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虐☆禁☆童案:燙傷孩子的不是開水,而是這個魔咒……

插畫作者:自由插畫師LOST-7

聽話成了教育目標, 校園才淪為噩夢老巢。

01

悲劇和慘案發生後, 想盡一切辦法捂住, 是掩耳盜鈴的做法。

不明真相的煽動情緒和戾氣, 除了對一個行業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並沒有太多益處。

相比之前的幼稚園慘案, 這起案件堪稱有過之而不及:

3月23日, 4歲的小男孩騰騰, 因在課間活動時調皮, 回教室站隊時不守紀律, 就被班主虞某從隊伍裡揪出來, 拖到了開水房訓斥。

5分鐘後, 悲劇發生, 孩子被燙傷, 背部、屁股、大腿上的皮全部掉下來, “就像剛剝了皮的兔子”。

不管事發那一刻的真相是什麼, 幼稚園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洶湧的輿情之下, 班主任虞某因涉嫌虐待被監護、看護人罪被警方依法刑拘。

找個替罪羊糊弄輿論, 是中國式事件慣有的做法。

早在攜程親子園虐童案發生後, 我就寫下這樣的話:患病的中國幼教不接受刮骨療毒的治癒,

此類悲劇只會越來越多。

這大半年層出不窮的悲劇, 無不印證了這一預言。

作為一個8歲孩子的母親, 我注意到這起事件中兩個值得說說的細節:

第一:

據受害人騰騰媽回憶, 案發當天的週五, 早上起來, 騰騰曾發出這樣的求救信號:“媽媽, 我不想上幼稚園, 我可不可以不去上學?”

就像千百萬中國媽媽那樣, 這位事發後萬分自責後悔的媽媽, 沒有蹲下身來詳細詢問孩子不想去幼稚園的真正原因, 而是告訴他要做個聽話的孩子:媽媽是大人必須上班, 你是小孩必須上學!

第二:

悲劇的起因, 是騰騰在課間排隊時不聽話, 調皮搗蛋, 才被老師強行拖到開水房, 進而遭遇開水燙傷全身的噩夢。

作為母親, 我對騰騰媽的遭遇非常難過,

也認為幼稚園罪行罄竹難書。

但上述的兩個細節, 觸動了我許久以來埋藏於心的一個認知:

燙傷小騰騰的不是開水, 而是長久以來罩在中國孩子頭上的那句緊箍咒:“做個聽話的好孩子!”

在這個咒語的蠱惑下, 作為家長, 我們慣於麻木地忽略孩子通過細枝末節發出的求救信號, 在生活的碾壓和焦灼的情緒中, 一次次錯過聆聽孩子心聲、幫助孩子逃生的機會。

在這個咒語控制中, 某些老師, 用千篇一律又粗暴殘忍的手段戕害那些偏于自我的學生, 強行把他們打造成流水線上一個模具刻出的產品, 而不是看作個性鮮明的生命。

03

聽話成了教育目標, 校園才淪為噩夢老巢。

中國教育最嚴重的病, 就是從幼稚教育階段起, 就用控制、打壓和虐待的手段, 讓孩子成為不敢反抗的奴隸。

攜程親子園虐童案中, 不聽話、愛搗蛋、總哭鬧的孩子, 會被老師喂芥末。 孩子吃過一次被辣得哇哇大哭, 記住了芥末不好吃, 就懂得了聽話。

紅黃藍新天地分園虐童案中, 不好好睡午覺,

不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 會被關小黑屋禁閉, 會被喂白色粉末。 在黑暗中恐懼後, 孩子就不敢再表現自我, 變得惟命是從。

網路上曝光的層出不窮的虐童案中, 那些被老師拎耳朵、扇耳光、玩倒立的孩子, 大都有一個共同的罪名:

不聽話。

不合格的幼教工作者, 把魔爪一次次伸向懵懂無知又調皮搗蛋的孩子的同時, 也讓那些天真活潑、遵守規矩的孩子在恐懼中深受這樣的暗示:

