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身家幾千萬!“毛市佬”手把手教你賣包子

“天哪, 我們學校周邊就有四家監利人開的包子店!”4月15日, 在成都讀大學的湖北監利女孩秦格格在微信裡興奮地告訴她媽媽。

老鄉見老鄉, 從來都是件很親切的事, 對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來說, 這甚至有可能是她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市場經濟的魅力。

1989年, 17歲的監利毛市人張志堂在武漢開了自己的第一家包子鋪, 用今天流行的話來說, 他是非常年輕的創業者。 但當時的他應該沒有想過, 30年後的今天, 自己會在西南部的成都紮下根來, 成為一名管理著200多家店鋪的“包子大王”。 每每說到這些人生際遇, 張志堂總是很感慨。

品牌意識覺醒

“我出生在毛市農村, 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 11歲就輟學外出打工, 第一份工是在漢陽王家灣附近的一家包子店做學徒, 沒有工錢, 只求老闆給一口飯吃。 ”成都開心包點創始人張志堂告訴支點財經, 自己對第一份工作還是很有感情的,

生意做大以後, 他曾經回到王家灣試圖去尋找那家店, 但城市發展太快了, 根本不可能找到。

離開武漢後, 張志堂又輾轉了很多城市, 包括長沙、廣州、東莞等地, 主業都是開包子店, 每到一地, 他都會介紹家鄉的親朋好友一起出去創業。 直到2009年前後, 張志堂去四川旅遊, 喜歡上了成都的生活氛圍, 才決定把包子生意帶到成都。

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 張志堂決定關掉以往的“夫妻店”, 發展連鎖生意, 他迅速註冊了“開心包點”品牌, 幾年下來, 已經在成都開出了200多家門店。

比張志堂小7歲的張上禮有著大致相同的人生軌跡。

2002年, 不到14歲的張上禮離開毛市, 跟著姐姐出門學做麵點。 17歲那年, 他在黃岡武穴當起了老闆。 後來,

為了提升技藝和管理水準, 他也曾去江浙一帶取經, 在上海麵點品牌巴比旗下工作。

“別人可以把品牌做好, 難道我做不好嗎?”張上禮告訴支點財經, 看著很多老鄉已經開始規模化經營, 發了大財, 自己也很受鼓舞。 於是, 他2011年在湖北鄂州註冊公司, 開始發展“毛姚湯包”連鎖品牌。 截至目前, 毛姚湯包共開出90多家門店, 覆蓋了鄂州、黃岡、黃石、長沙等城市。

支點財經發現, 毛市人對老鄉“傳、幫、帶”的意識非常強, 只要有一個人把企業做起來了, 輻射作用是非常驚人的。 張上禮介紹, 毛姚湯包的連鎖店有80%是由毛市人在經營;張志堂也表示, 過去的30年, 他至少帶領了500戶老鄉入行。

連鎖生意有多賺錢

至於為什麼要發展連鎖麵點品牌, 監利的包子大王們都斷定這完全是市場化的選擇。

很多人覺得一兩塊錢一個的包子只是小本生意, 說起來甚至有些不屑, 但支點財經瞭解到, 以包子為代表的麵點行業, 毛利率至少在50%左右, 遠遠高於許多看起來“高大上”的行業。

張志堂也毫不避諱這個問題, 他說, 這些年自己通過賣包子已經積累了幾千萬元的身家, 並且依然覺得這個行業大有可為。

“在鄂州、黃石這樣的城市加盟一家包子店, 一共需要15萬元左右的成本。 目前做得最好的單店淨利潤能達到40多萬, 最差的一年淨利潤也超過20萬。 如果做完一年想轉手賣掉的話, 最低也能賣二十二三萬元。 ”張上禮粗略算了一筆賬, 做包子生意資金回籠是很快的, 就算只做一年便轉行,

也能收穫十幾萬的利潤。

創立連鎖品牌以後, “毛姚湯包”品牌管理公司的年營收能達到2000多萬元。

武漢“楚媳婦大包”的創始人劉棟良也印證了這一說法。 劉棟良介紹, 在過去的很長時間裡, 他也是經營“夫妻店”, 兩口子任勞任怨把生意做得不錯, 一年下來能有二十多萬元的淨利潤, 已經很滿足了。 但創立品牌開展規模化經營之後, 發現其中大有文章可做。

