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奏響陶瓷業高品質發展的宏大進行曲

古城顯活力, 古塔展新姿。

春風吹綠楊柳, 麻燕繞塔飛翔。

在這百花盛開、草長鶯飛的時節, 應縣30多萬民眾期待已久的盛會——2018山西·朔州陶瓷產品進出口交易會在千年古塔下召開。

“瓷”名中外釋迦塔, 爐火賡續成傳奇。 應縣樂“瓷”不疲上規模, “瓷”之以恒抓升級, 圍繞打造中國重要的陶瓷生產基地這個戰略目標, 奏響了一曲陶瓷業高品質發展的宏大進行曲, 使精美的“石頭”在全國乃至世界的舞臺上演了一出業興民富縣強的大劇。 去年, 應縣陶瓷業上繳稅金981萬元;今年一季度又上繳稅金242萬元, 保持了穩健強勁的發展勢頭。

陶瓷業已經不折不扣地成為應縣縣域經濟的臺柱子。

確立主導產業 構架四梁八柱

據《應縣縣誌》記載, 應縣陶瓷源于遼宋, 成於明清, 興於上世紀80年代, 盛於當代。 特別是2012年以來, 應縣更是把陶瓷業作為主導產業, 集全縣之智, 聚全縣之力, 精心構築陶瓷產業轉型發展的四梁八柱, 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園區支撐。 為了實現集約高效發展, 應縣在位於縣城南的朔州市新型產業科技創新園的核心區和輻射區內, 規劃土地1萬畝, 專門用於工藝日用瓷的發展;在位於縣城北的臧寨鄉, 規劃建設了占地8000畝的建陶園區, 為產業的大集聚、大發展提供了大平臺。

政策扶持。 為了加速陶瓷產業發展, 應縣先後制定出臺了《關於扶持陶瓷產業發展的十九條意見》《關於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關於支持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這些政策把陶瓷產業推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技術助推。 該縣專門成立了應縣陶瓷研究所。 就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技術瓶頸制約, 集中力量進行攻關。 應縣專列資金, 積極鼓勵企業建立自己的研發體系。 全縣陶瓷企業擁有省級、市級技術中心12個, 擁有核心專利技術280多件。 年推出新品種1000多個。

人才發力。 應縣把培養、引進陶瓷領域高精尖人才作為遵循, 先後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江西陶瓷工藝美術學院建立了人才引進和培養的戰略協作關係, 在應縣職中專門創設了陶瓷工程、陶瓷工藝美術、陶瓷設計等4個班、10多門專業課程,

每年培養專業技術人才500多人。 幾年來, 先後引進高級管理人才152人、中級以上技術人才489人。

品牌立企。 為了充分適應市場的競爭, 應縣把陶瓷品牌建設作為主攻, 成功註冊“應縣陶瓷”國家地理標誌, 全行業統一使用。 並且出臺專門的獎勵政策, 支援企業創立品牌。 目前, 應縣陶瓷行業擁有“宏”“天懿”“木塔”“大眾”“天美”“欣宇”等6個山西省著名商標。 此外, 為了實現行業的抱團發展、避免企業之間的無序競爭, 應縣還成立了陶瓷協會, 具體負責行業的發展規劃、品牌運作、市場銷售。 組建了山西省首家女子陶樂隊, 有效提升了應縣陶瓷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龍頭昂首引領“瓷龍”展翅高飛

鳥無頭難飛, 人無頭不走。 具體到一個行業, 離開了龍頭的引領帶動, 要想實現跨越發展, 無異於緣木求魚。 在陶瓷業的發展過程中, 應縣始終把扶持龍頭作為重要一環, 起到了龍頭昂首、滿盤皆活的作用。

應縣優尊陶瓷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該公司擁有兩條年產3000萬件高檔骨質瓷生產線, 採用先進技術, 以天然氣為燃料, 原料煤矸石用量近40%, 有效減少固廢污染。 公司主要生產歐式、船式、個性化杯類、禮品類和釉中彩低骨瓷等高檔日用品。 其中白骨瓷質地潔白、釉面細膩、晶瑩剔透、抗滑耐碰、強度高、穩定性能好, 花骨瓷很好地保留了白骨瓷的優良特性, 美觀、大方、漂亮。 公司在全國各地市設有代理商, 為沃爾瑪、大潤發、樂購等大型超市供貨。

釉中彩產品更加綠色環保、細膩晶瑩, 抗腐蝕、耐磨損, 出口英國、義大利、韓國、以色列等國。

應縣博達瓷業有限公司作為後來者, 卻有居上而成標杆之勢。 該公司是一家以高壓注漿、空心注漿、杯類、杯碟類研發、生產、銷售、外貿為一體的專業化陶企, 去年建成並投入試生產。 擁有2條86米隧道窯、2條66米輥道窯、2條18CMB立方窯以及2條46米的烤花窯。 生產能力達到400萬件/月。 工廠引進潮州管理模式, 聘請潮州生產技術人員, 運用全自動化生產線, 通過南北互補的方式, 以最低的成本, 生產最優的新骨瓷產品, 去年創匯達3000萬美元。 產品俏銷澳大利亞、美國、日本、歐洲等地。