必須做一個討老師喜歡的聽話的好孩子。

這種幼年時期形成的討好型人格, 勢必在成年後誘發種種悲劇。

不用說久遠的例子, 看看最近兩起研究生自殺案就知道:

3月26日, 26歲的武漢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研三學生陶崇園, 淩晨跳樓自殺。 家屬在整理遺物時, 發現他的死和導師王某的精神虐待有關。

這位斬獲各種獎學金的優秀學生,違心地喊導師“爸爸”,花費大量學習時間給導師做私人家務,甚至在導師誘導他坦坦蕩蕩地說出那六個字時,也不敢對這個毫無血緣關係的人說出半個“不”字,而是“爸爸我永遠愛你”!

長久的逆來順受和過度的討好犧牲,讓他自尊落地、內心受損,越來越不喜歡自己,也越來越生無可戀。

最終,當他選擇以縱身一跳的方式,終於向操蛋的現實和壓迫的周遭說“不”時,卻再也沒機會擁抱決戰和反抗帶來的自由。

如是命運的,還有寒門博士楊寶德。

這位從中國最基層農村走出來的寒門貴子,在讀博士後儼然成了導師的家奴:

打掃衛生,陪同購物,代駕洗車,24小時待命的狀態,聽從導師調遣,甚至還要負責點評導師的衣帽妝容。

就業壓力和寒門處境,讓慣于討好、素來聽話的楊寶德,最終在抑鬱中溺亡,以沉默的方式扇學術界一個耳光,也給所有教育者敲響一記警鐘——

當師生關係淪為主僕關係,當決定學業的導師成了手握權力的流氓,當滿腹學識的學生淪為不敢反抗的羔羊,再有名的高校、再吃香的專業、再閃光的頭銜,最終不過都是吃人的牢籠罷了。

03

看看我們如今的教育吧:

幾乎所有小學都規定,孩子在校門外50米遠,就要排隊走直線;課間如若敢在教室樓道裡跑動打鬧,就會被值周生記下來扣分;教室裡追逐打鬧,那更是犯了大忌……

我們小時候在校園內踢沙包抓石子玩鬥雞的遊戲,對於今天的孩子來說,簡直天方夜譚般遙遠。

這固然有安全的考慮,學校也有一堆不得已的苦衷。

但喪失人格的奴性教育,早在這標準化的一招一式中可見一斑。

作為家長,我們自己不也常常把“聽話”二字掛在嘴邊嗎?

“大人說什麼,你非不做什麼,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別人都上了補習班,你為什麼不去,就屬你最不聽話!”

“你再不聽父母的話,我就不要你了!”

“一點話都不聽,我非打死你不可!”

當聽話成了我們評價孩子的標準,逃離勢必就成了親子關係的硬傷:

我們看不見孩子的委屈和眼淚,找不到教育的方法和癥結,才不得不以武斷而強制的命令,讓孩子屈服于威懾和暴戾。

我們無能,所以才要求孩子聽話。

教育無能,所以才強迫孩子無我。

痛哉,哀哉,悲哉。

04

復旦大學教授陳果說:“真正的正能量,是你自己活成一團光源。”

非常喜歡這句話。

因為我覺得,真正活出自己的人,才會熱愛自己、照亮他人、影響世界。

而真正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成為自己、活出自己、熱愛自己。

還有什麼,比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更重要?

外向的孩子,就是活潑好動喜歡表達,在任何場合都是自來熟,喜歡報團取暖打打殺殺。

我們有什麼理由強制他,做到鋼琴前練上五個小時不准動彈,又有什麼資格強迫他不要去打籃球非要學畫畫?

內向的孩子,就是渴望安安靜靜地和自己獨處,做手工玩玩具,碰見中意的朋友才敞開心扉。

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要求他,不管碰見熟悉不熟悉的人都要熱情地打招呼,不管在什麼樣的場合都要合群大方?

我們的孩子,有的是參天大樹,有的是綠葉灌木,還有的註定是一棵小草。我們為什麼非要他們都成為一樣高低的草木?

