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曾經是非洲最富有的國家——利比亞

西行

利比亞國(阿拉伯語:دولةليبيا‎‎, 英語:State of Libya), 簡稱“利比亞”, 是北非的一個國家, 位於地中海南岸, 與埃及、蘇丹、查德、尼日爾、阿爾及利亞跟突尼斯相鄰。 首都的黎波里。

利比亞長期實行單一國營經濟, 依靠豐富的石油資源, 曾一度富甲非洲, 但由於局勢動盪, 利比亞石油出口銳減。 人口數量 629萬(2016年), 國土面積176萬平方公里, GDP總計 291.53億美元(2015年), 人均GDP 4643美元(2015年)。

利比亞仍處於過渡期, 政局動盪, 政黨紛爭不斷, 司法體制不健全,

軍警體系不完善, 戰後武器氾濫, 民兵猖獗, 極端伊斯蘭勢力滋生蔓延, 暗殺、綁架、搶劫等暴力事件頻發, 安全局勢惡化。 政治和安全局勢的惡化導致利比亞經濟重建緩慢。

歷史沿革

西元前3世紀, 利比亞人在反抗迦太基帝國統治的鬥爭中曾建立統一的努米底亞王國。

7世紀, 阿拉伯人打敗拜占庭人, 征服當地柏柏爾人, 帶來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教。

16世紀, 奧斯曼帝國攻佔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 控制了沿海地區。

1912年, 利比亞在意土戰爭後成為義大利殖民地。

1951年12月24日, 利比亞宣告獨立, 成立聯邦制聯合王國, 伊德里斯一世成為國王。

1969年9月1日, 以卡紮菲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九月革命, 推翻伊德里斯王朝, 成立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 1977年3月改國名為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1986年4月改國名為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美國和卡紮菲政權之間的積怨由來已久。

1970年6月, 利比亞宣佈收回美國設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附近的軍事基地。

1980年, 美國宣佈利比亞為“支持恐怖主義國家”, 關閉了駐利比亞大使館。

1981年, 美國海軍的飛機擊落了兩架利比亞飛機, 兩國斷交。

1986年, 時任美國總統雷根下令停止與利比亞的經濟和貿易關係, 凍結利比亞在美國的資產。 此後, 美利接連發生軍事衝突, 雷根下令空襲利比亞。

1988年12月, 美國泛美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47客機製造爆炸, 機上的259名乘客和地面11人罹難, 即洛克比空難, 美國認為是兩名利比亞情報官員所為(但當事人始終未認罪)。

1999年, 利比亞同意移交兩名疑凶給聯合國受審。

21世紀初, 美國已經開始從伊拉克脫身, 而且有埃及政變這麼好的機會, 美國會趁機順手推動卡紮菲下臺。

2011年2月,爆發反對卡紮菲政權的反政府示威,政府方面則以武力鎮壓。

2011年2月27日,反對派在利比亞第二大城市班加西成立臨時政權全國過渡委員會。

2011年3月19日,依照聯合國安理會1973號決議,空襲利比亞的行動展開。

2011年,卡紮菲政權被推翻,國名暫定為利比亞。歷史上,利比亞由的黎波里塔尼亞(西部)、昔蘭尼加(東部)和費贊(南部)三個地區構成。

自然資源

利比亞是主要的石油出口國之一。利比亞1955年頒佈國家石油法,並開始石油勘探。1959年發現了第一批油田,1961年開始出口原油。利比亞原油油質好,並且含硫量低,蠟油產率高。

截止2014年9月統計,利比亞天然氣儲量1.54萬億立方米,居非洲第四位。

利比亞其他資源有鐵(蘊藏量20-30億噸)、鉀、錳、磷酸鹽、銅、錫、硫碘、鋁礬土等。沿海水產主要有金槍魚、沙丁魚、海綿等。

首都的黎波里(Tripoli)

人口175萬。的黎波里是利比亞最大港口,位於國境西北部,瀕臨地中海南岸。的黎波里是一座擁有27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自古便是重要貿易中心和戰略要地。的黎波里作為城市名稱,有著一段漫長的歷史。西元前7世紀,腓尼基人在北非地中海沿岸建立起3座城市,這就是奧薩、佈雷撒和萊普蒂斯,統稱為“的黎波里斯”。

