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每座城市都是舞臺

在北京T3航站樓等候登機, 晴朗的陽光照在機場的落地窗上。 冬天的藍天, 總給我這樣的南方人一種盛夏的想念。 而臺北的冬天常常微雨, 這兩年空氣污染漸重, 有點上世紀80年代初到臺北時的景象, 灰色的青春記憶。 此時我已是中年大叔一枚, 匆匆半生已過, 我在一座城市一座城市間穿梭, 而每個城市, 都有它的溫度、顏色、脾氣和記憶。

在我的生活中, 除了以時間為單位, 也可以城市為單位;在臺北與北京定居, 再以這兩個城市為中心, 因為工作、旅行等理由輻射出去。 穿梭城市, 成了一種記憶生活的結構。

除了身在某個城市, 心在某個城市也是一種記憶敘述。 在我的生活中, 習慣性地大量看電影、看書, 常常隨著創作者的一個個畫面或故事, 進入到他所描述的那個城市裡:在濕熱的台南盛夏讀著張愛玲《半生緣》裡陰冷的上海;在大晴冬日的北京看完《海邊的曼徹斯特》, 渡輪猶靠港口……有的地方待過, 有的地方純粹就是在別人的作品中閱讀到的, 實體的穿梭或精神的穿越中, 不同城市比照的感受, 會讓我在所有經歷與閱讀中更加立體與深刻, 即便是沒有去過的地方, 單憑作者的文字或畫面, 都可用自己的其他經驗類推。 城市的風光清楚了, 接著就是季節溫度的層次, 然後是裡面角色的處境與心情, 一步步往前推演,
成就了人間存在的一個痕跡, 和我非經歷的記憶了。

這些年來從四處出差工作, 改變成更多的四處旅行, 自然而然, 對於所到之地的感受就更加強烈了。 一方面心態不同, 有了到來的準備和期待, 像張開感知的貓般, 成了一種本能的生活姿態。 畢竟感知是需要時間和心情的, 旅行也已不再只是走馬觀花, 更願意在一處或在一個城市、一個區域、一個街角多待上一些時間, 甚至計畫著如果可以到一個完全不熟悉的城市待上一兩個月, 然後開始寫作, 也許對寫作模式已經建立的我會有另一番刺激吧!因為每到一座陌生的城市, 總覺得自己像一個新生命般又重新活了起來。 城市像一個舞臺, 即使是一個熟悉的角色,

換了一個舞臺, 稍微整整儀容、調整心情, 就成了另外一個角色了。

我一直很欣賞越南裔法國導演陳英雄的處女作《青木瓜的滋味》, 那是他未踏入越南時描寫的他所想像的胡志明市。 後來他去河內拍了《夏天的滋味》, 其中既有探索, 也有瞭解, 更有一種理解後初接觸的想像, 這是如此美麗!往往理解後的想像是珍貴的, 因為既不會落入理所當然, 也會把初心留著。 有時候, 一個準備好的探索者, 可能比長居者擁有更多的視角來看這個城市。

記得之前我寫過一篇對旅行看法的文章, 我會根據行前已預期的想像挑選音樂同行。 途中買的紀念品, 大都與當地的氣味有關, 用氣味記憶這段旅行, 這麼多年下來攢下不少立體的事物,

放入平日的生活中。 然而這個世界那麼大, 有太多聞起來不一樣、看起來不一樣、感受起來更不一樣的城市我還沒有去, 總覺得生命太短, 也許是我的心太大, 真怕來不及去感受它。 所以每一次旅行、每一次閱讀, 總是把城市當作舞臺來分類與對照, 認認真真地感受, 使之在我的生命經歷中留下記憶的痕跡。 (姚謙)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