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媽媽把爸爸殺了,可我卻不恨她”這個女孩兒的一番話,震撼了所有人

來 源:她刊(ID:iiiher)

作 者:山野

“他都動手打你了..."

“你為什麼不離婚?”

“你為什麼不報警?”

“你為什麼不逃走?”

“你為什麼還跟家暴者一起生活?”

每一個被家暴的女人都聽過類似的聲音,

這些聲音有的來自至親, 有的來自朋友, 有的則來自網路上不認識的人。

在很多人眼中, 如今的網路發達了, 人的自由程度提高了, 無論如何, 她們總會有方法擺脫家暴, 甚至可以憑藉自己的力量扭轉戰局, 把男方告上法庭, 送進監獄, 戰個痛快。

於是便有了這種聲音:“那些忍氣吞聲的女人不過是懦弱, 自助者天助, 她們都不知道拯救自我, 落到這一下場, 也是活該。 ”

最近, 科寶媽一個承受家暴六年的女性朋友離婚了。 在長達一年的官司中, 她終於離開了自己的前夫。

前夫的第一次動手, 是在婚後的一次爭吵中。 當時她不甘示弱地回罵:“咱倆離婚吧, 你現在可以收拾東西滾了。 ”

“失手”打人的前夫像個做錯事的孩子一樣在地上嚎啕大哭,

他不斷地扇自己耳光, 說自己不是個男人, 然後不斷地向她道歉, 乞求得到原諒。

那一次, 心軟的她原諒了前夫, 他們和好了。

可是, 用原諒換來的, 是繼續傷害。

三天一小打, 五天一大打。 打女人對前夫而言成為家常便飯, 有時他甚至連施暴的原因是什麼都不知道。

一次次的毆打, 一次次的暴力升級, 一次次的悔恨當初, 一次次的哀求哭泣。

有人問過她:“你最初為什麼不選擇離婚?”

“我們是自由戀愛結婚的, 你會對自己選擇的人有一個執念。 當他打我的時候, 我會‘安慰’自己, 其實他不是這樣的人。 ”

“我們還有兩個孩子, 我離開了, 孩子怎麼辦?”

父母雖然沒有勸她忍耐, 卻說了句耐人尋味的話——“離婚這種事,

你可要考慮清楚。 ”言外之意, 依舊是中國人那套“勸和不勸離”的傳統。

反對家暴, 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 而是三代人的羈絆。

直到有一天, 丈夫毫無徵兆地打斷了她的肋骨, 臥病在床的她有一個直覺:“再這樣下去, 他可能會把我打死。 ”

她決定離婚, 不管過程有多麼艱難, 不管結局如何, 她要試試。

在長達一年的離婚官司中, 她感受到人情冷暖, 好在結局是不錯的——她終於離開了自己的前夫。

法院判定女兒歸自己, 兒子歸前夫。 雖然她想爭取到兩個孩子的撫養權, 可現實是自己確實無法負擔兩個孩子的吃穿用度。

有一天, 她去學校偷偷看兒子, 母子之間隔著一道高高的欄杆。

兒子問她:“媽媽, 你還有事嗎?沒事我上課去了。

那一刻, 她才意識到, 自己和兒子之間好像也有一道無形的欄杆, 讓他們永遠都跨越不過去了。

其實, 擺脫家暴並非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對於每一名受暴人來說, 想要擺脫它, 都要脫一層皮。

科寶媽最近看了一個紀錄片《沉默在尖叫:女子監區調查》。

在河北省石家莊監獄, 有一群因殺死丈夫而入獄的女犯, 她們有的被判刑十幾年, 有的被判為無期徒刑, 有的則是死刑緩刑。

她們是一群經歷過“嚴重家庭暴力”的女人。 在她們眼中, 家暴並非只是扇耳光或拳打腳踢那樣簡單, 而是從身體到精神長期的折磨和摧殘。

你是如何殺死自己丈夫的?

“我是用擀麵杖打他的頭。 ”

“我使用的是鐵棍。 ”

“我用的是槍。 ”

“我用的刀。 ”

“你們沒有要求要做影像的保護和處理, 為什麼?”

