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要病到眾籌求助,是我最想要的體面

我們普通人對健康的最大希望, 無非是希望活得體面、病得也體面, 不會因為一病返貧而走向眾籌求助的道路, 也不希望眾籌醫療變成人們面對大病時能夠想到的唯一途徑。

——————

三年前, 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個老同學發起眾籌“求你們救救我媽媽”。

點擊進去查看詳情, 病況文字描述、醫院檢查報告單照片、患者身份證照片及發起人承諾書, 一一俱備。

那是我第一回見識“眾籌治病”, 也是第一回在眾籌平臺捐款。

眾籌醫療是醫療公益領域的新實踐。

我不會懷疑它的真實性, 相信朋友不會拿親人健康開玩笑這麼陰鷙, 況且以我倆交情, 即使沒有這樣巨細靡遺的資料, 我也會聊表薄意。

眼見朋友向熟人和公眾哀求幫助, 誰沒有一點惻隱之心?

此後, 朋友圈裡出現的“眾籌治病”越來越多, 而求助的那個人可能還是你十幾廿年沒見的同學或朋友。 這可能是我們最不想要的重逢吧。

“我才17歲, 我還想多看世界一眼”“別讓病魔帶走爸爸, 我想用餘生孝敬他”“救救當環衛工人的老婆”等標題目不暇接, 倍感心餘力拙, 同情之餘也驚覺原來身邊的人有那麼多不幸。

那麼多人需要眾籌醫療, 主要是因為病不起。

“眾籌治病”不是社交活動

——————

就這樣, “眾籌治病”走進了我們的生活, 我們之中不少人免不了隔三差五地捐點錢。

捐款前, 不忘看看下面認捐者名單中, 多數人捐了多少、最高和最低的善款分別是多少;物質上支持過後, 最重要的是去留言給病人以精神上支持、順便才告訴全世界你捐過了——不去留言,

跟沒捐過有什麼區別?

病人中既有朋友的直系親屬, 也有其旁系親屬或好友。 看到朋友最親的病人當然要捐, 看到跟朋友關係較為疏遠的病人則要接受內心的道德拷問, 再決定該不該捐。

由於熟人社會的“大愛合群鄰里幫扶DNA”在我們體內紮根太深, 在生死大哉問面前, 我們誰不是巴勒特(Eliza MarianButler)口中的“觀念的奴僕”?半秒遲疑都隨時令自己羞愧不已。

很多中國人患小病時往往不會去醫院, 等到需要去醫院的時候, 病情也比較嚴重了。

然而, 當“眾籌治病”司空見慣, 你會發現怪獸般巨大的需求下, 個人的力量愈發虛弱。

這時你才終於反思, “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不是誰憑一己之力能解決的, 原來它是一個十足的公共問題。

有人可能要抬杠了:“不就捐那丁點小錢嗎?至於討論個大半天這麼小家子嗎?”

不, 在兩千多年前的魏國, 有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叫楊朱, 他可以說是“小家子”本人了。

楊朱說:“損一毫利天下, 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 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 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為什麼拔一根毛就能造福天下,他也不肯呢?

有的愛心捐款,原本應該是公共財政應該承擔的責任。

首先,一根毛在邏輯上本來就不能造福天下。其次,造福天下不應該是個人修養,算不上一個“德目”,楊朱從不相信“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間就變成美好的人間”這種話,他的信仰是“只要人人都別綁架我的愛,世間才變成美好的人間”。

換言之,楊朱認為,魏國不可隨意將責任轉嫁到個人肩上,否則一個百姓的淒慘遭遇,居然要在自己的社交圈裡自我消化和降解,豈不荒謬?民眾納稅,不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嗎?

