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農業農村部2018年百鄉萬戶調查活動綜述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 沒有調查, 就沒有發言權, 更沒有決策權”。 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調查研究的重要思想的指引下, 農業農村部120名幹部在春寒料峭的初春三月份赴全國30個省區市、60個村, 拉開了第八年百鄉萬戶調查活動的序幕。

在行前動員會上,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指出, 要充分發揚“深入唯實”的尋烏調查精神, 開展全景式調查, 把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以及黨建的實情摸准摸透, 為謀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第一手材料。

走訪了133個鄉鎮、2916個農戶, 召開了436次座談會, 訪談7800多人次,

圍繞鄉村振興主題, 以60個村為樣本形成了60個調研報告……一個月後, 農業農村部30個調研組帶著滿滿的收穫歸來, 120萬字的調研成果鮮活具體、分析深刻, 交織成新時代中國鄉村風貌的生動寫照, 為下一步將調研成果轉化為對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現狀的分析判斷, 制定出臺更多“接地氣”的好政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農業如何興旺——

產業結構調優, 土地經營放活, 調研組在基層創造中找答案

農雖舊業, 其命維新。 從過去8億人“吃不飽”, 到如今14億人“吃不完”, 農業已從追求高產量轉向追求高品質。 新時代的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業轉型升級, 去年全國農業工作會議提出要壓減黑龍江等寒地的井灌稻種植面積, 減少庫存壓力。 調研組發現,

東三省的水稻種植大戶正面臨著農田機井水位下降、黑土層厚度減少、東北粳稻庫存壓力增大等挑戰, 適當調減水稻面積, 有助於淘汰低效產能, 推動產業升級。 水稻調減後, 短期內農場收入難免減少, 調研組建議可以針對種植大戶進行適當補助;針對“稻強米弱”的現狀, 建議發展大米加工業, 有序推進水稻面積調減。

土地經營活, 農村才能富。 如何提高土地經營效益, 助力農民增收?帶著這些問題, 調研組在基層有了新發現。 2010年, 首個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四川省崇州市隆興鎮黎壩村成立, 目前全村已有87%的農戶入社。 2017年合作社實現經營利潤16.5萬元, 農民畝均分紅近650元。 調研組總結了股份合作社的實踐經驗, 認為產權明晰是基礎,

農民主體是關鍵, 專業運營是保障, 多方共贏是動力, 由此實現農民穩定增收、職業經理人創業增收, 形成了發展合力。

受益於全省“四化同步”試點, 湖北省潛江市趙腦村通過實施土地整理、增加耕地和集體建設用地指標等探索, 全村2/3的農戶搬進了乾淨整潔的新社區。 調研組指出, 這種方式解決了鄉村振興資金來源, 實現了村集體、農民、企業的利益平衡。 但仍需研究耕地占補平衡指標交易的具體政策, 對占補平衡的範圍、規模提出明確的指導意見, 為鄉村振興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撐。

江蘇省睢甯縣在金融支持新型經營主體上進行了創新。 縣農業公司整合農業專案, 依託擔保平臺, 為鎮農業公司提供融資支援;鎮農業公司自主經營,

為村集體股份合作社提供資金支援以及綜合服務設施、市場訂單、農資、農機和科技服務;村集體股份合作社通過經營集體農場, 配套提供農機、倉儲、烘乾、冷庫和土地流轉等服務;新型職業農民在鎮村帶動下經營適度規模的家庭農場, 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 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有效對接。 “縣農業公司+鎮農業公司+村集體股份合作社+新型職業農民”, 新體系帶富了新農民, 睢甯縣農民的收入來源隨之實現了多樣化。

既要聽民意, 又要解民憂。 在農業農村部持續幫扶了32年的武陵山區, 永順縣馬鞍村的獼猴桃產業已初具規模, 調研組為果農聯繫專家傳授病蟲害防治技術, 進一步提高湘西獼猴桃品質,

讓獼猴桃成為當地的“脫貧果”“致富果”。

“芮城蘋果”是三晉特產, 但由於種植分散、技術服務不足、產業化水準較低等原因, 農戶說起蘋果“苦比甜多”。 調研組主動聯繫了加工企業海升果業公司, 與芮城縣政府簽署了投資開發蘋果的框架協定, 根據協定公司將在芮城分兩期建設苗圃、種植基地、採摘旅遊與加工倉儲設施等蘋果產業基地, “有了這麼好的產業基地, 芮城蘋果的未來一定甜似蜜。 ”村民趙光義說。

農村短板如何補齊——

公共服務實現有效供給, “空心村”破解養老難題, 調研組在群眾幸福感中找“金點子”