“連鎖店統一大量採購原料, 集中做成半成品再配送到各個門店, 採購成本和人力成本至少能節約20%以上。 ”劉棟良說, 再加上品牌效應的疊加, 現在單個連鎖門店的淨利潤要明顯高於夫妻店時期。

細節見功夫

註冊公司只需要一天,經營好品牌卻可能要花上好多年,否則每個人都可以創立品牌輕鬆賺大錢了。

監利毛市的“包子大王”們,人人都手握數十個甚至上千個門店,如何持續做強,有著很多操作層面的細節。他們每個人都有著多年經營夫妻店鋪的經驗,對這門生意的各個細節瞭若指掌。

品牌化運作之後,產品門類如何設計、麵點師如何培訓、店鋪選址有何講究、食品安全如何保證……所有餐飲連鎖企業都共同面臨的問題,擺在了這些“土老闆”面前。

劉棟良介紹,為了更好地迎合消費者的口味,“楚媳婦大包”不斷研發新品,共有三四十種包子饅頭供門店訂購,每個門店根據自己所在的區位特點和消費者的口味不同,至少會同時售賣十幾種單品。

“很多人以為口味只是簡單按華東、華中這樣的大區來劃分,實際上我走南闖北這麼多年,發現口味是按城市來區分的,就算在同一個省份,不同城市間的口味偏好也千差萬別。”張志堂介紹,開心包點目前雖然只是在成都開店,但單店在售品類也常常超過20種。

張上禮特別提到,“消費者的口味甚至跟流行趨勢有關”。

此外,他們都主動提出了食品安全的問題。

“對於我們做食品的人來說,安全是第一位的,我這麼多年,不管做土包子還是做工業化生產,原材料始終是選最好的,這是做食品企業的根本。”劉棟良說。

張上禮也表示,因為連鎖店都是統一從品牌管理公司“進貨”,所以食品安全的源頭一定不能出問題。“這既是我們把企業做大的基本原則,也是跟傳統夫妻店相比的優勢,連鎖店的品質必須更有保障,這點不能丟。”

支點財經瞭解到,關於品牌的未來發展,包子大王們各有各的打算。“楚媳婦大包”打算在今年把店鋪開到河南、北京、廣州去;“開心包點”打算把業務覆蓋到重慶、貴州、雲南等全部西南片區;“毛姚湯包”的店鋪數量馬上也會突破100家。

產業鏈可以更長一些

近年來,為進一步整合資源、將“毛市佬”麵點的品牌效應發揮到最大,監利縣麵點師協會聯合監利縣政府,依託原有的湖北毛市佬品牌管理公司,開始集中運營公共品牌“毛市佬”。包括劉棟良、張上禮、張志堂在內的100多名監利包子大王都願意入股新公司,並逐步將各自品牌更名為“毛市佬”。

“現在是資源整合的時代,大品牌的力量肯定比小品牌的力量大,不管是在源頭採購還是品牌推廣上,說話力度肯定是大得多,我是非常支持的,可以說沒有什麼私心。”劉棟良表示,他對資本也持完全開放的態度,只要是對企業有好處的,都舉雙手贊成。

張志堂說:“企業做到一定規模後,再想做大做強肯定需要依靠集體的力量。光靠開心包點自己,能覆蓋整個西南片區就已經很成功了。如果想做成全國性的品牌,肯定需要整合資源。”

張上禮說:“我們村有90%的人都在全國各地做包子賣,我很贊成依靠政府的力量把大家都組織起來,因為我想把企業做得更大。”

把企業做大是一個方面,向產業鏈上延伸和相互滲透也是包子大王們很自然的選擇。

監利縣麵點產業管理中心副主任冉幼武告訴支點財經,已經有一些毛市籍的企業主,在做好麵點主業的同時,開始向麵點包裝、麵點師培訓、物流等相關領域延伸。

今年初,安徽懷寧縣和竹佬蒸籠廠與毛市佬品牌管理公司達成意向協議,計畫共同出資在監利建設一個蒸籠生產廠,為監利人在全國開的包子店供貨。

冉幼武介紹,蒸籠是易耗品,一家包子店平均每年需要35個蒸籠,監利人開的近3萬家包子鋪,一年的採購總量高達百萬個。如果放在監利集中生產,每個蒸籠的成本可以降低5元到10元,也就進一步釋放了包子店的利潤。

總的來說,產業化之路很漫長,需要眾多監利“包子人”發揮集體智慧,一方面進一步提升產品品質、品牌形象,一方面從各個細微環節“摳利潤”,提升企業管理水準,才能把一個包子引發的創富故事流傳下去。