因此,“眾籌治病”與新年發紅包、喝喜酒隨份子和入廟添香油都有本質上的差異,千萬不能將之包裝為一項社交活動。說到底,這是醫療制度健全與否的問題。

醫療說到底是公共問題,眾籌醫療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醫療開支還是太少了

————————

在中國香港,這裡有著全地球最長的人均壽命,因為全民健康服務制度已經很成熟,政府轄下的衛生署以“不容因經濟困難而得不到適當醫療服務”為宗旨,訂立的醫療制度完善到嚴苛的程度。

想拿醫師牌執業?難於上青天;想被人炒?沒那麼簡單——你只要嘗試給病人開貴藥,就會面臨最高七年有期徒刑。

此外,香港永久居民入住任何一家公營醫院,無論你是割腫瘤還是割包皮,每天只須消費100港元(含一切膳食、住院費、藥物及手術費),經濟條件更困難者則全免,因此政府的醫療開支占經常性開支的比例高達20%。

大病醫保還需繼續推進。

近年來,我國的衛生總費用一度低於世界平均值,甚至低於健康指標(如平均壽命)與中國相仿的國家。人民網文章指,2016年中國衛生總費用僅占國民生產總值(GDP)的6.2%。但有的專家卻認為“衛生總費用過快增長並非好事”,難道他們真的不知人間疾苦,還是即使知道了也昧著良心說?

參保人在一個自然年度內,個人擔負的合規醫療費用累計超越“大病穩妥起付線”以上費用,尚要分成七段階梯式補償:3萬元以內部分報銷50%,3萬元以上至5萬元部分報銷55%,5萬元以上至8萬元部分報銷60%,8萬元以上至10萬元部分報銷65%,10萬元以上至12萬元部分報銷70%,12萬元以上至15萬元部分報銷75%,15萬元以上部分報銷80%,年度累計補償金額不超越20萬元……

健康何價?每個中國居民都心中有數。

大病住院,醫療費不是普通人能夠承受的。

誰更有資格獲得捐助?

————————

在某些眾籌平臺,虛假籌款項目的發起人只要不被舉報,他的籌款項目仍沒有任何門檻,造假成本“低處未算低”。

2017年初,民政部約談了某知名眾籌平臺,此平臺是民政部遴選指定的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資訊平臺之一。這個打正旗號接受募捐的平臺,僅僅經過一次審查,就被定性為“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個人提供公開募捐資訊發佈服務、對個人求助資訊審核把關不嚴、對資訊真實客觀和完整性甄別不夠等問題”。

眾籌平臺的確需要進一步規範。但是, 為了套取方便,人們可以忍受共用經濟的百樣壞處;但一談到捐獻,只要出現一宗造假,或求助者的資料稍有瑕疵,便足以使人們否定“眾籌醫療”這樣的網路公益專案。這樣對待公益慈善,似乎太苛刻了點。

對眾籌醫療中的問題應就事論事,不否認該形式對醫療公益的創新探索。

無可否認,當眾籌醫療進入了陌生人的圈子,捐獻者可能會殘忍地比較誰更需要幫助或更值得幫助,此時發起眾籌的人,就要構思如何才能更抓人眼球,以籌得更多善款,甚至對病情進行藝術加工亦在所難免。

屆時,難保不會出現電影《唐伯虎點秋香》裡,周星馳和梁榮宗“比慘進華府”那樣的情況。

誰更有資格獲得幫助?這可能是中國眾籌醫療不得不面對的人性拷問。

我們對健康的最大希望,無非是希望活得體面、病得也體面,不會因為一病返貧而走向眾籌求助的道路,也不希望眾籌醫療變成人們面對大病時能夠想到的唯一途徑。

歡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

作者 | 阿燒 排版 | 張家明

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為什麼拔一根毛就能造福天下,他也不肯呢?

有的愛心捐款,原本應該是公共財政應該承擔的責任。

首先,一根毛在邏輯上本來就不能造福天下。其次,造福天下不應該是個人修養,算不上一個“德目”,楊朱從不相信“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間就變成美好的人間”這種話,他的信仰是“只要人人都別綁架我的愛,世間才變成美好的人間”。

換言之,楊朱認為,魏國不可隨意將責任轉嫁到個人肩上,否則一個百姓的淒慘遭遇,居然要在自己的社交圈裡自我消化和降解,豈不荒謬?民眾納稅,不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嗎?