決勝全面小康, 農村是關鍵。 如何在鄉村振興中實現鄉風文明、治理有效, 鄉村治理和公共服務等社會問題很關鍵, 這也是本次百鄉萬戶調查活動的重點。

調研發現,一些地方村莊數量多、規模小、佈局分散,農村公共服務難以有效供給。一些村莊農村黨員幹部老齡化嚴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薄弱環節難突破。污水和垃圾處理、供暖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成本高難以普及,民生短板亟待補齊。

“金點子”往往來自基層。在山東諸城,調研組看到了另一番景象。“我們住的是敞亮的樓房,有天然氣、自來水、抽水馬桶,冬天有暖氣,跟城裡人沒啥兩樣。”得利斯社區村民鄭淮茂說。諸城市將若干村莊規劃為一個農村社區,統一建設社區服務中心,配套設施齊全,村民辦事方便,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和速度提高,運行維護成本降低。從傳統村落治理到現代化社區治理,體系更科學,凝聚力更強。社區黨委下設若干黨支部,以自然村為單位選舉產生經濟聯合社,承擔原行政村集體資產的管理和運營。村民王松強說:“並村入社區後,大事都是社區‘兩委’一起協商,定下來的事沒偏向,老百姓更容易接受,幹部作風也改進了。”

有資料顯示,中國60歲以上老齡人口已近1.5億,其中近六成分佈在農村。如何健全農村養老保障體系,關係著農民是否有獲得感和幸福感。安徽調研組瞭解到,不少農村老人不願住養老院,“空心村”養老成為難題。江蘇常州城西村75歲的唐海銀大爺告訴調研組,雖然現在吃穿不愁,還和一班老人組織了“友樂團”,但因為子女都在城裡定居,當自己生活不能自理時,養老就會出現問題。

在北京市懷柔區懷北鎮河防口村,調研組走訪了北京市首家養老驛站。河防口村老人多為獨居,做飯、安全都成了大問題。經多方努力,村裡將老村委會辦公樓改造成養老驛站,內設食堂、棋牌室、圖書室和住房等,村集體出資與有資質的養老機構合作,為老人提供就餐等服務,現在每天來驛站的老人有90多人,養老問題得到解決,鄉村治理也找到了一個有力抓手。河防口村黨支部書記李小春告訴調研組:“村民心情舒暢了,村裡的各項事業也就好辦了。”

海南南濱農場已有66年建場歷史,21世紀初,作為“國家隊”一員,農墾精神激勵著一代代農墾人鬥志昂揚,充滿著幸福感和自豪感。十幾年後,調研組在農場考察時感到,居住環境亟待改善、農場職工身份不明和產業結構單一等問題困擾著曾經的“海燕人”,也給他們的轉型再騰飛提供了契機。“場隊與一些地方農村相比出現了差距。這個落差既是壓力,也是動力,我們要用最短的時間,借著國家南繁規劃主戰場之一的優勢,迎頭趕上。”南濱農場紅華作業區海燕隊隊長李春濱說。

農民如何安居——

敢壯士斷腕,按規劃建管,調研組在鄉村找到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點

在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誕生地——浙江省湖州市,調研組來到移沿山村農戶家裡共話生態經。移沿山村是浙江十大最美鄉村之一,位於國家4A級風景區內。村黨支部書記施阿三告訴調研組,過去可不是這樣,村裡原來有一個家庭木線條加工集中區,年產值達1.5億元,利潤3000多萬元,但總體小散亂,有污水和燒煤污染。在市、區支持下,村裡將符合標準的企業都遷進了區裡統一規劃的工業園區,不合標準的都不留,騰出來地方建設生態農莊,開發傳統古村落,村容大變樣,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36025元。

鄉村振興離不開生態宜居的好環境,好環境才能留住鄉愁,留住人氣。“在黃橋村,原汁原味的江南水鄉特色得以保留,河水涓涓流淌,白牆黛瓦的農家小院掩映於綠樹叢中。”調研組在民情日記中寫道。2015年,黃橋村被列為上海市首批村莊保護規劃試點,村裡請相關部門對村莊進行規劃設計,打造宜居、宜遊、宜業、城鄉互動的魅力鄉村。廣東調研組走訪了佛山市南海區裡水鎮河村,占地120畝的河村公園規劃設計環境優美,遼寧調研組在盤山縣太平街道新村看到一望無際、正待春耕的稻田。村裡開展家庭環境評比,激勵庭院環境美化。

農村生態宜居,環境優美少不了,產業轉型也要跟上。湖南省益陽市菱角岔村全面實施了房屋改造等工程,打造出“藍頂白牆”的新型湖鄉建築風格村落,形成了山水林田湖交相輝映的秀美景觀。為減少養殖業對環境的影響,村裡的養殖大戶主動轉型,拆掉了豬場牛圈,發展果蔬種植、休閒農業、觀光旅遊等現代農業,調研組看到了一個生態宜居村莊的雛形。