不要拿成人的要求,去扼殺孩子的天性。也不要為圖自己省事,讓孩子一味聽話。

否則,當悲劇發生,我們終將發現:

所有強制的聽話,最終都成了深夜醒來隱隱作痛的傷疤。

05

需要補充的是:

不管是學校還是家庭,我們都有義務,用事實和行動告訴我們的孩子,行走社會立足人間,每個人都要遵守法律和規範,履行義務和責任,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底線。

但這些,並非強迫你成為一個盲目聽話、一味妥協、忍氣吞聲的人。

你最重要的使命,是要活成你自己。

我的孩子,你不管多麼優秀多麼努力,總有人喜歡你,總有人討厭你。你大可不必為了討取別人的歡心,丟掉了自己的初心。

要知道,走再遠的迷途,不如聽從內心的歡呼。

我的孩子,你不管面對怎樣的權勢和境遇,遇到怎樣的壓迫和威脅,都要敢於說“不”。這並非為彰顯你的與眾不同,而是為了讓你擺脫可悲的奴性。

要清楚,所有的反動派,都是紙老虎,你說出“不”,才有機會揭穿它虛弱的面目。

我的孩子,你不要對家人和老師背負太多愧疚,生養你是父母的職責,教育你是老師的本分,你心懷感激但不必苛刻自己,更不要為了他們選擇傷害自己。

要明白,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

唯有你在一路飛揚中變得更好更強,才是對在乎你的人最好的滋養。

06

願我們的教育,遠離複製聽話奴隸的悲劇。

願我們的家長,擺脫生產聽話木偶的誤區。

願我們的孩子,在自信快樂中找到他自己。

如果,我們無法改變他人,改變周遭,改變社會,那就從改變自己開始:

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和陪伴,多一份寬容和信賴,多一種選擇和答案。

記住:我們改變一點點,就有可能照亮孩子很多年。

共勉。

——結束,是另一種開始——

作者簡介:劉娜,80後老女孩,混跡媒體圈十餘載,發表文字量百萬字,能寫親情鄉愁故事,會寫教育職場熱點,被讀者稱為“能文藝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

發現他的死和導師王某的精神虐待有關。

這位斬獲各種獎學金的優秀學生,違心地喊導師“爸爸”,花費大量學習時間給導師做私人家務,甚至在導師誘導他坦坦蕩蕩地說出那六個字時,也不敢對這個毫無血緣關係的人說出半個“不”字,而是“爸爸我永遠愛你”!

長久的逆來順受和過度的討好犧牲,讓他自尊落地、內心受損,越來越不喜歡自己,也越來越生無可戀。

最終,當他選擇以縱身一跳的方式,終於向操蛋的現實和壓迫的周遭說“不”時,卻再也沒機會擁抱決戰和反抗帶來的自由。

如是命運的,還有寒門博士楊寶德。

這位從中國最基層農村走出來的寒門貴子,在讀博士後儼然成了導師的家奴:

打掃衛生,陪同購物,代駕洗車,24小時待命的狀態,聽從導師調遣,甚至還要負責點評導師的衣帽妝容。

就業壓力和寒門處境,讓慣于討好、素來聽話的楊寶德,最終在抑鬱中溺亡,以沉默的方式扇學術界一個耳光,也給所有教育者敲響一記警鐘——

當師生關係淪為主僕關係,當決定學業的導師成了手握權力的流氓,當滿腹學識的學生淪為不敢反抗的羔羊,再有名的高校、再吃香的專業、再閃光的頭銜,最終不過都是吃人的牢籠罷了。

03

看看我們如今的教育吧:

幾乎所有小學都規定,孩子在校門外50米遠,就要排隊走直線;課間如若敢在教室樓道裡跑動打鬧,就會被值周生記下來扣分;教室裡追逐打鬧,那更是犯了大忌……

我們小時候在校園內踢沙包抓石子玩鬥雞的遊戲,對於今天的孩子來說,簡直天方夜譚般遙遠。

這固然有安全的考慮,學校也有一堆不得已的苦衷。

但喪失人格的奴性教育,早在這標準化的一招一式中可見一斑。

作為家長,我們自己不也常常把“聽話”二字掛在嘴邊嗎?