國名

卡紮菲執政時期國名為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The Great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2011年,卡紮菲政權被推翻,國名暫定為利比亞(Libya)。2013年1月9日利比亞國民議會正式批准停止使用“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名稱的決定,報導稱,議員們批准了“利比亞國”(State of Libya)作為現國名,在新憲法確立以前,將一直使用這一國名。議會領導層的消息稱,“通過這個決定的目的是讓政府可以修改所有官方檔,這些檔仍採用以前的國名。”國名源於希臘語,意為“白種人居住的地方”。

國旗

利比亞國旗為紅、黑、綠三色橫旗。中間黑色帶子代表昔蘭尼加地區,闊度是紅色和綠色帶子的兩倍。黑色帶子中央的新月和五芒星是多數阿拉伯穆斯林國家的傳統標誌,這個設計來源自塞努西穆斯林教派黑底新月五芒星旗。紅色帶子代表費贊地區,亦象徵人民的鮮血;而綠色帶子代表的黎波里塔尼亞地區和伊斯蘭教,亦是繁榮的象徵。

國徽

利比亞自2011年利比亞內戰後,利比亞政府尚未設計確定新國徽。2013年起,利比亞國駐外使館及護照所使用的星月徽章作為國徽。

國歌

《利比亞,利比亞,利比亞》歌詞:我的國家!我的國家!在我頑強鬥爭之下,在我不懈努力之下,把敵人和厄運都打垮,得翻身,得翻身只因我們付出了代價,利比亞!利比亞!利比亞!我的國家是祖先所留下,願安拉把傷你的手都截下。我們永是保衛您的戰士,只要您生存不在乎誰垮。我們把誓言向您莊嚴許下,我們絕不會讓您再受欺壓。我們已獲自由,已經解放了自己的國家,利比亞!利比亞!利比亞!

經濟概況

利比亞資源豐富,特別是氣儲量十分豐富,是世界主要產油國和石油輸出國之一。這正是利比亞吸引外資的關鍵因素之一。石油生產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0-70%,1985年石油探明儲量29.18億噸,產油5000余萬噸,已探明,天然氣儲量6053億立方米。

主要工業部門是石油開採、煉油,還有食品加工、石化、化工、建材、發電、採礦、紡織業等。鐵、錳、銅、錫、鋁土、磷灰石、鉀鹽等礦藏尚少開發。可耕地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糧食不能自給,大量靠進口。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玉米、花生、柑桔、橄欖、煙草、椰棗、蔬菜等。畜牧業在農業中占重要地位。牧民和半牧民占農業人口一半以上。

語言宗教

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少量利比亞人說英語等。

伊斯蘭教是國教,95%的居民是穆斯林,絕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穆斯林占97.2%。信奉伊斯蘭教,不吃豬肉,忌飲酒,忌吸毒。

飲食

利比亞烹飪融合了阿拉伯和地中海的烹飪風格,並深受義大利影響。菜單上一般都備有義大利麵食,特別是義大利通心面。當地一道著名的飯菜是Couscous,即用粗麵粉、肉和馬鈴薯混合蒸成。

肉食以羊肉、牛肉為主。Sherba是一種很好喝的利比亞湯。Bazin是一種當地的大餅,由大麥、鹽和水混合製成。

習俗

利比亞的商業風俗,冬季前往宜穿保守式樣西裝。拜會要先定好約會時間。商務活動多用阿拉伯語、義大利語和法語。阿拉伯人款待朋友的佳餚是一道現宰的生羊肝。客人來到後現宰肥羊一隻,將生羊肝切成片,碼放在瓷盤裡,上面撒辣椒面和香料,端到桌上敬客。這便是最盛情的款待。如果客人不吃,將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有負主人的一片心意。

利比亞的宴會要看主人和客人的興趣而定。有的宴會是在嚴肅的氣氛中進行,有的在談笑中進行。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豬肉類食品和酒禁止食用。平時以吃麵食為主,喜食甜辣風味食品。有飲茶和喝咖啡的習慣。阿拉伯人吃飯不用刀叉只用手抓,但只能用右手。飯後上一道咖啡,不上咖啡客人不可起身告辭。烤全羊是阿拉伯人的名菜。