因此,“眾籌治病”與新年發紅包、喝喜酒隨份子和入廟添香油都有本質上的差異,千萬不能將之包裝為一項社交活動。說到底,這是醫療制度健全與否的問題。

醫療說到底是公共問題,眾籌醫療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醫療開支還是太少了

————————

在中國香港,這裡有著全地球最長的人均壽命,因為全民健康服務制度已經很成熟,政府轄下的衛生署以“不容因經濟困難而得不到適當醫療服務”為宗旨,訂立的醫療制度完善到嚴苛的程度。

想拿醫師牌執業?難於上青天;想被人炒?沒那麼簡單——你只要嘗試給病人開貴藥,就會面臨最高七年有期徒刑。

此外,香港永久居民入住任何一家公營醫院,無論你是割腫瘤還是割包皮,每天只須消費100港元(含一切膳食、住院費、藥物及手術費),經濟條件更困難者則全免,因此政府的醫療開支占經常性開支的比例高達20%。

大病醫保還需繼續推進。

近年來,我國的衛生總費用一度低於世界平均值,甚至低於健康指標(如平均壽命)與中國相仿的國家。人民網文章指,2016年中國衛生總費用僅占國民生產總值(GDP)的6.2%。但有的專家卻認為“衛生總費用過快增長並非好事”,難道他們真的不知人間疾苦,還是即使知道了也昧著良心說?

參保人在一個自然年度內,個人擔負的合規醫療費用累計超越“大病穩妥起付線”以上費用,尚要分成七段階梯式補償:3萬元以內部分報銷50%,3萬元以上至5萬元部分報銷55%,5萬元以上至8萬元部分報銷60%,8萬元以上至10萬元部分報銷65%,10萬元以上至12萬元部分報銷70%,12萬元以上至15萬元部分報銷75%,15萬元以上部分報銷80%,年度累計補償金額不超越20萬元……

健康何價?每個中國居民都心中有數。

大病住院,醫療費不是普通人能夠承受的。

誰更有資格獲得捐助?

————————

在某些眾籌平臺,虛假籌款項目的發起人只要不被舉報,他的籌款項目仍沒有任何門檻,造假成本“低處未算低”。

2017年初,民政部約談了某知名眾籌平臺,此平臺是民政部遴選指定的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資訊平臺之一。這個打正旗號接受募捐的平臺,僅僅經過一次審查,就被定性為“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個人提供公開募捐資訊發佈服務、對個人求助資訊審核把關不嚴、對資訊真實客觀和完整性甄別不夠等問題”。

眾籌平臺的確需要進一步規範。但是, 為了套取方便,人們可以忍受共用經濟的百樣壞處;但一談到捐獻,只要出現一宗造假,或求助者的資料稍有瑕疵,便足以使人們否定“眾籌醫療”這樣的網路公益專案。這樣對待公益慈善,似乎太苛刻了點。

對眾籌醫療中的問題應就事論事,不否認該形式對醫療公益的創新探索。

無可否認,當眾籌醫療進入了陌生人的圈子,捐獻者可能會殘忍地比較誰更需要幫助或更值得幫助,此時發起眾籌的人,就要構思如何才能更抓人眼球,以籌得更多善款,甚至對病情進行藝術加工亦在所難免。

屆時,難保不會出現電影《唐伯虎點秋香》裡,周星馳和梁榮宗“比慘進華府”那樣的情況。

誰更有資格獲得幫助?這可能是中國眾籌醫療不得不面對的人性拷問。

我們對健康的最大希望,無非是希望活得體面、病得也體面,不會因為一病返貧而走向眾籌求助的道路,也不希望眾籌醫療變成人們面對大病時能夠想到的唯一途徑。

歡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

作者 | 阿燒 排版 | 張家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