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老重慶:他用腳丈量老城每條街巷,寫下《古城重慶》

視頻載入中...

彭伯通, 跨世紀的百歲老人, 也是地道的“重慶通”。 他用腳丈量過重慶每條街巷, 挖掘它們的歷史文化內涵, 最終寫出了《古城重慶》, 記錄下重慶的歷史及各街名的來龍去脈。 昨(14)日上午10點7分, 彭老離開了這座他心愛的城, 享年100歲。

彭伯通長子彭光忠懷抱父親遺像

用腳丈量重慶老城

“父親生於1918年, 曾經的愛好是文學, 在二十歲接受革命理論, 又研究經濟, 1939年考取中央大學, 1943年畢業。 因接觸革命理論, 所以經由中共南方局青年組安排, 進入中國農工民主黨, 而他很多同學則直接進入地下党和上華鎣山參加了遊擊隊。 ”彭老長子彭光忠告訴記者, 解放後, 父親長期從事地方誌的工作, 並擔任中國農工民主黨重慶市委員會專職幹部。 1957年, 父親被打為右派, 沒有工作, 但並不消沉, 從那時起, 他用腳丈量老城, 走街串巷, 搜集資料。

彭光忠介紹, 父親早在文革時期就已經寫好了《古城重慶》的初稿,

但由於當時的歷史局限, 不能公開出版, 後來改革開放才成功出版。 ”彭光忠回憶, 1981年《古城重慶》出版8000冊, 很快就被讀者一搶而空。

據瞭解, 《古城重慶》一直被譽為是當代重慶鄉邦敘事和地方史志的里程碑式作品, 影響後來所有熱愛重慶地方史的青年。 多年前就曾風靡一時的本土知名懸疑小說《失蹤的上清寺》中有關文史地理的細節, 有些就源自彭老的著述。 “每次《失蹤的上清寺》的作者羅渝來問我, 我都說翻一下書就知道了。 翻的就是彭伯通先生的三本書《古城重慶》、《重慶地名趣談》、《重慶題詠錄》。 ”重慶地方文史專家肖能鑄回憶。

彭伯通

《古城重慶》預計今年6月再版

今年2月8日, 彭老迎來百歲華誕, 60多個彭老的“粉絲”聚在一起, 為老人慶生。 因父親出行不便, 彭光忠替父親參加了生日聚會。

“父親也算是自然死亡, 歲數大了。 ”今晨, 上游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來到彭老家中, 長子彭光忠在枕邊悉心照料母親。

彭光忠拿著父親家裡的老傢俱, 這些傢俱如今依然保存得很好

何洋是《最重慶》雜誌主編, 也是彭老粉絲, 他策劃了彭先百歲華誕雅集。

“當時我走進重慶圖書館, 去查閱有關重慶城建歷史方面的各種書籍, 就時常能看到一個人的名字——彭伯通。 彭老是重慶出了名的‘地名通’, 重慶大街小巷的地名,

對於它們的前世和今生, 彭老先生都能如數家珍。 我們去拜會彭老時, 他聽力已不行了, 只得由彭光忠先生在其在耳邊傳音。 彭老就坐在籐椅上, 給我們回憶了他生活裡的坎坷和驚喜, 幾十年如一日在重慶大街小巷奔走的歲月。 ”何洋回憶。

這些年來, 彭老的“粉絲”越來越多, 他們都是文史愛好者。 在整理父親物件時, 彭光忠找出了一張鏡框裝裱好的照片, 小心拭擦框邊灰塵。 “這張照片, 父親很滿意。 大概是5年前‘粉絲’來家裡給他拍的。 ”彭光忠說, 很多“粉絲”想要《古城重慶》這本書時, 他已沒有。 應“粉絲”們的要求, 《古城重慶》預計今年6月再版。 與1981年版的《古城重慶》相比, 新版文字未變, 只是在此基礎上增添了老街巷老地名的老照片以及相關文字說明。

彭伯通的書桌

92歲著書親自校對文稿

走進彭老的家,兩室一廳的老屋,書房、客廳,超過“半壁江山”都是書。書房裡,四周加起來有五六個書櫃,書櫃裡滿滿當當放滿了各個年代的書,在書櫃頂上,也有堆積如山的書,彭老擔心放在外面書染上灰塵,用報紙將書分類捆好,用毛筆字標注書籍名稱,出版時間等。由於年代久遠,報紙都已發黃掉渣。