河北調研組在平山縣李家莊村瞭解到,該村通過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改廁改水改電,美化村容村貌,引入知名企業經營並帶動農戶經營“農家樂”,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5250元提高到2017年的1.6萬元。

在河南省原陽縣太平鎮水牛趙村,調研組發現,曾經污染環境的廢棄稻草被加工為草繩、草棒或草柱,供企業作墊料。不僅具有環保效益,也為水牛趙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經測算,僅銷售稻草一項,2017年全村戶均可增收5000元以上。

在福建寧德霞浦縣三沙鎮三澳村漁民身上,調研組看到了傳統捕撈業的衰落和困境,沿海普遍存在過度捕撈問題。進一步加強海洋漁業資源養護,發展水產品加工、休閒旅遊等二三產業,不斷提高漁業發展後勁和活力,是破解困局的良方。

如何做好鄉村振興大文章——

興村關鍵在党,致富根本在人,調研組在鄉村變化中尋找發展新動能

邊遠貧困地區如何實現鄉村振興?內蒙古調研組找到的答案是“兩掛車三張網”,抓好產業扶貧和住房保障“兩掛車”,織密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和生活救助“三張網”。興安盟突泉縣曙光村位於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地廣人稀、土地貧瘠,當地黨委政府把貧困群眾的難處當作自己的難處,把貧困群眾的需求排在第一位,政府扶持、企業帶動,有了靠山和資源,貧困戶發展當地特色產業勁頭十足。訪談中,貧困戶紛紛反映,黨的政策含金量高,只要踏踏實實跟黨走,擼起袖子加油幹,好日子就一定在前頭。

頭雁振翅,群雁高飛。各組在調研中發現,鄉村振興根本在人。一排排整齊的聯棟自動化日光溫室,平整的鄉間道路上一輛輛農用小汽車往來穿梭,寧夏調研組在固原市姚磨村看到的景象,是過去村裡人不敢想的。這得益于在基層成長起來的致富帶頭人村黨支部書記姚選,他因地制宜帶動村民發展冷涼蔬菜產業,目前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5萬元,其中85%來自冷涼蔬菜產業。

在安徽省蕪湖縣,種糧大戶戴二保組織村民成立了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生產的稻米被益海嘉裡評為“谷王”。說到如何進一步擴大經營規模時,他跟調研組說了自己的“三個希望”:一是希望國家能夠在鄉村振興規劃中給農業初加工、三產融合用地提供政策支持;二是希望能夠加大農業保險支持力度;三是希望把種糧補貼補給真正種糧的人。有了這些政策支持,戴二保計畫繼續創新銷售模式,拿出170畝地搞稻蝦共作,專供會員使用;找機會並購一家米廠,繼續向產業鏈後端延伸,擴大自家品牌的銷售比例;還想發展農旅結合,打造一個集生產、觀光於一體的農業企業。戴二保是當前大戶經營狀況的一個縮影,他們所面臨的困難和今後打算,對於落實好中央一號文件有關精神、完善農業農村扶持政策具有針對性和參考價值。

百鄉萬戶調查活動開展8年來,調研組成員和農民“手把手”“心連心”,察實情、出實招、求實效,將“三農”政策部署帶到基層落地生根,為鄉村振興戰略的謀劃實施打下了堅實基礎。鄉村振興征程方啟,發展建設重任在肩。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余欣榮在總結交流會上指出,百鄉萬戶調查活動告一段落,但調查研究工作必將長抓不懈。農業農村部還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把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的好傳統保持下去,不斷加強組織、創新形式、豐富內容、改進作風,做到唯真求實搞調研,確保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開好局、起好步。

(本文發表于《農民日報》2018年4月19日第一版)

這也是本次百鄉萬戶調查活動的重點。

調研發現,一些地方村莊數量多、規模小、佈局分散,農村公共服務難以有效供給。一些村莊農村黨員幹部老齡化嚴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薄弱環節難突破。污水和垃圾處理、供暖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成本高難以普及,民生短板亟待補齊。

“金點子”往往來自基層。在山東諸城,調研組看到了另一番景象。“我們住的是敞亮的樓房,有天然氣、自來水、抽水馬桶,冬天有暖氣,跟城裡人沒啥兩樣。”得利斯社區村民鄭淮茂說。諸城市將若干村莊規劃為一個農村社區,統一建設社區服務中心,配套設施齊全,村民辦事方便,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和速度提高,運行維護成本降低。從傳統村落治理到現代化社區治理,體系更科學,凝聚力更強。社區黨委下設若干黨支部,以自然村為單位選舉產生經濟聯合社,承擔原行政村集體資產的管理和運營。村民王松強說:“並村入社區後,大事都是社區‘兩委’一起協商,定下來的事沒偏向,老百姓更容易接受,幹部作風也改進了。”

