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青檢青年」余周周:檢察姑娘談談電影點映那些事兒

點擊上方“青島市人民檢察院” 可以訂閱

不知不覺, 3月份的日曆已經撕到了最後一頁。 月初策劃《村戲》點映活動時, 院宣老白就“暗戳戳”的下了一道輕重不明的指令,

說是準備派精幹力量約個訪談, 一探究竟。

結果直到點映結束N久之後, 仍只見微信催稿, 不見真人利誘。 念在她貢獻了兩張票的份上, 姑且回報自問自答訪談文一篇。 如下。

Q

A

院宣老白

余周周

終於約到你的訪談了, 太不容易了。 我太想知道你為什麼要發起《村戲》的點映了。 能談談麼?

余周周

簡單, 因為正好《村戲》出現了啊。 我35歲以前的業餘夢想是成為不加粗的斜杠青年。 “不加粗”的意思就是沒那麼明顯, 或者說含金量沒那麼高(其實和含水量較高基本是一個意思)。

但至少也是帶斜杠的, 嘿嘿。

呃……我以為你會說因為情懷, 我以為你是個有情懷的檢察菇涼……

余周周

情懷是不能拿出來給人說的, 說出來的就不是情懷了。

那你是怎麼產生要做一次點映活動的念頭的?

余周周

《村戲》的發起, 應該算是集齊天時地利人和。

在青島最早接觸點映是在2015年, 青島當時沒有自己的藝術院線, 所以點映開展起來真是步履維艱。 但是好在通過那時的活動, 我們逐漸形成一個藝術電影相關的小圈子, 結識了一群志趣相投的小夥伴。

真正感覺青島點映的春天來了是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的, 作為全國藝盟成員的華藝和大象點映聯手打出了一系列漂亮的組合拳。 我也是從那時開始, 通過一次次參加活動, 接觸越來越多的環節, 產生越來越強烈的參與念頭。

直到今年, 大象把《村戲》作為百城首映禮活動的開年大戲, 我覺得特別有紀念意義, 而且就影片本身來說, 也有很多抓心的地方。

有什麼讓你抓心的地方?

余周周

《村戲》的官推剛上線時, 第一眼吸引我的是海報上的英譯“Bangzi Melody”, 看了簡介, 發現劇情是以排練老戲《打金枝》為串線的, 這裡的老戲就是山西梆子, 又叫晉劇。 我是戲迷愛好者, 哈哈, 雖然不會唱, 但是喜歡聽。 所以就有了觀看的想法。 等到看完導演鄭大聖的介紹, 想看的好奇心更重了(不信你去看)。

但最終決定讓我嘗試發起的是他在一次訪談中講的一段話“因為三四十年以前不遠也不近,我們知道個大概,但我們並不知道具體的細節,好多東西是模糊的,大概知道,但是無從知道。

如果知道的人不說,不描述,不討論,那某一個階段的歷史就“不存在”了。我為此而感到焦慮。”焦慮這個詞一下子就擊中了我,一種直覺讓我相信這會是一部值得觀看的好片子。

組織這種活動是不是要牽扯很多精力?

余周周

強迫症患者慎重嘗試吧。哈哈。主要是平時的工作很忙,還經常加班。所以搞這個只能在加班之後的時間加班。從提交申請、查閱資料、策劃文案、召集觀影群體到召集成功後的放票、放映準備、映後交流回饋及其他一系列雜七雜八的事,一個人要面面俱到的考慮完美真的要投入很多精力。還好有十幾個小夥伴的組成小團隊,一起給了我很多支持,總算堅持到最後,沒有半途而廢。

通過組織這種活動,有沒有什麼可以啟發工作思路的體會?

余周周

肯定會有,如果沒有,肯定是想的不夠、不深。比如文藝片發行的“最後一公里”問題,數字院線檔包(DCP)到了影院後,影院廳裡的海報有誰會來看?寥寥。但是協力廠商平臺統籌的點映卻可能是發行模式的有益新嘗試,可能是解決藝術片放映最後一公里的柳暗花明。

類比到我們的工作中也是一樣,比如我們的宣傳平臺,如何吸引黏性強的粉絲群,打通公眾號接地氣的最後一公里?比如我們的刑檢業務,如何充分行使抗訴權或者不起訴權,完善檢察監督或審前分流的最後一公里?很多很多。

以後還會發起這樣的活動麼?

