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醫人物志|第9期:葛洪夫婦——中醫口袋書的創始者

現代女士隨身之物多放於挎包裡, 懸於肘部, 古代則可以直接放在袖子裡, 因古裝的袖子都較寬大。 一般口袋袋口是斜向上的, 袋子口也比較小, 底部大, 正如我們常在古裝戲中看到人們把東西往袖筒中塞藏的情景。 所以, “肘後”謂隨身攜帶的意思, 指醫書或藥方, 一般卷帙不多, 可以懸於肘後。

說起當今口袋書的興起, 大概要追溯到1935年7月在倫敦出版的“企鵝叢書”, 這套叢書3年間銷售2500多萬冊, 獲得巨大成功。 口袋書從此流行於世並引發了一場“紙皮書革命”, 對歐美國家的出版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甚至與美國發明柯達克羅姆彩色膠片一起被列入20世紀的人類發明、人類冒險和不尋常的事件當中。

中醫古代的肘後書, 也是指方便、廉價、實用, 並能應急的醫療保健手冊。

葛洪, 江蘇人, 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 字稚川, 自號抱樸子, 這是什麼意思呢?即持守本真, 不為外物所誘惑, 出《老子》“見素抱樸, 少私寡欲”典故。 其父、祖父都是大官僚, 其本人也因參加過鎮壓農民起義而被賜爵關內侯。 晚年隱居于廣東羅浮山, 修心養性, 著書立說, 直至去世。

羅浮山是個草藥寶庫, 藥用植物有1200多種。 羅浮山有一古跡“洗藥池”, 據說是當年葛洪洗草藥之所, 還傳留他所寫的“洗藥池”詩一首:陰洞泠泠, 風佩清清。 仙居永劫, 花木長榮。

《肘後方》集錄了可以常常備在肘後的應急方藥, 注重便利實用。 所以書中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 這都是他在行醫、遊歷的過程中收集和篩選出來的。 他特地挑選了一些比較方便獲取的藥物, 即使必須花錢買也很便宜, 糾正了以前的救急藥方不易懂、藥物難找、價錢昂貴的弊病。 尤其是書中對天花、恙蟲病、腳氣病及恙蟎等急性傳染病的描述都屬於首創。

天花是在世界範圍被人類消滅的第一種傳染病。1979年10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宣佈天花徹底消滅。但在古代,防治天花是很艱巨的事情。葛洪在書中對天花症狀,以及其中對於天花的危險性、傳染性的描述都是世界上最早的記載,而且描述得十分精確。

葛洪很注意研究急病。他所指的急病,大部分是我們現今所說的急性傳染病,古時候人們管它叫“天刑”,認為是天降的災禍,是鬼神作怪。葛洪在書中說:急病不是鬼神引起的,而是中了外界的癘氣。我們都知道,急性傳染病是微生物(包括原蟲、細菌、立克次體和病毒等)引起的。這些微生物起碼要放大幾百倍才能見到,1600多年前還沒有發明顯微鏡,當然不知道有細菌這些東西。葛洪能夠排除迷信,指出急病是外界的物質因素引起的,這種見解已經很了不起了。

結核病在今天已不是難治之病,但在新中國成立前仍是不治之症。葛洪在《肘後備急方》裡面記述了一種叫“屍注”的病,說這種病會互相傳染,並且千變萬化。染上這種病的人鬧不清自己到底哪兒不舒服,只覺得怕冷發燒,渾身疲乏,精神恍惚,身體一天天消瘦,時間長了還會喪命。葛洪描述的這種病,類似於今天的結核病。結核菌能使人身上的許多器官致病,諸如肺結核、骨關節結核、腦膜結核、腸和腹膜結核等。葛洪是我國最早觀察和記載結核病的科學家。書中提到了結核病的主要症狀,並提出了結核病“死後複傳及旁人”的特性,還涉及了腸結核、骨關節結核等多種疾病,可以說其對結核病論述的完備性並不亞于現代醫學。

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還記載了一種犬咬人引起的病症。這裡的犬就是瘋狗。人被瘋狗咬了,非常痛苦,受不得一點刺激,只要聽見一點聲音,就會抽搐痙攣,甚至聽到水的響聲也會抽風,所以有人把瘋狗病又叫“恐水病”。在古時候,對這種病沒有什麼辦法治療。葛洪想到古代有以毒攻毒的辦法,瘋狗咬人,一定是狗嘴裡有毒物,從傷口侵入人體,使人中了毒。能不能用瘋狗身上的毒物來治這種病呢?他把瘋狗捕來殺死,取出腦子,敷在病人的傷口上。果然有的人沒有再發病,有人雖然發了病,也比較輕。(發病輕應該是古人知識不足造成的誤解,狂犬病一旦發作死亡率100%,不管輕重都無差異)。書中記載的被瘋狗咬過後用瘋狗的腦子塗在傷口上治療的方法比狂犬疫苗的使用更快捷而且有效,從道理上講,也是驚人的相似。

