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蘭大植物學科研成果在《Nature Plants》發表 背後的故事你瞭解嗎?

如果說

細胞與細胞之間能夠交流,

它們會有怎樣的互動?

它們是否在一株小小的植物身體裡

像人類一樣

用眼神“表意”, 用肢體“傳情”,

用皮膚感觸大自然?

這些答案你都可以在

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裡找到。

近日, 國際著名植物學期刊《Nature Plants》線上發表了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細胞活動與逆境適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苟小平教授課題組的研究論文:“A group of receptor kinases are essential for CLAVATA signalling to maintain stem cell homeostasis”。 冷泉港實驗室著名專家David Jackson課題組的評論文章, 評價該研究結果“是CLV信號途徑的一小步, 但卻是分生組織生物學家認識上的一個巨大跨越”。

1

科研新發現:受體激酶CIKs

這一研究到底發現了什麼?會對我們產生什麼影響?苟小平教授介紹到, 本次研究發現了一組參與植物幹細胞調控的新成員——受體激酶CIKs。

不論是參天大樹還是不起眼的小草, 都需要分生組織持續不斷地產生新的細胞、組織和器官, 才能保證植物的正常生長發育。 植物頂端分生組織之中幹細胞的活性對於分生組織的維持至關重要, 幹細胞活性太強和太弱都會影響分生組織產生正常的組織和器官。 已有研究表明, 多肽和受體激酶在維持植物莖端分生組織幹細胞穩態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苟小平教授課題組通過反向遺傳學方法, 系統研究了模式植物擬南芥中的受體激酶。

他們研究發現的這組受體激酶CIKs作為共受體與植物多肽激素CLV3的受體CLV1形成蛋白複合體, 感知CLV3, 通過磷酸化的方式將信號傳遞進入細胞, 調控幹細胞的穩態平衡, 從而維持植物莖端分生組織, 協調植物的生長發育。

“針對CIKs開展持續深入的研究, 可以以其為突破口, 為完整揭示植物幹細胞穩態維持的分子機制提供新的切入點。 同時, 作物種子或果實是農業生產的物件, 分生組織的活性會顯著影響最終農作物的產量。 由於CIK受體激酶具有調控器官數目和大小的功能, 它們也有望作為分子育種的靶點基因應用於玉米、番茄等作物的品種改良,

增加產量。 ”談到本次研究的科學意義和社會意義, 苟小平教授這樣說。

這樣一個科學上的巨大跨越, 就是在蘭大校園一角的幾間普通實驗室裡, 被一群極具科研精神的蘭大人實現的。

2

七年求索 一次突破

生科院實驗室的實驗臺上放滿了各種儀器,

每個人都在認真幹著自己的工作, 小到需要借助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的胚胎, 大到肉眼可及的整株植物, 他們不放過一絲一毫的細節……多年來, 他們就在這樣數以千計、數以萬計的實驗過程中, 一次次失敗、一次次進步, 最終在植物細胞信號傳導的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

九年前, 苟小平教授跟隨黎家院長回國, 來到地處西北的蘭州大學從零開始。 “我們回國的時候就是帶著滿腔熱情, 希望為國家的科研教育事業和蘭大的發展做一點事情。 ”作為引進人才, 苟小平教授心懷使命, 帶著團隊開始了在蘭大的科研之路。 他們努力嘗試、努力尋找著適合在這裡生長的科研專案。

七年前, 這篇論文的科研工作正式起步, 組建團隊、設計實驗方案、研究實驗可行性、推敲每個實驗環節……儘管困難重重,但他們憑藉著不輕言放棄的毅力一步步腳踏實地地走上了這條充滿未知的探索之路。

2018年3月26日,蘭州大學的名字就因為這群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蘭大人又一次出現在國際視野。“能夠取得這樣的突破,說實話我們也是相當興奮的!並不是因為文章發在了頂級雜誌上,而是我們真的邁出了這個領域新的一步。”黎家院長這樣說。

7年,84個月,2555天。碩士生成凱莉和博士生胡沖接力奮進,最終邁出了“CLV信號途徑的一小步”。也是這樣的七年,苟小平教授帶領整個團隊一點一滴、一分一毫地推進實驗進程,像一個蹣跚學步的兒童,跨過一個個困難,邁出成功地一步。而在蘭大,像苟小平教授這樣的科研人還有很多。

