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呂耀:“農把式”的脫貧路

(通訊員 王博雅)“勤勞、誠信、熱心腸、樸實憨厚、頭腦靈活。 ”這是和村民說起呂耀時, 他們豎起大拇指稱讚他的詞語。

日前, 筆者來到慶城縣蔡口集鄉高原村村民呂耀的家裡時, 蔡口集鄉司法所長魏宏正在和他探討“一戶一策”鞏固提升方案。

“呂耀這個‘農把式’現在可是高原村的致富先進, 我們只需提供政策指導, 他一聽就懂, 還能把自己的技術經驗與其他人共用。 ”魏宏說道, 他曾經是呂耀的結對幫扶幹部, 見證了呂耀一路走來的辛勤與汗水。

過去, 呂耀靠外出打零工補貼家用。 但由於家中人口多, 孩子上學花費較大,

微薄的收入不足以維持生計, 生活十分困難。

2013年, 呂耀利用扶貧貸款和東拼西湊來的資金建起了標準化羊舍搞養殖。 一年後, 他的第一批羊出欄, 淨賺了五六千元。 初獲成功, 呂耀喜不自勝。 從第二批開始, 他的膽子大了, 擴大了養殖規模, 年底一算, 收入了幾萬元。

2015年初, 呂耀在縣農廣校舉辦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上瞭解到, 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收益高, 市場好, 他覺得又多了一個增收門路。 這一年他種植了9畝全膜雙壟溝播玉米, 收入了6000餘元。 此外, 他還搭建了8座蔬菜大棚, 種植有機蔬菜, 有了好收成, 成了當地有名的“致富能手”。 2016年, 呂耀年收入達到4萬多元, 率先在村裡脫了貧。

高原村村民呂國山, 家庭貧困, 有意發展蔬菜大棚,

卻苦於無技術、缺資金。 正發愁時, 呂耀主動上門鼓勵他:“只要你有決心, 肯下苦功夫, 資金和技術的問題我想辦法幫你解決。 ”呂國山在呂耀的幫助下搭建了蔬菜大棚。 現在, 呂國山的大棚已經實現了不錯的收益, 還積極幫助其他農戶發展蔬菜大棚。

為了更好地帶動村民發家致富, 呂耀聯繫村委會, 利用村委會會議室作為平時的種植養殖技術交流活動室, 設立了“農家課堂”, 開辦了“農民夜校科技班”。 農閒時, 他便組織村中有想法的年輕人到活動室, 為他們傳授科學種養技術。 全村10多戶群眾通過呂耀的帶動, 發展起了牛羊養殖、有機蔬菜種植等產業, 實現了收入的快速增長。

2017年, 呂耀牽頭創建了高原村呂家原組大棚蔬菜致富聯合體,

把零散的大棚種植戶聯合起來, 實行統一銷售, 統一技術指導、獨立經濟核算, 優化了資金、技術、勞動力和資源配置, 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如今, 高原村居民點周圍已經有34座大棚, 僅這一項, 人均收入就增加近1000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