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惜才成為發展的氣質

面向全國在校大學生, 僅憑學生證和身份證就能線上落戶, 西安三天內搶到了1.5萬人;外地應屆畢業生來面試, 南京市給予一次性1000元面試補貼;“5年留住100萬大學生”, 這是武漢的雄心;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也相繼推出具體政策, 面向全球徵集高端人才……最近一段時間, 全國多個城市陸續發佈“引才”新政, 大招迭出, 各有倚重。

50多年前, “人力資本”的提出者加里·貝克爾就堅定地認為:決定人類前途的並不是空間、土地、自然資源, 而是人的智慧與能力。 到如今, 如此洞見早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人口大省不一定是人才大省,

城市發展的高度, 有賴於人才厚度而非大樓高度。 要預測一個城市未來潛力, 看看今天人們的腳步去留吧。 在產業轉型升級對勞動力素質提出新要求的當下, 人才儲備上晚一步, 發展可能就晚十年。 今天搶人才, 就是為了明天的發展。

不可否認, 短期內, 人才戰可能導致有人“截和”、有人做嫁衣的失衡, 因此我們不免聽到歡呼與哀歎的此起彼伏:誰又“輸血”了, 誰又“失血”了。 甚至本土人才也會叫屈:憑啥外來和尚好念經?正是在這個意義上, 我們呼喚良性的人才競爭。 有了良性的人才政策, 才不會造成哄搶的混亂和資源的浪費, 也才能真正促進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良性的人才競爭, 有利於推動一個更加開放自由的人才市場的形成。

不妨將今天的人才戰放在40年改革開放的視野中審視。 其實, 這一歷史進程層層推進、從未中斷。 從1984年城鄉間閘門的鬆動, 到前些年中小城市放開落戶, 從居住證制度推行, 再到二線城市城門大開, 人才一次次跨過了地域的隔閡, 流動到最需要的地方。 在勞動力“充分供給”之後談人才的競爭其實是一種必然, 這也將倒逼更多地方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 讓惜才成為發展的氣質。 從這個角度說, “搶人大戰”的關鍵不在政策與優惠, 而在於發展的勢能。

與早幾年就陸續開始的二線城市搶人大戰不同, 最近的新變化是, 一線城市也加入其中。 北京為優秀人才引進設立了“綠色通道”, 不拘一格引進緊缺急需人才;上海瞄準了卓越人才,

要吸引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科學家、大企業家、大藝術家, 在“國際人才本土化”和“本土人才國際化”上雙向發力。 這充分說明:沒有哪座城市有理由拒絕人才, 面對二線城市來勢洶洶的優惠政策, 一線城市也不足以高枕無憂。 更重要的是, 今天的人才競爭, 早已不只是國內人才的再分配。

經濟全球化也是人的全球化。 中國頂尖城市正志在高遠, 加緊制定全球化用人戰略。 當然這絕不僅僅是地方實踐。 早在2013年, 習近平總書記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就深刻闡釋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意義, 最近這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中, “組建國家移民管理局”也被視為中國開展全球人才競爭的頂層設計。

由此不難發現, 從頂層到基層, 在各線城市, 為高品質發展尋找人才原動力, 突出人才在轉型升級中的關鍵作用, 已經成為普遍實踐。 這也意味著, 唯有與當地實際結合, 培厚發展的土壤, 才能真正在人才爭奪戰中占得先機。

當然, 無論對於哪一層級的人才競爭, 政策的出臺都只是第一步, 僅有金錢、戶籍等優惠完全不足以支撐人才政策長遠走下去。 這兩年, 有地方在搶人上用力很猛, 卻不知搶到何用, 以致人才好不容易來了, 最終因不被重視又流失了。 人才是潮水, 在大洋裡湧動。 這意味著, 比起一擁而上搶人才, 更可貴更難得的是一如既往愛人才, 如果能為每一個人才搭建人生出彩的舞臺, 修建安身立命的港灣,

大潮自然洶湧而來, 各地何愁發展不起來?(據《 人民日報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