END

記者丨李文卉 編發丨吳玲

細節見功夫

註冊公司只需要一天,經營好品牌卻可能要花上好多年,否則每個人都可以創立品牌輕鬆賺大錢了。

監利毛市的“包子大王”們,人人都手握數十個甚至上千個門店,如何持續做強,有著很多操作層面的細節。他們每個人都有著多年經營夫妻店鋪的經驗,對這門生意的各個細節瞭若指掌。

品牌化運作之後,產品門類如何設計、麵點師如何培訓、店鋪選址有何講究、食品安全如何保證……所有餐飲連鎖企業都共同面臨的問題,擺在了這些“土老闆”面前。

劉棟良介紹,為了更好地迎合消費者的口味,“楚媳婦大包”不斷研發新品,共有三四十種包子饅頭供門店訂購,每個門店根據自己所在的區位特點和消費者的口味不同,至少會同時售賣十幾種單品。

“很多人以為口味只是簡單按華東、華中這樣的大區來劃分,實際上我走南闖北這麼多年,發現口味是按城市來區分的,就算在同一個省份,不同城市間的口味偏好也千差萬別。”張志堂介紹,開心包點目前雖然只是在成都開店,但單店在售品類也常常超過20種。

張上禮特別提到,“消費者的口味甚至跟流行趨勢有關”。

此外,他們都主動提出了食品安全的問題。

“對於我們做食品的人來說,安全是第一位的,我這麼多年,不管做土包子還是做工業化生產,原材料始終是選最好的,這是做食品企業的根本。”劉棟良說。

張上禮也表示,因為連鎖店都是統一從品牌管理公司“進貨”,所以食品安全的源頭一定不能出問題。“這既是我們把企業做大的基本原則,也是跟傳統夫妻店相比的優勢,連鎖店的品質必須更有保障,這點不能丟。”

支點財經瞭解到,關於品牌的未來發展,包子大王們各有各的打算。“楚媳婦大包”打算在今年把店鋪開到河南、北京、廣州去;“開心包點”打算把業務覆蓋到重慶、貴州、雲南等全部西南片區;“毛姚湯包”的店鋪數量馬上也會突破100家。

產業鏈可以更長一些

近年來,為進一步整合資源、將“毛市佬”麵點的品牌效應發揮到最大,監利縣麵點師協會聯合監利縣政府,依託原有的湖北毛市佬品牌管理公司,開始集中運營公共品牌“毛市佬”。包括劉棟良、張上禮、張志堂在內的100多名監利包子大王都願意入股新公司,並逐步將各自品牌更名為“毛市佬”。

“現在是資源整合的時代,大品牌的力量肯定比小品牌的力量大,不管是在源頭採購還是品牌推廣上,說話力度肯定是大得多,我是非常支持的,可以說沒有什麼私心。”劉棟良表示,他對資本也持完全開放的態度,只要是對企業有好處的,都舉雙手贊成。

張志堂說:“企業做到一定規模後,再想做大做強肯定需要依靠集體的力量。光靠開心包點自己,能覆蓋整個西南片區就已經很成功了。如果想做成全國性的品牌,肯定需要整合資源。”

張上禮說:“我們村有90%的人都在全國各地做包子賣,我很贊成依靠政府的力量把大家都組織起來,因為我想把企業做得更大。”

把企業做大是一個方面,向產業鏈上延伸和相互滲透也是包子大王們很自然的選擇。

監利縣麵點產業管理中心副主任冉幼武告訴支點財經,已經有一些毛市籍的企業主,在做好麵點主業的同時,開始向麵點包裝、麵點師培訓、物流等相關領域延伸。

今年初,安徽懷寧縣和竹佬蒸籠廠與毛市佬品牌管理公司達成意向協議,計畫共同出資在監利建設一個蒸籠生產廠,為監利人在全國開的包子店供貨。

冉幼武介紹,蒸籠是易耗品,一家包子店平均每年需要35個蒸籠,監利人開的近3萬家包子鋪,一年的採購總量高達百萬個。如果放在監利集中生產,每個蒸籠的成本可以降低5元到10元,也就進一步釋放了包子店的利潤。

總的來說,產業化之路很漫長,需要眾多監利“包子人”發揮集體智慧,一方面進一步提升產品品質、品牌形象,一方面從各個細微環節“摳利潤”,提升企業管理水準,才能把一個包子引發的創富故事流傳下去。

END

記者丨李文卉 編發丨吳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