“因為我們要實事求是, 面對社會, 給社會一個真實的感覺”

“希望能給社會一個警示, 也希望社會能寬容我們。 ”

“我們不是壞人, 我們真的不是壞人。 ”

她殺了我爸爸, 卻給我帶來了安全感。

她叫安瑞花。

淩晨殺死丈夫後自首, 700多名村民為她寫了求情信。

甚至連死者的母親都替這個兒媳婦求情。

安瑞花的右眼只剩下光感。她的眼睛是被丈夫用酒瓶子砸瞎的。

二十幾年來,她被丈夫毆打以至於要送去醫院,幾乎是家常便飯。

柴靜問安瑞花的女兒“你爸爸打媽媽時,是什麼狀態?”

“殘酷至極。”

女兒說:爸爸的死,會給自己帶來某種安全感。

還沒把我殺死,他怎麼能先死呢?

她叫豆曉花。

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了八年,但她始終無法相信自己的丈夫已經死了。

豆曉花與丈夫是包辦婚姻,丈夫對她的控制和折磨,更是到了變態的地步。

為了遮住家暴留下傷痕,她已經八年沒穿短袖衣服了。

直到有一天,她感覺到丈夫怪怪的,眼神中充滿了殺氣......

殺死丈夫,總比讓孩子失去生命強吧。

她叫燕靜。

因為槍殺丈夫,被判無期徒刑。

燕靜丈夫的職業是保鏢,有兩把槍,這成為他控制妻子的“最佳武器”。

丈夫的恐嚇和精神折磨,燕靜都忍受了。

有一天,重男輕女的丈夫決定把幾個月大的女兒掐死......

千鈞一髮間,她決定殺了自己的丈夫。

她知道扣動扳機的後果,可她依舊願意用自己後半生的自由換回孩子的生命。

無一例外,她們每一個人都遭受過性虐待。

受虐婦女們往往還有一個更深的,難以啟齒的痛苦。

其實,這些女人的受暴的軌跡和經歷都是相似的。

女犯們說,丈夫每次施暴後和下一次施暴前,都會有一段相對平靜的時期。丈夫也會有所內疚和自責。

她們曾天真地相信:

有人會問:一個正常的、有血有肉的人,怎麼可能七八年能夠忍受這種非人的折磨?

其實,她們想過各種方式擺脫暴力。

她們求助過居委會、婦聯、公安。

居委會讓男人寫了一個不再打老婆的保證書。

婦聯說,我們這只能調解家庭關係。而調解對於涉及家庭暴力的夫妻糾紛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這意味著受暴者又將回到生活的水深火熱中。

她們嘗試過報警,然而......

當她們嘗試的種種努力無果甚至遭到丈夫的威脅後,那種深深的無力感,常人大概是無法體會的吧。

無論何時,在家暴案例中,確實存在一部分受害人無法擺脫婚姻,不是她們傻,而是說她們太不幸了。

醫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帶症生存”,在癌細胞得到一定程度抑制後,癌症患者仍舊選擇正常生活。

而在家庭暴力摧殘下的女人,何嘗不是如此?那些沒有選擇離婚的女人,那些沒有想辦法擺脫噩夢的女人,也在隱忍卻又痛苦地活著。

她們的尊嚴和自信毀於週期性的家庭暴力。心理學稱這種暴力週期為“受虐婦女綜合症”。

受虐婦女綜合症——指的是受虐婦女在忍受長期的家庭暴力後產生的恐懼、憎恨、無助等特殊的心理以及行為模式。

這些“帶症生存”的女人們,她們每個人都經歷過一個很長的暴力週期:

第一週期:施暴丈夫伴有經常性的輕微暴力,不斷向受害人表現出莫名的敵意和憤怒。妻子為了避免挨打,會拼命設法迎合他,逆來順受。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劇照

第二週期:夫妻之間的嚴重暴力事件會頻頻發生。施暴丈夫的脾氣完全失控,動輒就將妻子往死裡打。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劇照