實現“兩個提升”做到互利雙贏

應縣在陶瓷業發展初期, 就將其定為“強縣產業”和“富民產業”,不盲目追求速度與規模,而是把著力點放在了“發展速度與品質效益”上,注重同步提升、高品質發展,做到了同頻共振、互利雙贏。

再看它的“強縣”效應。經過幾年的滾動發展,應縣陶瓷企業共有20家。其中日用瓷生產企業17家、建築陶瓷生產企業2家、工藝美術瓷生產企業1家,有15家企業為規上企業,占全縣規上企業的36.6%。20家企業共有30條生產線。日用瓷27條,年生產能力10億件,年產值20億元;建陶2條,年生產能力5600萬平方米,產值19.6億元;工藝瓷1條,年生產能力4000萬件。全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達30億元,從業人員2萬人,年銷售近40多億元,實現利稅近2億元,應縣已成為全國規模較大的重要陶瓷產區之一。

與此相映生輝,應縣陶瓷企業生產工藝設備基本處於國內領先水準,陶瓷產業全部實現機械化,燃料全部使用天然氣。產品品類齊全,主要生產經銷日用瓷、建築瓷、工藝美術瓷三大類、50個系列,包括劍骨瓷、鎂質瓷、高白瓷、強化瓷、名人字畫、山水古玩等新型高檔套餐。特別是日用瓷、工藝美術瓷溫潤如玉、晶瑩剔透,薄如紙、白如玉、明如鏡、聲如馨,代表著產業發展的高端、前沿。產品暢銷全國各地,部分出口歐美、中東亞、東南亞等國家,年出口總量2億件。在市場的開拓中,應縣陶瓷基本做到了因“市”而興、順“市”而為,實行差異化競爭,形成了線上、線下、商超三管齊下,國際國內雙規並重的格局,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完成了由粗放數量型向品質效益型的涅槃蛻變,應縣陶瓷業在國內已由一個“追趕者”逐步成為“領跑者”。

尤為可喜的是,陶瓷業“井噴式”的發展,讓整個行業發展後勁有力,按“十三五”規劃目標,全縣日用瓷生產線要發展到50條,年產量達20億件。僅今年就有總投資9.84億元的14個陶瓷專案開工建設。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已經在國內陶瓷領域“嶄露頭角”的應縣,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一定是:瓷風瓷韻譽應州,一片“瓷”心對世界。

本報記者 喬明亮 本報通訊員 豐開罡

本版攝影:喬明亮 豐開罡

就將其定為“強縣產業”和“富民產業”,不盲目追求速度與規模,而是把著力點放在了“發展速度與品質效益”上,注重同步提升、高品質發展,做到了同頻共振、互利雙贏。

再看它的“強縣”效應。經過幾年的滾動發展,應縣陶瓷企業共有20家。其中日用瓷生產企業17家、建築陶瓷生產企業2家、工藝美術瓷生產企業1家,有15家企業為規上企業,占全縣規上企業的36.6%。20家企業共有30條生產線。日用瓷27條,年生產能力10億件,年產值20億元;建陶2條,年生產能力5600萬平方米,產值19.6億元;工藝瓷1條,年生產能力4000萬件。全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達30億元,從業人員2萬人,年銷售近40多億元,實現利稅近2億元,應縣已成為全國規模較大的重要陶瓷產區之一。

與此相映生輝,應縣陶瓷企業生產工藝設備基本處於國內領先水準,陶瓷產業全部實現機械化,燃料全部使用天然氣。產品品類齊全,主要生產經銷日用瓷、建築瓷、工藝美術瓷三大類、50個系列,包括劍骨瓷、鎂質瓷、高白瓷、強化瓷、名人字畫、山水古玩等新型高檔套餐。特別是日用瓷、工藝美術瓷溫潤如玉、晶瑩剔透,薄如紙、白如玉、明如鏡、聲如馨,代表著產業發展的高端、前沿。產品暢銷全國各地,部分出口歐美、中東亞、東南亞等國家,年出口總量2億件。在市場的開拓中,應縣陶瓷基本做到了因“市”而興、順“市”而為,實行差異化競爭,形成了線上、線下、商超三管齊下,國際國內雙規並重的格局,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完成了由粗放數量型向品質效益型的涅槃蛻變,應縣陶瓷業在國內已由一個“追趕者”逐步成為“領跑者”。

尤為可喜的是,陶瓷業“井噴式”的發展,讓整個行業發展後勁有力,按“十三五”規劃目標,全縣日用瓷生產線要發展到50條,年產量達20億件。僅今年就有總投資9.84億元的14個陶瓷專案開工建設。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已經在國內陶瓷領域“嶄露頭角”的應縣,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一定是:瓷風瓷韻譽應州,一片“瓷”心對世界。

本報記者 喬明亮 本報通訊員 豐開罡

本版攝影:喬明亮 豐開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