“彭爺爺是個很愛惜書的人”,6年前,保姆江銀珍便來這裡照顧二老,在她印象裡,最不能碰的就是彭老的書,“別人借書可以,但借了他會催著還書。有時候半夜他還要起來,問起那些書的借還情況。”江銀珍說,老人惜書如命。

彭伯通著有《巴渝故實錄》、《陪都星雲錄》、《古城重慶》、《重慶題詠錄》、《跌宕風雲詩紀》、《滄白先生論詩絕句百首箋》、《學詩絕句二種》、《重慶地名趣談》等。其中,《跌宕風雲詩紀》這本書是彭老92歲時出版的,彭光忠回憶,當時父親還親自校對。

“98歲以前,身體還能讀書看報,每天他都會到書房坐一坐。這兩年才沒怎麼看了。”江銀珍說。

家裡到處都是書

交代後事從簡

彭老去世的消息,少有人知道。

今年75歲的彭光忠是家裡的長子,15年前退休後,彭光忠便一直全職照顧父母。保姆負責父母的伙食,而他則買菜、買藥、換藥……更像個“全科家庭醫生”。

關於後事,父親早有交代——一切從簡。“他認為沒必要興師動眾,他也不放心母親,擔心大家忙著喪事,而疏忽了對母親的照顧。”彭光忠說。

在彭光忠印象裡,從小家裡就是一個溫馨之家,父母感情很好。父母從來沒有吵過架,也從不說粗話。母親出自書香門第,本來是學師範教書的,但為了照顧父親和兒女,一直沒有參加工作。

彭伯通和妻子

今年6月,彭奶奶將迎來百歲生日。快到中午,兒子彭光忠將母親從床上抱到椅子上,開始喂她吃流食,彭奶奶腿上,搭著一件“千瘡百孔”的毛衣。“這是父親的毛衣,他不僅惜書如命,也不喜歡扔其他東西。毛衣雖然壞了不能穿,但他的思維裡,這個還能保暖。”

彭老家中,40年代同妻子結婚時的老式傢俱依舊保存完好。保姆江銀珍回憶,有次大兒子將一把破舊的籐椅扔了,彭老愣是讓他撿回來:“他對生活無要求,10年前最奢侈的一次,買了件皮衣1000元,是他的當家衣服。”

彭伯通的一件毛衣已經千瘡百孔

永遠聽不到“大概”、“可能”

重慶地方文史專家肖能鑄與彭老是忘年交。1981年,彭老的著作《古城重慶》出版,肖能鑄買了本回家,著迷地讀了起來。“那時候母親看我在讀這本書,就告訴我作者是熟人。”原來,彭老的妻子跟肖能鑄的母親是同學,兩家人也是鄰居。從那以後,肖能鑄常常去彭老家串門、擺龍門陣,向彭老請教。

肖能鑄這樣評價彭老:“在他的嘴裡,你永遠聽不到‘沒聽說過、大概、可能’的字眼,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彭光忠回憶,父親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慶舊城改造之前,就已對重慶地名做調查研究,積累資料。“文革前家裡書還要多。”彭光忠回憶,文革期間,家裡的書全部被沒收,沒了書,父親就到圖書館、書店看。每當父親看到有疑問的地方,就查閱大量的文史資料。書上查不到,就親自實地去查看,向老居民反復打聽。

“父親有時間就抄一些資料,或徘徊街頭,實地印證和找熟悉重慶過去的人交談,對於重慶的過去,從不甚知道到略知一二了。他總說,將這一點意外收穫記錄下來,想來不至於毫無意義。”彭光忠告訴記者,重慶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域,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也長達三千年之久。在父親看來,地名的演變史如歷史車輪的軌跡,更是充滿雅趣。不管來自官方的政令,還是來自群眾的約定俗成,地名經歷時間越長,內容越加豐富。如果仔細咀嚼重慶的地名,不僅能充實知識,更是一種享受。

《古城重慶》,彭伯通著

重慶晚報慢新聞APP,全心關注重慶,深度解讀重慶,名家名記名專欄齊聚,做最有重慶特色的小、精、深原創用戶端。並且還能加入重慶晚報抗癌愛心互助會,為家人健康做一個保障哦!蘋果商店及部分安卓商店可以下載。

——END——

上游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周小平/文 畢克勤/圖·視頻 部分圖受訪者提供

彭伯通的書桌

92歲著書親自校對文稿

走進彭老的家,兩室一廳的老屋,書房、客廳,超過“半壁江山”都是書。書房裡,四周加起來有五六個書櫃,書櫃裡滿滿當當放滿了各個年代的書,在書櫃頂上,也有堆積如山的書,彭老擔心放在外面書染上灰塵,用報紙將書分類捆好,用毛筆字標注書籍名稱,出版時間等。由於年代久遠,報紙都已發黃掉渣。