第三週期:施暴丈夫真誠懺悔自己的暴力行為,夫妻之間重歸於好。施暴丈夫會表現出的愛和溫柔,往往使妻子有了留下來繼續與他共同生活的理由。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劇照

然而,當受暴者長期遭受暴力後,她的心理上就會處於“死機”狀態,無數次的挨打讓她們“認識”到:原來自己無力阻止丈夫。每一次的暴力都會使她們更清楚地強化自身的無助感。

每一個被家暴的女人都經歷過這種溫水煮青蛙的過程,直到有一天忍受不了越來越嚴重和頻繁的暴力而想要離開時,她們發現自己已經毫無逃脫辦法了。

《神秘巨星》劇照

在TED的一期視頻《為什麼家暴受害者不離開》中,斯泰納描述了她的婚姻中黑暗的一面,糾正了許多人對於家庭暴力受害者的錯誤理解,並告訴我們如何幫助受害者打破沉默。

她說,女人往往會一步步地陷進另一半給自己營造的家暴陷阱中。

我們永遠無法想像那些遭遇家暴的女人,她們正在經歷何種程度的痛苦,我們無法切身體會那種令人絕望的恐懼。

“為什麼不離開施暴者?”不管這話以多麼關切和溫柔的語氣說出來,對女性受暴者無疑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傷害。

其實,她們不是軟弱,她們並非毫無還手之力。只不過現實的太多羈絆讓她們向暴力低下了頭,於是她們選擇隱忍,選擇成為沉默的大多數。

如何發現對方是否存在家暴傾向?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因為大部分家暴者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善於偽裝,甚至毫無一絲控制及家暴的傾向。

在黃列編著的《家庭暴力理論研究》一書中,他總結了家庭暴力的幾種成因:

施暴者自身可能患有精神疾病或性格缺陷。

施暴者心理充滿妒忌、過度依賴、控制欲極高,受暴者會感到精神壓抑,缺乏安全感。

幼年生長在暴力家庭環境中的人,通過習得行為,可能會將暴力傳至下一代。

如果你發現他對你的控制欲極強,會限制你的社交圈,企圖隔絕你與其他人往來,甚至控制你的穿著打扮時。當你發現他極度依賴你,這種依賴已經超出正常程度,一旦發現你沒有及時回應他,便會有暴怒行為時,你需要重新思考你們之間的關係。

原生家庭的成長環境對於個人性格的塑造十分關鍵,如果他從小也遭受過家庭暴力,不妨更多地關心他。你也可以在聊天中詢問他對父母和“家暴”的態度。如果對方伴有酒精成癮問題,並在醉酒後有暴力傾向,那麼你需要重新衡量你們之間的未來。

家庭暴力只有0和N的區別,家庭暴力一旦發生,受暴者需要及時止損,打破沉默,尋求任何人的幫助,及時離開他!

忍受家暴兩年的斯泰納選擇打破沉默,她和一個溫柔善良的男人再次結婚,還有了三個孩子。

2017年,全國涉及家暴案件總數量近十萬件,但報警率卻只有9.5%。這意味著,每十名家暴受害者中,就有九名在保持沉默。

好萊塢反家暴運動#打破沉默#

每一個遭遇家暴的女人都是偉大且痛苦的,愛情的執念和親情的牽絆使其在生活的枷鎖中放棄掙扎。她們向未來妥協,卻迎來愈發殘忍的傷害。

“離開”自己無比熟悉的人或許需要很大的勇氣,社會需要給她們更多的善意和理解,家人需要給她們更多的鼓勵和支持。

打破沉默,擺脫家暴。

這是受暴人幫助自己,也是説明其他受害者的方式。

科寶媽的話

2016年3月1日,我國首部《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實施。這意味著家庭暴力的範疇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確,“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駡、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均屬家庭暴力。

《反家庭暴力法》第23條明文規定,“當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臨家庭暴力的現實危險,向人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被家暴者的人身安全。

面對家暴,不再沉默,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吧!