余周周

當然是安靜的做個觀眾最舒服。雖然不排除以後還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嘗試,但是總體來說,體驗過其中的法門,對我來說此項就算及格了。有限的人生還可以嘗試更多無限的肯能。比如,下一個目標可能想體驗下採訪相關的生態角色。當然也要有合適的機會。

最後,要不要來一波藝術電影的推薦?

余周周

其實怎麼定義藝術電影也是個問題,如果按照最嚴格的標準去掐塔尖的一丟丟,也沒多少。

我贊同一位同夥提出的“文藝向”電影的概念,就是一部影片在製作的過程中遵行電影這門行當應有的基本手法和形式,不刻意以討好觀眾的手段來獲取觀影欲望,不以票房收入為首要目標。而且我本人更喜歡看紀錄片,國產紀錄片也不乏小眾精品,如《我的詩篇》、(《搖搖晃晃的人間》、《天梯》、《生門》、《二十二》等,感興趣的可以瞭解一下。

說了這半天自問自答,我覺得可以給老白交差了,她的好奇應該消除的差不多了。

作者:余周周

簽名:檢察姑娘也有詩和遠方的生活。

策劃:白樹文

美編:唐嘉寶

但最終決定讓我嘗試發起的是他在一次訪談中講的一段話“因為三四十年以前不遠也不近,我們知道個大概,但我們並不知道具體的細節,好多東西是模糊的,大概知道,但是無從知道。

如果知道的人不說,不描述,不討論,那某一個階段的歷史就“不存在”了。我為此而感到焦慮。”焦慮這個詞一下子就擊中了我,一種直覺讓我相信這會是一部值得觀看的好片子。

組織這種活動是不是要牽扯很多精力?

余周周

強迫症患者慎重嘗試吧。哈哈。主要是平時的工作很忙,還經常加班。所以搞這個只能在加班之後的時間加班。從提交申請、查閱資料、策劃文案、召集觀影群體到召集成功後的放票、放映準備、映後交流回饋及其他一系列雜七雜八的事,一個人要面面俱到的考慮完美真的要投入很多精力。還好有十幾個小夥伴的組成小團隊,一起給了我很多支持,總算堅持到最後,沒有半途而廢。

通過組織這種活動,有沒有什麼可以啟發工作思路的體會?

余周周

肯定會有,如果沒有,肯定是想的不夠、不深。比如文藝片發行的“最後一公里”問題,數字院線檔包(DCP)到了影院後,影院廳裡的海報有誰會來看?寥寥。但是協力廠商平臺統籌的點映卻可能是發行模式的有益新嘗試,可能是解決藝術片放映最後一公里的柳暗花明。

類比到我們的工作中也是一樣,比如我們的宣傳平臺,如何吸引黏性強的粉絲群,打通公眾號接地氣的最後一公里?比如我們的刑檢業務,如何充分行使抗訴權或者不起訴權,完善檢察監督或審前分流的最後一公里?很多很多。

以後還會發起這樣的活動麼?

余周周

當然是安靜的做個觀眾最舒服。雖然不排除以後還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嘗試,但是總體來說,體驗過其中的法門,對我來說此項就算及格了。有限的人生還可以嘗試更多無限的肯能。比如,下一個目標可能想體驗下採訪相關的生態角色。當然也要有合適的機會。

最後,要不要來一波藝術電影的推薦?

余周周

其實怎麼定義藝術電影也是個問題,如果按照最嚴格的標準去掐塔尖的一丟丟,也沒多少。

我贊同一位同夥提出的“文藝向”電影的概念,就是一部影片在製作的過程中遵行電影這門行當應有的基本手法和形式,不刻意以討好觀眾的手段來獲取觀影欲望,不以票房收入為首要目標。而且我本人更喜歡看紀錄片,國產紀錄片也不乏小眾精品,如《我的詩篇》、(《搖搖晃晃的人間》、《天梯》、《生門》、《二十二》等,感興趣的可以瞭解一下。

說了這半天自問自答,我覺得可以給老白交差了,她的好奇應該消除的差不多了。

作者:余周周

簽名:檢察姑娘也有詩和遠方的生活。

策劃:白樹文

美編:唐嘉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