葛洪用的方法是有科學道理的,含有免疫的思想萌芽。大家知道,種牛痘可以預防天花,注射腦炎疫苗可以預防腦炎,注射破傷風細菌的毒素可以治療破傷風。這些方法都是近代免疫學的研究成果。“免疫”就是免於得傳染病。細菌和病毒等侵入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身體本來有排斥和消滅它們的能力,所以不一定就發病,只有在身體的抵抗力差的時候,細菌和病毒等才能使人發病。免疫的方法就是設法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使人免於發病。注射預防針,就是其中一種免疫的方法。葛洪對狂犬病能採取預防措施,可以稱得上是免疫學的先驅。歐洲的免疫學是從法國的巴斯德開始的。他用人工的方法使兔子得瘋狗病,把病兔的腦髓取出來製成針劑,用來預防和治療瘋狗病,原理與葛洪的基本上相似。巴斯德的工作方法當然比較科學,但是比葛洪晚了1000多年。

葛洪把恙蟲病叫作“沙虱毒”。現已弄清楚,沙虱毒的病原體是一種比細菌還小的微生物,叫“立克次體”。有一種小蟲叫沙虱,螫人吸血的時候就把這種病原體注入人的身體內,使人得病發熱。沙虱生長在南方,據調查,我國只有廣東、福建一帶有恙蟲病流行,其他地方極為罕見。葛洪是通過艱苦的實踐,才得到關於這種病的知識的。原來他酷愛煉丹,在廣東的羅浮山裡住了很久。這一帶的深山草地裡就有沙虱。沙虱比小米粒還小,不仔細觀察根本發現不了。葛洪不但發現了沙虱,還知道它是傳染疾病的媒介。他的記載比美國醫生帕姆在1878年的記載要早1500多年。

葛洪妻子鮑姑嫁給了葛洪後,成為葛洪的得力助手,葛洪之著作中有甚多灸法急救術,與鮑姑善用灸法也有關。鮑姑長於灸法,以治贅瘤與贅疣聞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當地盛產的紅腳艾進行灸治,取得顯著療效。“每贅疣,灸之一炷,當即愈。不獨愈病,且兼獲美豔。”應該說鮑姑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文獻記載的女施灸家。

鮑姑的灸術,不僅名噪一時,而且相傳了好幾代人,直至明清兩代,也還有人不怕艱辛,乞取鮑姑艾。葛洪在羅浮山逝世後,鮑姑和弟子黃初平到廣州越崗,一面修道,一面為百姓治病。她繼承了丈夫和父親的醫術,加上自己的鑽研,醫術更加精湛,往往藥到病除,人們稱她為鮑仙姑。鮑姑去世後,人們特地在越崗建“鮑姑祠”來紀念她。

主 編:陸 翔

責任編輯:蘇雪貞

美術編輯:朱麗莉

尤其是書中對天花、恙蟲病、腳氣病及恙蟎等急性傳染病的描述都屬於首創。

天花是在世界範圍被人類消滅的第一種傳染病。1979年10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宣佈天花徹底消滅。但在古代,防治天花是很艱巨的事情。葛洪在書中對天花症狀,以及其中對於天花的危險性、傳染性的描述都是世界上最早的記載,而且描述得十分精確。

葛洪很注意研究急病。他所指的急病,大部分是我們現今所說的急性傳染病,古時候人們管它叫“天刑”,認為是天降的災禍,是鬼神作怪。葛洪在書中說:急病不是鬼神引起的,而是中了外界的癘氣。我們都知道,急性傳染病是微生物(包括原蟲、細菌、立克次體和病毒等)引起的。這些微生物起碼要放大幾百倍才能見到,1600多年前還沒有發明顯微鏡,當然不知道有細菌這些東西。葛洪能夠排除迷信,指出急病是外界的物質因素引起的,這種見解已經很了不起了。