“彭爺爺是個很愛惜書的人”,6年前,保姆江銀珍便來這裡照顧二老,在她印象裡,最不能碰的就是彭老的書,“別人借書可以,但借了他會催著還書。有時候半夜他還要起來,問起那些書的借還情況。”江銀珍說,老人惜書如命。

彭伯通著有《巴渝故實錄》、《陪都星雲錄》、《古城重慶》、《重慶題詠錄》、《跌宕風雲詩紀》、《滄白先生論詩絕句百首箋》、《學詩絕句二種》、《重慶地名趣談》等。其中,《跌宕風雲詩紀》這本書是彭老92歲時出版的,彭光忠回憶,當時父親還親自校對。

“98歲以前,身體還能讀書看報,每天他都會到書房坐一坐。這兩年才沒怎麼看了。”江銀珍說。

家裡到處都是書

交代後事從簡

彭老去世的消息,少有人知道。

今年75歲的彭光忠是家裡的長子,15年前退休後,彭光忠便一直全職照顧父母。保姆負責父母的伙食,而他則買菜、買藥、換藥……更像個“全科家庭醫生”。

關於後事,父親早有交代——一切從簡。“他認為沒必要興師動眾,他也不放心母親,擔心大家忙著喪事,而疏忽了對母親的照顧。”彭光忠說。

在彭光忠印象裡,從小家裡就是一個溫馨之家,父母感情很好。父母從來沒有吵過架,也從不說粗話。母親出自書香門第,本來是學師範教書的,但為了照顧父親和兒女,一直沒有參加工作。

彭伯通和妻子

今年6月,彭奶奶將迎來百歲生日。快到中午,兒子彭光忠將母親從床上抱到椅子上,開始喂她吃流食,彭奶奶腿上,搭著一件“千瘡百孔”的毛衣。“這是父親的毛衣,他不僅惜書如命,也不喜歡扔其他東西。毛衣雖然壞了不能穿,但他的思維裡,這個還能保暖。”

彭老家中,40年代同妻子結婚時的老式傢俱依舊保存完好。保姆江銀珍回憶,有次大兒子將一把破舊的籐椅扔了,彭老愣是讓他撿回來:“他對生活無要求,10年前最奢侈的一次,買了件皮衣1000元,是他的當家衣服。”

彭伯通的一件毛衣已經千瘡百孔

永遠聽不到“大概”、“可能”

重慶地方文史專家肖能鑄與彭老是忘年交。1981年,彭老的著作《古城重慶》出版,肖能鑄買了本回家,著迷地讀了起來。“那時候母親看我在讀這本書,就告訴我作者是熟人。”原來,彭老的妻子跟肖能鑄的母親是同學,兩家人也是鄰居。從那以後,肖能鑄常常去彭老家串門、擺龍門陣,向彭老請教。

肖能鑄這樣評價彭老:“在他的嘴裡,你永遠聽不到‘沒聽說過、大概、可能’的字眼,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彭光忠回憶,父親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慶舊城改造之前,就已對重慶地名做調查研究,積累資料。“文革前家裡書還要多。”彭光忠回憶,文革期間,家裡的書全部被沒收,沒了書,父親就到圖書館、書店看。每當父親看到有疑問的地方,就查閱大量的文史資料。書上查不到,就親自實地去查看,向老居民反復打聽。

“父親有時間就抄一些資料,或徘徊街頭,實地印證和找熟悉重慶過去的人交談,對於重慶的過去,從不甚知道到略知一二了。他總說,將這一點意外收穫記錄下來,想來不至於毫無意義。”彭光忠告訴記者,重慶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域,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也長達三千年之久。在父親看來,地名的演變史如歷史車輪的軌跡,更是充滿雅趣。不管來自官方的政令,還是來自群眾的約定俗成,地名經歷時間越長,內容越加豐富。如果仔細咀嚼重慶的地名,不僅能充實知識,更是一種享受。

《古城重慶》,彭伯通著

重慶晚報慢新聞APP,全心關注重慶,深度解讀重慶,名家名記名專欄齊聚,做最有重慶特色的小、精、深原創用戶端。並且還能加入重慶晚報抗癌愛心互助會,為家人健康做一個保障哦!蘋果商店及部分安卓商店可以下載。

——END——

上游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周小平/文 畢克勤/圖·視頻 部分圖受訪者提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