阿拉伯人一般穿民族服裝,一種寬鬆的大袍,把整個身體包起來,女子則連整個頭部、手足都被包裹的嚴嚴實實,只露眼睛看東西。利比亞實行獨特的伊斯蘭教會主義,穆斯林國家的宗教禮儀非常嚴格,同利比亞人談判會見和打交道時,要遵循一般阿拉伯禮節和社會習慣。政府不鼓勵收受小費,但受歡迎。應邀作客,只有男性參加,利比亞是一個開放的自由國家。

阿拉伯人為父系家族。名字反映血統關係,姓名排序有一定順序:本人名,父名,祖父名,家族名。柏柏爾族實行父親家族制,一夫一妻制,男娶女嫁或姑表聯煙。家族中家長為男性,家庭成員都必須按家長的要求辦事。家庭中的全部收入都由家長掌管,柏柏休人所居住的村莊由德高望重的人組成元老院,負責掌管一切事項。

利比亞人喜歡綠色,把綠色看成是革命的象徵,表示勝利和吉祥,忌諱黑色。此外,豬、貓、女性人體均屬禁忌圖案。酒也在被禁之列。

教育

利比亞實行免費教育。15歲以上接受過教育的人口約占人口總數的79%。學生在大學第1年接受全科教育,從第2年開始自主選擇各系學習,本科階段一般為4年,研究生教育一般為2-3年。利具有高等學歷人口占總人口的13%。

醫療

利比亞對國民實行免費醫療,醫院主要集中在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利比亞醫療水準一般,因工資原因,許多來自東歐的醫務人員離開利比亞。隨著私人投資意願政策的出臺,出現了服務治療高、收費高的私人醫院。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1年利比亞全國醫療衛生總支出占GDP的3.9%。

外交政策

利比亞新政權建立以來,獲得國際社會的普遍承認。利比亞新政權的對外政策可概括為:堅持阿拉伯、非洲、伊斯蘭和發展中國家屬性,強調獨立自主、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內政等原則。新政權奉行全方位、均衡外交,在總體方針上,摒棄卡紮菲時代“個人外交”、“非洲領袖”的烙印,踐行相對務實、溫和的“新外交“理念,將本國利益作為外交政策立場的出發點,重視民意和對外民間交往。

同美國的關係

卡紮菲執政後,利美關係一直緊張。1980年雷根政府上臺後,美指責利"支持國際恐怖主義",兩國關係迅速惡化。1991年,美、英指控利兩名情報人員策劃了1988年洛克比空難事件,推動安理會對利實施制裁。2003年8月,利在洛克比問題上對美、英做出重大讓步,表示願支付27億美元巨額賠償並為利官員行為承擔責任。2004年利美恢復代辦級外交關係,美宣佈全面取消對利經濟制裁。2006年美宣佈全面恢復與利比亞的外交關係,並將利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中刪除。2011年2月利局勢發生動盪後,美公開要求卡紮菲下臺。3月,美聯合多國部隊對利實施軍事打擊。

美駐利大使遇襲身亡事件:2012年7月,以色列裔美國人製作的影片《穆斯林的無知》被上傳至視頻網站YOUTUBE,引發全球多國穆斯林不滿。9月11日晚,數百名利民眾包圍美駐班加西領事館,抗議電影上映。部分武裝分子縱火焚燒了領館建築,並同館內安全人員發生交火,造成美駐利大使克里斯多夫·史蒂文斯及3名使館人員身亡。事發後,利予以強烈譴責,承諾保護外國駐利外交機構和人員安全,願與美國配合開展相關調查。美已認定該事件為恐怖襲擊,但表示此事不會影響美利關係。2014年6月,美在利抓獲襲擊事件主謀之一阿布·卡塔萊。

當地時間2016年4月1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接受美國福克斯新聞台(Fox)採訪,承認出兵利比亞是任內最大錯誤。