“大人說什麼,你非不做什麼,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別人都上了補習班,你為什麼不去,就屬你最不聽話!”

“你再不聽父母的話,我就不要你了!”

“一點話都不聽,我非打死你不可!”

當聽話成了我們評價孩子的標準,逃離勢必就成了親子關係的硬傷:

我們看不見孩子的委屈和眼淚,找不到教育的方法和癥結,才不得不以武斷而強制的命令,讓孩子屈服于威懾和暴戾。

我們無能,所以才要求孩子聽話。

教育無能,所以才強迫孩子無我。

痛哉,哀哉,悲哉。

04

復旦大學教授陳果說:“真正的正能量,是你自己活成一團光源。”

非常喜歡這句話。

因為我覺得,真正活出自己的人,才會熱愛自己、照亮他人、影響世界。

而真正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成為自己、活出自己、熱愛自己。

還有什麼,比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更重要?

外向的孩子,就是活潑好動喜歡表達,在任何場合都是自來熟,喜歡報團取暖打打殺殺。

我們有什麼理由強制他,做到鋼琴前練上五個小時不准動彈,又有什麼資格強迫他不要去打籃球非要學畫畫?

內向的孩子,就是渴望安安靜靜地和自己獨處,做手工玩玩具,碰見中意的朋友才敞開心扉。

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要求他,不管碰見熟悉不熟悉的人都要熱情地打招呼,不管在什麼樣的場合都要合群大方?

我們的孩子,有的是參天大樹,有的是綠葉灌木,還有的註定是一棵小草。我們為什麼非要他們都成為一樣高低的草木?

不要拿成人的要求,去扼殺孩子的天性。也不要為圖自己省事,讓孩子一味聽話。

否則,當悲劇發生,我們終將發現:

所有強制的聽話,最終都成了深夜醒來隱隱作痛的傷疤。

05

需要補充的是:

不管是學校還是家庭,我們都有義務,用事實和行動告訴我們的孩子,行走社會立足人間,每個人都要遵守法律和規範,履行義務和責任,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底線。

但這些,並非強迫你成為一個盲目聽話、一味妥協、忍氣吞聲的人。

你最重要的使命,是要活成你自己。

我的孩子,你不管多麼優秀多麼努力,總有人喜歡你,總有人討厭你。你大可不必為了討取別人的歡心,丟掉了自己的初心。

要知道,走再遠的迷途,不如聽從內心的歡呼。

我的孩子,你不管面對怎樣的權勢和境遇,遇到怎樣的壓迫和威脅,都要敢於說“不”。這並非為彰顯你的與眾不同,而是為了讓你擺脫可悲的奴性。

要清楚,所有的反動派,都是紙老虎,你說出“不”,才有機會揭穿它虛弱的面目。

我的孩子,你不要對家人和老師背負太多愧疚,生養你是父母的職責,教育你是老師的本分,你心懷感激但不必苛刻自己,更不要為了他們選擇傷害自己。

要明白,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

唯有你在一路飛揚中變得更好更強,才是對在乎你的人最好的滋養。

06

願我們的教育,遠離複製聽話奴隸的悲劇。

願我們的家長,擺脫生產聽話木偶的誤區。

願我們的孩子,在自信快樂中找到他自己。

如果,我們無法改變他人,改變周遭,改變社會,那就從改變自己開始:

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和陪伴,多一份寬容和信賴,多一種選擇和答案。

記住:我們改變一點點,就有可能照亮孩子很多年。

共勉。

——結束,是另一種開始——

作者簡介:劉娜,80後老女孩,混跡媒體圈十餘載,發表文字量百萬字,能寫親情鄉愁故事,會寫教育職場熱點,被讀者稱為“能文藝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