辛勤工作的科研工作者

3

科研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

在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師生擁有較大的科研空間。只要是研究領域內處於國際前沿的、新的研究分支都可以成為師生們進行嘗試的研究,而學院也會為這樣的研究給予最大的支援。

“我們的目標是把每個志在科研的學生培養成真正的科學家。”談及大學的價值以及大學裡的人才培養,苟小平教授認為大學重在創新,大學裡的科研工作應該是一個從0到1的過程,“堅持原創,才能從無到有,這是人才培養的一個環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而作為院長的黎家也會時不時地在實驗室“溜達”,瞭解學生們的科研進展,有時也會手把手地指導,把自己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告訴學生,説明他們走出瓶頸,解決難題。

正是因為這樣開放平等的科研環境,生科院的師生們相互扶持、彼此交流,從來不是一個人關起門來做實驗。“雖然術業有專攻,但只有彼此交流融合,才能讓科研往前走。”說起研究時,苟小平教授總是把團隊合作掛在嘴邊。

帶著這樣腳踏實地的科研態度,蘭大生科院在短短的九年間取得許多重要成果,吸引聚集了國內外優秀人才,組建了數十個科研團隊。在植物學領域國際排名前十的雜誌上,蘭大團隊均有論文成果發表。

“我們希望,至少在我們擅長的領域內做到極致,把蘭大推進國際舞臺。”正如黎家院長所說,先做能做的事,努力做困難的事,一步步做更好的事。這是他們的科研精神,也是千千萬萬大人的精神寫照。

百味蘭大

點擊上方文字即可查看

內容來源| 蘭州大學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

編輯| 張孟燊

責任編輯| 劉朝陽

主編| 肖坤

組建團隊、設計實驗方案、研究實驗可行性、推敲每個實驗環節……儘管困難重重,但他們憑藉著不輕言放棄的毅力一步步腳踏實地地走上了這條充滿未知的探索之路。

2018年3月26日,蘭州大學的名字就因為這群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蘭大人又一次出現在國際視野。“能夠取得這樣的突破,說實話我們也是相當興奮的!並不是因為文章發在了頂級雜誌上,而是我們真的邁出了這個領域新的一步。”黎家院長這樣說。

7年,84個月,2555天。碩士生成凱莉和博士生胡沖接力奮進,最終邁出了“CLV信號途徑的一小步”。也是這樣的七年,苟小平教授帶領整個團隊一點一滴、一分一毫地推進實驗進程,像一個蹣跚學步的兒童,跨過一個個困難,邁出成功地一步。而在蘭大,像苟小平教授這樣的科研人還有很多。

辛勤工作的科研工作者

3

科研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

在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師生擁有較大的科研空間。只要是研究領域內處於國際前沿的、新的研究分支都可以成為師生們進行嘗試的研究,而學院也會為這樣的研究給予最大的支援。

“我們的目標是把每個志在科研的學生培養成真正的科學家。”談及大學的價值以及大學裡的人才培養,苟小平教授認為大學重在創新,大學裡的科研工作應該是一個從0到1的過程,“堅持原創,才能從無到有,這是人才培養的一個環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而作為院長的黎家也會時不時地在實驗室“溜達”,瞭解學生們的科研進展,有時也會手把手地指導,把自己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告訴學生,説明他們走出瓶頸,解決難題。

正是因為這樣開放平等的科研環境,生科院的師生們相互扶持、彼此交流,從來不是一個人關起門來做實驗。“雖然術業有專攻,但只有彼此交流融合,才能讓科研往前走。”說起研究時,苟小平教授總是把團隊合作掛在嘴邊。

帶著這樣腳踏實地的科研態度,蘭大生科院在短短的九年間取得許多重要成果,吸引聚集了國內外優秀人才,組建了數十個科研團隊。在植物學領域國際排名前十的雜誌上,蘭大團隊均有論文成果發表。

“我們希望,至少在我們擅長的領域內做到極致,把蘭大推進國際舞臺。”正如黎家院長所說,先做能做的事,努力做困難的事,一步步做更好的事。這是他們的科研精神,也是千千萬萬大人的精神寫照。

百味蘭大

點擊上方文字即可查看

內容來源| 蘭州大學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

編輯| 張孟燊

責任編輯| 劉朝陽

主編| 肖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