關於作者:她刊(ID:iiiher),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她姐萬里挑一。中國最有態度的女性公眾號,不做作,不矯情,三觀正,每晚都有我的文字陪著你。轉載請聯繫(ID:iiiher)授權。

700多名村民為她寫了求情信。

甚至連死者的母親都替這個兒媳婦求情。

安瑞花的右眼只剩下光感。她的眼睛是被丈夫用酒瓶子砸瞎的。

二十幾年來,她被丈夫毆打以至於要送去醫院,幾乎是家常便飯。

柴靜問安瑞花的女兒“你爸爸打媽媽時,是什麼狀態?”

“殘酷至極。”

女兒說:爸爸的死,會給自己帶來某種安全感。

還沒把我殺死,他怎麼能先死呢?

她叫豆曉花。

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了八年,但她始終無法相信自己的丈夫已經死了。

豆曉花與丈夫是包辦婚姻,丈夫對她的控制和折磨,更是到了變態的地步。

為了遮住家暴留下傷痕,她已經八年沒穿短袖衣服了。

直到有一天,她感覺到丈夫怪怪的,眼神中充滿了殺氣......

殺死丈夫,總比讓孩子失去生命強吧。

她叫燕靜。

因為槍殺丈夫,被判無期徒刑。

燕靜丈夫的職業是保鏢,有兩把槍,這成為他控制妻子的“最佳武器”。

丈夫的恐嚇和精神折磨,燕靜都忍受了。

有一天,重男輕女的丈夫決定把幾個月大的女兒掐死......

千鈞一髮間,她決定殺了自己的丈夫。

她知道扣動扳機的後果,可她依舊願意用自己後半生的自由換回孩子的生命。

無一例外,她們每一個人都遭受過性虐待。

受虐婦女們往往還有一個更深的,難以啟齒的痛苦。

其實,這些女人的受暴的軌跡和經歷都是相似的。

女犯們說,丈夫每次施暴後和下一次施暴前,都會有一段相對平靜的時期。丈夫也會有所內疚和自責。

她們曾天真地相信:

有人會問:一個正常的、有血有肉的人,怎麼可能七八年能夠忍受這種非人的折磨?

其實,她們想過各種方式擺脫暴力。

她們求助過居委會、婦聯、公安。

居委會讓男人寫了一個不再打老婆的保證書。

婦聯說,我們這只能調解家庭關係。而調解對於涉及家庭暴力的夫妻糾紛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這意味著受暴者又將回到生活的水深火熱中。

她們嘗試過報警,然而......

當她們嘗試的種種努力無果甚至遭到丈夫的威脅後,那種深深的無力感,常人大概是無法體會的吧。

無論何時,在家暴案例中,確實存在一部分受害人無法擺脫婚姻,不是她們傻,而是說她們太不幸了。

醫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帶症生存”,在癌細胞得到一定程度抑制後,癌症患者仍舊選擇正常生活。

而在家庭暴力摧殘下的女人,何嘗不是如此?那些沒有選擇離婚的女人,那些沒有想辦法擺脫噩夢的女人,也在隱忍卻又痛苦地活著。

她們的尊嚴和自信毀於週期性的家庭暴力。心理學稱這種暴力週期為“受虐婦女綜合症”。

受虐婦女綜合症——指的是受虐婦女在忍受長期的家庭暴力後產生的恐懼、憎恨、無助等特殊的心理以及行為模式。

這些“帶症生存”的女人們,她們每個人都經歷過一個很長的暴力週期:

第一週期:施暴丈夫伴有經常性的輕微暴力,不斷向受害人表現出莫名的敵意和憤怒。妻子為了避免挨打,會拼命設法迎合他,逆來順受。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劇照

第二週期:夫妻之間的嚴重暴力事件會頻頻發生。施暴丈夫的脾氣完全失控,動輒就將妻子往死裡打。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劇照

第三週期:施暴丈夫真誠懺悔自己的暴力行為,夫妻之間重歸於好。施暴丈夫會表現出的愛和溫柔,往往使妻子有了留下來繼續與他共同生活的理由。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劇照