結核病在今天已不是難治之病,但在新中國成立前仍是不治之症。葛洪在《肘後備急方》裡面記述了一種叫“屍注”的病,說這種病會互相傳染,並且千變萬化。染上這種病的人鬧不清自己到底哪兒不舒服,只覺得怕冷發燒,渾身疲乏,精神恍惚,身體一天天消瘦,時間長了還會喪命。葛洪描述的這種病,類似於今天的結核病。結核菌能使人身上的許多器官致病,諸如肺結核、骨關節結核、腦膜結核、腸和腹膜結核等。葛洪是我國最早觀察和記載結核病的科學家。書中提到了結核病的主要症狀,並提出了結核病“死後複傳及旁人”的特性,還涉及了腸結核、骨關節結核等多種疾病,可以說其對結核病論述的完備性並不亞于現代醫學。

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還記載了一種犬咬人引起的病症。這裡的犬就是瘋狗。人被瘋狗咬了,非常痛苦,受不得一點刺激,只要聽見一點聲音,就會抽搐痙攣,甚至聽到水的響聲也會抽風,所以有人把瘋狗病又叫“恐水病”。在古時候,對這種病沒有什麼辦法治療。葛洪想到古代有以毒攻毒的辦法,瘋狗咬人,一定是狗嘴裡有毒物,從傷口侵入人體,使人中了毒。能不能用瘋狗身上的毒物來治這種病呢?他把瘋狗捕來殺死,取出腦子,敷在病人的傷口上。果然有的人沒有再發病,有人雖然發了病,也比較輕。(發病輕應該是古人知識不足造成的誤解,狂犬病一旦發作死亡率100%,不管輕重都無差異)。書中記載的被瘋狗咬過後用瘋狗的腦子塗在傷口上治療的方法比狂犬疫苗的使用更快捷而且有效,從道理上講,也是驚人的相似。

葛洪用的方法是有科學道理的,含有免疫的思想萌芽。大家知道,種牛痘可以預防天花,注射腦炎疫苗可以預防腦炎,注射破傷風細菌的毒素可以治療破傷風。這些方法都是近代免疫學的研究成果。“免疫”就是免於得傳染病。細菌和病毒等侵入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身體本來有排斥和消滅它們的能力,所以不一定就發病,只有在身體的抵抗力差的時候,細菌和病毒等才能使人發病。免疫的方法就是設法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使人免於發病。注射預防針,就是其中一種免疫的方法。葛洪對狂犬病能採取預防措施,可以稱得上是免疫學的先驅。歐洲的免疫學是從法國的巴斯德開始的。他用人工的方法使兔子得瘋狗病,把病兔的腦髓取出來製成針劑,用來預防和治療瘋狗病,原理與葛洪的基本上相似。巴斯德的工作方法當然比較科學,但是比葛洪晚了1000多年。

葛洪把恙蟲病叫作“沙虱毒”。現已弄清楚,沙虱毒的病原體是一種比細菌還小的微生物,叫“立克次體”。有一種小蟲叫沙虱,螫人吸血的時候就把這種病原體注入人的身體內,使人得病發熱。沙虱生長在南方,據調查,我國只有廣東、福建一帶有恙蟲病流行,其他地方極為罕見。葛洪是通過艱苦的實踐,才得到關於這種病的知識的。原來他酷愛煉丹,在廣東的羅浮山裡住了很久。這一帶的深山草地裡就有沙虱。沙虱比小米粒還小,不仔細觀察根本發現不了。葛洪不但發現了沙虱,還知道它是傳染疾病的媒介。他的記載比美國醫生帕姆在1878年的記載要早1500多年。

葛洪妻子鮑姑嫁給了葛洪後,成為葛洪的得力助手,葛洪之著作中有甚多灸法急救術,與鮑姑善用灸法也有關。鮑姑長於灸法,以治贅瘤與贅疣聞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當地盛產的紅腳艾進行灸治,取得顯著療效。“每贅疣,灸之一炷,當即愈。不獨愈病,且兼獲美豔。”應該說鮑姑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文獻記載的女施灸家。

鮑姑的灸術,不僅名噪一時,而且相傳了好幾代人,直至明清兩代,也還有人不怕艱辛,乞取鮑姑艾。葛洪在羅浮山逝世後,鮑姑和弟子黃初平到廣州越崗,一面修道,一面為百姓治病。她繼承了丈夫和父親的醫術,加上自己的鑽研,醫術更加精湛,往往藥到病除,人們稱她為鮑仙姑。鮑姑去世後,人們特地在越崗建“鮑姑祠”來紀念她。

主 編:陸 翔

責任編輯:蘇雪貞

美術編輯:朱麗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