同非洲國家的關係

利比亞是非洲聯盟(非盟)成員國。卡紮菲執政時期,利積極參與非洲事務。1997年8月,利倡議成立薩赫勒-撒哈拉國家聯合體。1999年9月,卡提出建立“非洲聯盟”設想。2000年7月,卡推動非洲統一組織(非統)第36屆首腦會議通過《非洲聯盟章程草案》。2001年7月,非洲聯盟正式成立。卡還提出設立非盟聯合政府並進而建立“非洲合眾國”等設想,強調非洲在包括聯合國改革等重大問題上應團結一致,“用一個聲音說話”。

旅遊資源

通常的利比亞景點包括:古羅馬遺址,萊普提斯遺址,塞布拉塔古城等。參觀這些撒哈拉沙漠上最吸引人的勝景可以徒步,也可以乘直升飛機俯瞰。在阿卡庫斯山脈可以看到山崖上及洞穴中的塔德拉爾特·阿卡庫斯岩畫,被世界最大的沙漠和岩石隱藏了上千年的反映古代輝煌文明的優美壁畫,最早的已經存在12000多年,向人們展示從西元前12000年至西元1世紀的生活演變。

至2008年止,利比亞共有5處世界文化遺產:

塞蔔拉泰考古遺址

大萊普提斯考古遺址

普蘭尼考古遺址

古達米斯古鎮

塔德拉爾特阿卡庫斯岩畫遺址

西行首席主編:李欣榮

秦巴美好江山,攜手與您共創美好生活

2011年2月,爆發反對卡紮菲政權的反政府示威,政府方面則以武力鎮壓。

2011年2月27日,反對派在利比亞第二大城市班加西成立臨時政權全國過渡委員會。

2011年3月19日,依照聯合國安理會1973號決議,空襲利比亞的行動展開。

2011年,卡紮菲政權被推翻,國名暫定為利比亞。歷史上,利比亞由的黎波里塔尼亞(西部)、昔蘭尼加(東部)和費贊(南部)三個地區構成。

自然資源

利比亞是主要的石油出口國之一。利比亞1955年頒佈國家石油法,並開始石油勘探。1959年發現了第一批油田,1961年開始出口原油。利比亞原油油質好,並且含硫量低,蠟油產率高。

截止2014年9月統計,利比亞天然氣儲量1.54萬億立方米,居非洲第四位。

利比亞其他資源有鐵(蘊藏量20-30億噸)、鉀、錳、磷酸鹽、銅、錫、硫碘、鋁礬土等。沿海水產主要有金槍魚、沙丁魚、海綿等。

首都的黎波里(Tripoli)

人口175萬。的黎波里是利比亞最大港口,位於國境西北部,瀕臨地中海南岸。的黎波里是一座擁有27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自古便是重要貿易中心和戰略要地。的黎波里作為城市名稱,有著一段漫長的歷史。西元前7世紀,腓尼基人在北非地中海沿岸建立起3座城市,這就是奧薩、佈雷撒和萊普蒂斯,統稱為“的黎波里斯”。

國名

卡紮菲執政時期國名為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The Great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2011年,卡紮菲政權被推翻,國名暫定為利比亞(Libya)。2013年1月9日利比亞國民議會正式批准停止使用“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名稱的決定,報導稱,議員們批准了“利比亞國”(State of Libya)作為現國名,在新憲法確立以前,將一直使用這一國名。議會領導層的消息稱,“通過這個決定的目的是讓政府可以修改所有官方檔,這些檔仍採用以前的國名。”國名源於希臘語,意為“白種人居住的地方”。

國旗

利比亞國旗為紅、黑、綠三色橫旗。中間黑色帶子代表昔蘭尼加地區,闊度是紅色和綠色帶子的兩倍。黑色帶子中央的新月和五芒星是多數阿拉伯穆斯林國家的傳統標誌,這個設計來源自塞努西穆斯林教派黑底新月五芒星旗。紅色帶子代表費贊地區,亦象徵人民的鮮血;而綠色帶子代表的黎波里塔尼亞地區和伊斯蘭教,亦是繁榮的象徵。

國徽

利比亞自2011年利比亞內戰後,利比亞政府尚未設計確定新國徽。2013年起,利比亞國駐外使館及護照所使用的星月徽章作為國徽。

國歌

《利比亞,利比亞,利比亞》歌詞:我的國家!我的國家!在我頑強鬥爭之下,在我不懈努力之下,把敵人和厄運都打垮,得翻身,得翻身只因我們付出了代價,利比亞!利比亞!利比亞!我的國家是祖先所留下,願安拉把傷你的手都截下。我們永是保衛您的戰士,只要您生存不在乎誰垮。我們把誓言向您莊嚴許下,我們絕不會讓您再受欺壓。我們已獲自由,已經解放了自己的國家,利比亞!利比亞!利比亞!

