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龍崗、趕新吳、超太倉 | 區教育局:推進區域教育現代化,加快實現教育強區目標

“思想再解放、標杆再提升、壓力再傳導, 努力在高品質發展上實現新突破”。

棲霞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 全面開展“學龍崗、趕新吳、超太倉”對標找差專項行動, 將深圳龍崗作為燈塔標杆, 將無錫新吳、蘇州太倉作為趕超標杆, 聚焦創新驅動、產業發展、生態環境、對外開放、社會民生、城市建設六大方面, 比學趕超、爭先進位, 以更大的擔當和作為, 扎實推進“強富美高”新棲霞向高品質發展階段邁進。

區教育局作為全區教育主管部門, 圍繞“提升學業水準品質, 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推進區域教育現代化進程”的核心目標, 深化改革, 促進公平, 不斷推進區域教育現代化水準, 努力提升百姓的教育獲得感和滿意度, 真正實現教育強區目標。

找准差距

教育優質均衡方面

對照高水準教育現代化要求, 區域內學校辦學層次和優質均衡水準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優質教育資源規模效應及品牌影響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教師隊伍建設方面

城市化發展規模不斷增大, 新建學校也不斷增多, 同時, 自然減員, 教育增量, 生育政策調整等因素的影響, 教師斷層現象尚且存在, 要進一步壯大骨幹教師隊伍, 進一步發揮名優教師引領作用,

進一步增強教師培訓工作的針對性, 實效性。

區域教育發展方面

對照《江蘇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 區域教育發展的一些指標還有待提高。

如:省優質幼稚園比例;職業院校專業與國際通用職業資格證書對接比例;寬頻網路“校校通”覆蓋率等指標還需提升。

定下目標

蘇州太倉江蘇省教育現代化監測得分為91.5, 棲霞區將繼續圍繞“提升學業水準品質, 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推進區域教育現代化進程”為核心目標, 深化改革, 促進公平, 不斷推進區域教育現代化水準, 確保江蘇省教育現代化監測得分達到90分, 努力提升百姓的教育獲得感和滿意度, 力爭區域教育綜合實力進入南京市第一方陣, 實現教育強區目標。

如何追趕

大力發展學前教育

進一步調優幼稚園佈局, 適度增加辦園規模和數量, 擴大在公辦園、普惠性民辦幼稚園就讀學生比例, 努力提升幼稚園辦園品質, 促進幼稚園優質普惠發展。

持續優化發展基礎教育

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學校佈局規劃, 強化教育佈局調整, 拓展優化教育資源, 提高學校適度規模、標準班額辦學水準, 進一步強化學校特色建設, 進一步提升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內涵和品質水準。

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和社會教育

進一步擴大職業學校招生規模, 完善軟硬體水準, 深入實施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試點專案,指導相關街道、社區建立終身學習網站,健全運行機制,擴大註冊人數,積極創造條件,加快示範性社區教育機構創建,切實提升社區教育服務水準。

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立足實效,以推進社團活動建設為抓手,科學落實“彈性離校”工作,破解學生課業負擔重的難題,創新推動“彈性離校”管理規範化、有效性和品質化,開展“彈性離校”創新課題研究,保障“彈性離校”工作有序推進和深入開展。

建立課業負擔監測報告制度和問責制度,對違反“五嚴”規定的行為零容忍。

加強教育宣傳,深化家校合作,擴大對外交流和社會影響。

實施互聯網+教育戰略

以互聯網+教育的實施為契機,用大資料的思維改進教育模式,創造現代教育新生態。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大力實行“內培、外引、借智”策略,努力造就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一流師資隊伍。加強師德建設,堅持以德施教、依法執教、文明從教,提高教師職業道德修養。

通過高校深造、名校考察、掛職培養、專家輔導、行知論壇等途徑,著力打造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

支援校長、骨幹教師赴教育先進地區開展學習交流活動,不斷開闊教師視野,不斷提升管理水準、辦學理念和業務能力。

強化內涵建設

在推動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基礎上,指導學校根據現有師資條件和資源,圍繞育人目標,開發校本課程,開展社團活動,培育學校特色,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為學生素質展示搭建更多的平臺,不斷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推進依法治教

進一步強化依法治教,建立和完善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推行校務公開,重視發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進一步加強與社區、家庭、社會的聯繫。

深入實施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試點專案,指導相關街道、社區建立終身學習網站,健全運行機制,擴大註冊人數,積極創造條件,加快示範性社區教育機構創建,切實提升社區教育服務水準。

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立足實效,以推進社團活動建設為抓手,科學落實“彈性離校”工作,破解學生課業負擔重的難題,創新推動“彈性離校”管理規範化、有效性和品質化,開展“彈性離校”創新課題研究,保障“彈性離校”工作有序推進和深入開展。

建立課業負擔監測報告制度和問責制度,對違反“五嚴”規定的行為零容忍。

加強教育宣傳,深化家校合作,擴大對外交流和社會影響。

實施互聯網+教育戰略

以互聯網+教育的實施為契機,用大資料的思維改進教育模式,創造現代教育新生態。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大力實行“內培、外引、借智”策略,努力造就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一流師資隊伍。加強師德建設,堅持以德施教、依法執教、文明從教,提高教師職業道德修養。

通過高校深造、名校考察、掛職培養、專家輔導、行知論壇等途徑,著力打造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

支援校長、骨幹教師赴教育先進地區開展學習交流活動,不斷開闊教師視野,不斷提升管理水準、辦學理念和業務能力。

強化內涵建設

在推動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基礎上,指導學校根據現有師資條件和資源,圍繞育人目標,開發校本課程,開展社團活動,培育學校特色,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為學生素質展示搭建更多的平臺,不斷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推進依法治教

進一步強化依法治教,建立和完善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推行校務公開,重視發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進一步加強與社區、家庭、社會的聯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