然而,當受暴者長期遭受暴力後,她的心理上就會處於“死機”狀態,無數次的挨打讓她們“認識”到:原來自己無力阻止丈夫。每一次的暴力都會使她們更清楚地強化自身的無助感。

每一個被家暴的女人都經歷過這種溫水煮青蛙的過程,直到有一天忍受不了越來越嚴重和頻繁的暴力而想要離開時,她們發現自己已經毫無逃脫辦法了。

《神秘巨星》劇照

在TED的一期視頻《為什麼家暴受害者不離開》中,斯泰納描述了她的婚姻中黑暗的一面,糾正了許多人對於家庭暴力受害者的錯誤理解,並告訴我們如何幫助受害者打破沉默。

她說,女人往往會一步步地陷進另一半給自己營造的家暴陷阱中。

我們永遠無法想像那些遭遇家暴的女人,她們正在經歷何種程度的痛苦,我們無法切身體會那種令人絕望的恐懼。

“為什麼不離開施暴者?”不管這話以多麼關切和溫柔的語氣說出來,對女性受暴者無疑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傷害。

其實,她們不是軟弱,她們並非毫無還手之力。只不過現實的太多羈絆讓她們向暴力低下了頭,於是她們選擇隱忍,選擇成為沉默的大多數。

如何發現對方是否存在家暴傾向?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因為大部分家暴者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善於偽裝,甚至毫無一絲控制及家暴的傾向。

在黃列編著的《家庭暴力理論研究》一書中,他總結了家庭暴力的幾種成因:

施暴者自身可能患有精神疾病或性格缺陷。

施暴者心理充滿妒忌、過度依賴、控制欲極高,受暴者會感到精神壓抑,缺乏安全感。

幼年生長在暴力家庭環境中的人,通過習得行為,可能會將暴力傳至下一代。

如果你發現他對你的控制欲極強,會限制你的社交圈,企圖隔絕你與其他人往來,甚至控制你的穿著打扮時。當你發現他極度依賴你,這種依賴已經超出正常程度,一旦發現你沒有及時回應他,便會有暴怒行為時,你需要重新思考你們之間的關係。

原生家庭的成長環境對於個人性格的塑造十分關鍵,如果他從小也遭受過家庭暴力,不妨更多地關心他。你也可以在聊天中詢問他對父母和“家暴”的態度。如果對方伴有酒精成癮問題,並在醉酒後有暴力傾向,那麼你需要重新衡量你們之間的未來。

家庭暴力只有0和N的區別,家庭暴力一旦發生,受暴者需要及時止損,打破沉默,尋求任何人的幫助,及時離開他!

忍受家暴兩年的斯泰納選擇打破沉默,她和一個溫柔善良的男人再次結婚,還有了三個孩子。

2017年,全國涉及家暴案件總數量近十萬件,但報警率卻只有9.5%。這意味著,每十名家暴受害者中,就有九名在保持沉默。

好萊塢反家暴運動#打破沉默#

每一個遭遇家暴的女人都是偉大且痛苦的,愛情的執念和親情的牽絆使其在生活的枷鎖中放棄掙扎。她們向未來妥協,卻迎來愈發殘忍的傷害。

“離開”自己無比熟悉的人或許需要很大的勇氣,社會需要給她們更多的善意和理解,家人需要給她們更多的鼓勵和支持。

打破沉默,擺脫家暴。

這是受暴人幫助自己,也是説明其他受害者的方式。

科寶媽的話

2016年3月1日,我國首部《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實施。這意味著家庭暴力的範疇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確,“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駡、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均屬家庭暴力。

《反家庭暴力法》第23條明文規定,“當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臨家庭暴力的現實危險,向人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被家暴者的人身安全。

面對家暴,不再沉默,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吧!

關於作者:她刊(ID:iiiher),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她姐萬里挑一。中國最有態度的女性公眾號,不做作,不矯情,三觀正,每晚都有我的文字陪著你。轉載請聯繫(ID:iiiher)授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