經濟概況

利比亞資源豐富,特別是氣儲量十分豐富,是世界主要產油國和石油輸出國之一。這正是利比亞吸引外資的關鍵因素之一。石油生產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0-70%,1985年石油探明儲量29.18億噸,產油5000余萬噸,已探明,天然氣儲量6053億立方米。

主要工業部門是石油開採、煉油,還有食品加工、石化、化工、建材、發電、採礦、紡織業等。鐵、錳、銅、錫、鋁土、磷灰石、鉀鹽等礦藏尚少開發。可耕地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糧食不能自給,大量靠進口。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玉米、花生、柑桔、橄欖、煙草、椰棗、蔬菜等。畜牧業在農業中占重要地位。牧民和半牧民占農業人口一半以上。

語言宗教

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少量利比亞人說英語等。

伊斯蘭教是國教,95%的居民是穆斯林,絕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穆斯林占97.2%。信奉伊斯蘭教,不吃豬肉,忌飲酒,忌吸毒。

飲食

利比亞烹飪融合了阿拉伯和地中海的烹飪風格,並深受義大利影響。菜單上一般都備有義大利麵食,特別是義大利通心面。當地一道著名的飯菜是Couscous,即用粗麵粉、肉和馬鈴薯混合蒸成。

肉食以羊肉、牛肉為主。Sherba是一種很好喝的利比亞湯。Bazin是一種當地的大餅,由大麥、鹽和水混合製成。

習俗

利比亞的商業風俗,冬季前往宜穿保守式樣西裝。拜會要先定好約會時間。商務活動多用阿拉伯語、義大利語和法語。阿拉伯人款待朋友的佳餚是一道現宰的生羊肝。客人來到後現宰肥羊一隻,將生羊肝切成片,碼放在瓷盤裡,上面撒辣椒面和香料,端到桌上敬客。這便是最盛情的款待。如果客人不吃,將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有負主人的一片心意。

利比亞的宴會要看主人和客人的興趣而定。有的宴會是在嚴肅的氣氛中進行,有的在談笑中進行。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豬肉類食品和酒禁止食用。平時以吃麵食為主,喜食甜辣風味食品。有飲茶和喝咖啡的習慣。阿拉伯人吃飯不用刀叉只用手抓,但只能用右手。飯後上一道咖啡,不上咖啡客人不可起身告辭。烤全羊是阿拉伯人的名菜。

阿拉伯人一般穿民族服裝,一種寬鬆的大袍,把整個身體包起來,女子則連整個頭部、手足都被包裹的嚴嚴實實,只露眼睛看東西。利比亞實行獨特的伊斯蘭教會主義,穆斯林國家的宗教禮儀非常嚴格,同利比亞人談判會見和打交道時,要遵循一般阿拉伯禮節和社會習慣。政府不鼓勵收受小費,但受歡迎。應邀作客,只有男性參加,利比亞是一個開放的自由國家。

阿拉伯人為父系家族。名字反映血統關係,姓名排序有一定順序:本人名,父名,祖父名,家族名。柏柏爾族實行父親家族制,一夫一妻制,男娶女嫁或姑表聯煙。家族中家長為男性,家庭成員都必須按家長的要求辦事。家庭中的全部收入都由家長掌管,柏柏休人所居住的村莊由德高望重的人組成元老院,負責掌管一切事項。

利比亞人喜歡綠色,把綠色看成是革命的象徵,表示勝利和吉祥,忌諱黑色。此外,豬、貓、女性人體均屬禁忌圖案。酒也在被禁之列。

教育

利比亞實行免費教育。15歲以上接受過教育的人口約占人口總數的79%。學生在大學第1年接受全科教育,從第2年開始自主選擇各系學習,本科階段一般為4年,研究生教育一般為2-3年。利具有高等學歷人口占總人口的13%。

