深入, 特朗普也只有通過對俄強硬的方式, 來證明自己和“通俄門”醜聞無涉。 因此, 特朗普在發動這次軍事打擊前,

將化學武器的嫌疑人鎖定為俄羅斯、敘利亞和伊朗。

從特朗普的撤軍言論到下令打擊, 逆轉令人浮想聯翩。 對敘“精確打擊”看似符合特朗普的衝動決策, 但他其實是被迫而為。 在國內, 不打則無法安撫五角大樓的鷹派;國際上, 不打則讓盟國看扁, 法國和英國在打擊敘利亞問題上相當積極。 複雜形勢下, 特朗普不得不打。

然而戰爭的代價也是難以預料的。 正如前述, 這或是另一場伊拉克戰爭, 甚至比伊拉克戰爭更糟糕。 一方面, 小布希發動伊拉克戰爭時, 美國民眾正處於九一一事件的群情激奮期, 打擊伊拉克最初有較高的民意支持。

現在, 美國民眾已經厭倦了中東亂局, 且美國實力又遠非小布希時代所能比,

特朗普對敘利亞的軍事打擊缺乏天時地利和人和。 當然, 美英法三國打擊目前看還只是“閃電戰”, 正如一年前的導彈襲擊敘利亞一樣, 美方也確認完成打擊目標暫無後續動作。 這也凸顯, 美國擔心和俄羅斯發生正面交火。

將襲擊定義為侵略的俄羅斯, 後續有何動作, 值得關注。 如果美國、英國和法國的對敘打擊變成持久戰, 美國或陷入比伊拉克戰爭更危險的泥潭。

作者:張敬偉,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