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停下你夢想的腳步,注意下你的健康,“艾”自己

1、足三裡

足三裡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 常灸足三裡, 可健脾益胃, 促進消化吸收, 強壯身體, 中老年人常灸足三裡還可預防中風。 具防老及強身作用。

灸法:用艾條、艾炷灸均可, 時間可掌握在5~10分鐘。 一般建議用陳艾條進行。 古代養生家主張常在此穴施疤痕灸.使灸瘡延久不愈, 可以強身益壽。 “若要身體安, 三裡常不幹”, 即指這種灸法。 現代研究證明, 灸足三裡穴確可改善人的免疫功能, 並對腸胃、心血管系統等有一定影響。

2、三陰交

三陰交顧名思義, 就是三條陰經交會的穴位, 即肝經、腎經與脾經交會處,

經常按艾灸三陰交穴, 能夠起到調節肝脾腎三髒的效果。

灸法:灸七至十五壯, 灸時用間接灸法, 如:將鹽填臍心上, 置艾炷灸之, 有益壽延年之功。 也可以用灸器配合相關艾條就行溫和灸。

3、神闕 

位於當臍正中處。 神闕為任脈之要穴, 具有補陽益氣, 溫腎健脾的作用。 《扁鵲心書》指出:“依法薰蒸, 則榮衛調和, 安魂定魄, 寒暑不侵, 身體開健, 其中有神妙也, ……凡用此灸, 百病頓除, 益氣延年”。

灸法, 灸七至十五壯, 灸時用間接灸法, 如:將鹽填臍心上, 置艾炷灸之, 有益壽延年之功。 也可以用灸器配合相關艾條就行溫和灸。

4、膏肓

位於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處常灸膏肓穴, 有強壯作用。 灸法:艾條灸, 15~30分鐘。 艾炷灸7~15壯。

5、中脘

位於臍上四寸處。 為強壯要穴,

具有健脾益胃, 培補後天的作用。 一般可灸七至十五壯。

6、湧泉

腳趾卷屈, 在前腳掌中心凹陷處取穴。 此穴有補腎壯陽, 養心安神的作用。 常灸此穴, 可健身強心, 有益壽延年之功效。 一般可灸三至七壯。 其他如針刺保健中所列曲池、三陰交、關元、氣海等穴, 均可施灸, 具有強身保健功效。

7、血海

在膝蓋內側上方, 用自己的手掌握住膝蓋, 大拇指所點按的地方就是血海穴。 灸法:艾條灸, 15~30分鐘。 艾炷灸7~15壯。 經常艾灸該穴可以養血活血, 改善血虛血瘀引起的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失眠、手腳麻木等。

在家艾灸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方面:1.艾灸火力先小後大, 灸量先少後多, 程度先輕後重。 2.在頭面、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艾灸, 灸量宜小;在腰腹部、肩及兩股等皮厚而肌肉豐滿處艾灸,

灸量可大一點。 3.體質強壯者, 灸量可以大;久病、體質虛弱、老人、小兒, 灸量宜小。 4.出現暈灸, 須立即停灸, 讓患者頭低位平臥, 注意保暖, 輕者休息片刻或喝點溫開水, 重者掐按人中、內關、足三裡。 5.精神緊張、大汗、勞累或饑餓時不宜灸, 妊娠期婦女腰骶部和腹部不宜灸。 灸法的3個禁忌:1.禁灸部位 古代文獻中有不少關於禁灸穴位的記載, 但各種書籍之間互有出入, 頗不一致。 如《針灸甲乙經》僅載禁灸穴24個穴位, 《針灸集成》則達49個之多。 從臨床實踐看, 其中多數穴位沒有禁灸的必要。 而部分在頭面部或重要臟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 則應儘量避免施灸或選擇適宜的灸療, 特別不宜用艾炷直接灸。
另外, 孕婦少腹部亦禁灸。 2.禁忌病證 凡高熱、大量吐血、中風閉證及肝陽頭痛等症, 一般不適宜用灸療, 但並非絕對。 3.其他禁忌 對於過飽、過勞、過饑、醉酒、大渴、大驚、大恐、大怒者, 慎用灸療。 另外, 近年來還發現少數患者對艾葉發生過敏, 此類患者可採用非艾灸療或其他穴位刺激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