醫療

利比亞對國民實行免費醫療,醫院主要集中在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利比亞醫療水準一般,因工資原因,許多來自東歐的醫務人員離開利比亞。隨著私人投資意願政策的出臺,出現了服務治療高、收費高的私人醫院。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1年利比亞全國醫療衛生總支出占GDP的3.9%。

外交政策

利比亞新政權建立以來,獲得國際社會的普遍承認。利比亞新政權的對外政策可概括為:堅持阿拉伯、非洲、伊斯蘭和發展中國家屬性,強調獨立自主、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內政等原則。新政權奉行全方位、均衡外交,在總體方針上,摒棄卡紮菲時代“個人外交”、“非洲領袖”的烙印,踐行相對務實、溫和的“新外交“理念,將本國利益作為外交政策立場的出發點,重視民意和對外民間交往。

同美國的關係

卡紮菲執政後,利美關係一直緊張。1980年雷根政府上臺後,美指責利"支持國際恐怖主義",兩國關係迅速惡化。1991年,美、英指控利兩名情報人員策劃了1988年洛克比空難事件,推動安理會對利實施制裁。2003年8月,利在洛克比問題上對美、英做出重大讓步,表示願支付27億美元巨額賠償並為利官員行為承擔責任。2004年利美恢復代辦級外交關係,美宣佈全面取消對利經濟制裁。2006年美宣佈全面恢復與利比亞的外交關係,並將利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中刪除。2011年2月利局勢發生動盪後,美公開要求卡紮菲下臺。3月,美聯合多國部隊對利實施軍事打擊。

美駐利大使遇襲身亡事件:2012年7月,以色列裔美國人製作的影片《穆斯林的無知》被上傳至視頻網站YOUTUBE,引發全球多國穆斯林不滿。9月11日晚,數百名利民眾包圍美駐班加西領事館,抗議電影上映。部分武裝分子縱火焚燒了領館建築,並同館內安全人員發生交火,造成美駐利大使克里斯多夫·史蒂文斯及3名使館人員身亡。事發後,利予以強烈譴責,承諾保護外國駐利外交機構和人員安全,願與美國配合開展相關調查。美已認定該事件為恐怖襲擊,但表示此事不會影響美利關係。2014年6月,美在利抓獲襲擊事件主謀之一阿布·卡塔萊。

當地時間2016年4月1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接受美國福克斯新聞台(Fox)採訪,承認出兵利比亞是任內最大錯誤。

同非洲國家的關係

利比亞是非洲聯盟(非盟)成員國。卡紮菲執政時期,利積極參與非洲事務。1997年8月,利倡議成立薩赫勒-撒哈拉國家聯合體。1999年9月,卡提出建立“非洲聯盟”設想。2000年7月,卡推動非洲統一組織(非統)第36屆首腦會議通過《非洲聯盟章程草案》。2001年7月,非洲聯盟正式成立。卡還提出設立非盟聯合政府並進而建立“非洲合眾國”等設想,強調非洲在包括聯合國改革等重大問題上應團結一致,“用一個聲音說話”。

旅遊資源

通常的利比亞景點包括:古羅馬遺址,萊普提斯遺址,塞布拉塔古城等。參觀這些撒哈拉沙漠上最吸引人的勝景可以徒步,也可以乘直升飛機俯瞰。在阿卡庫斯山脈可以看到山崖上及洞穴中的塔德拉爾特·阿卡庫斯岩畫,被世界最大的沙漠和岩石隱藏了上千年的反映古代輝煌文明的優美壁畫,最早的已經存在12000多年,向人們展示從西元前12000年至西元1世紀的生活演變。

至2008年止,利比亞共有5處世界文化遺產:

塞蔔拉泰考古遺址

大萊普提斯考古遺址

普蘭尼考古遺址

古達米斯古鎮

塔德拉爾特阿卡庫斯岩畫遺址

西行首席主編:李欣榮

秦巴美好江山,攜手與您共創美好生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