有資料顯示,中國60歲以上老齡人口已近1.5億,其中近六成分佈在農村。如何健全農村養老保障體系,關係著農民是否有獲得感和幸福感。安徽調研組瞭解到,不少農村老人不願住養老院,“空心村”養老成為難題。江蘇常州城西村75歲的唐海銀大爺告訴調研組,雖然現在吃穿不愁,還和一班老人組織了“友樂團”,但因為子女都在城裡定居,當自己生活不能自理時,養老就會出現問題。

在北京市懷柔區懷北鎮河防口村,調研組走訪了北京市首家養老驛站。河防口村老人多為獨居,做飯、安全都成了大問題。經多方努力,村裡將老村委會辦公樓改造成養老驛站,內設食堂、棋牌室、圖書室和住房等,村集體出資與有資質的養老機構合作,為老人提供就餐等服務,現在每天來驛站的老人有90多人,養老問題得到解決,鄉村治理也找到了一個有力抓手。河防口村黨支部書記李小春告訴調研組:“村民心情舒暢了,村裡的各項事業也就好辦了。”

海南南濱農場已有66年建場歷史,21世紀初,作為“國家隊”一員,農墾精神激勵著一代代農墾人鬥志昂揚,充滿著幸福感和自豪感。十幾年後,調研組在農場考察時感到,居住環境亟待改善、農場職工身份不明和產業結構單一等問題困擾著曾經的“海燕人”,也給他們的轉型再騰飛提供了契機。“場隊與一些地方農村相比出現了差距。這個落差既是壓力,也是動力,我們要用最短的時間,借著國家南繁規劃主戰場之一的優勢,迎頭趕上。”南濱農場紅華作業區海燕隊隊長李春濱說。

農民如何安居——

敢壯士斷腕,按規劃建管,調研組在鄉村找到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點

在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誕生地——浙江省湖州市,調研組來到移沿山村農戶家裡共話生態經。移沿山村是浙江十大最美鄉村之一,位於國家4A級風景區內。村黨支部書記施阿三告訴調研組,過去可不是這樣,村裡原來有一個家庭木線條加工集中區,年產值達1.5億元,利潤3000多萬元,但總體小散亂,有污水和燒煤污染。在市、區支持下,村裡將符合標準的企業都遷進了區裡統一規劃的工業園區,不合標準的都不留,騰出來地方建設生態農莊,開發傳統古村落,村容大變樣,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36025元。

鄉村振興離不開生態宜居的好環境,好環境才能留住鄉愁,留住人氣。“在黃橋村,原汁原味的江南水鄉特色得以保留,河水涓涓流淌,白牆黛瓦的農家小院掩映於綠樹叢中。”調研組在民情日記中寫道。2015年,黃橋村被列為上海市首批村莊保護規劃試點,村裡請相關部門對村莊進行規劃設計,打造宜居、宜遊、宜業、城鄉互動的魅力鄉村。廣東調研組走訪了佛山市南海區裡水鎮河村,占地120畝的河村公園規劃設計環境優美,遼寧調研組在盤山縣太平街道新村看到一望無際、正待春耕的稻田。村裡開展家庭環境評比,激勵庭院環境美化。

農村生態宜居,環境優美少不了,產業轉型也要跟上。湖南省益陽市菱角岔村全面實施了房屋改造等工程,打造出“藍頂白牆”的新型湖鄉建築風格村落,形成了山水林田湖交相輝映的秀美景觀。為減少養殖業對環境的影響,村裡的養殖大戶主動轉型,拆掉了豬場牛圈,發展果蔬種植、休閒農業、觀光旅遊等現代農業,調研組看到了一個生態宜居村莊的雛形。

河北調研組在平山縣李家莊村瞭解到,該村通過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改廁改水改電,美化村容村貌,引入知名企業經營並帶動農戶經營“農家樂”,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5250元提高到2017年的1.6萬元。

在河南省原陽縣太平鎮水牛趙村,調研組發現,曾經污染環境的廢棄稻草被加工為草繩、草棒或草柱,供企業作墊料。不僅具有環保效益,也為水牛趙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經測算,僅銷售稻草一項,2017年全村戶均可增收5000元以上。

在福建寧德霞浦縣三沙鎮三澳村漁民身上,調研組看到了傳統捕撈業的衰落和困境,沿海普遍存在過度捕撈問題。進一步加強海洋漁業資源養護,發展水產品加工、休閒旅遊等二三產業,不斷提高漁業發展後勁和活力,是破解困局的良方。

如何做好鄉村振興大文章——

興村關鍵在党,致富根本在人,調研組在鄉村變化中尋找發展新動能

邊遠貧困地區如何實現鄉村振興?內蒙古調研組找到的答案是“兩掛車三張網”,抓好產業扶貧和住房保障“兩掛車”,織密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和生活救助“三張網”。興安盟突泉縣曙光村位於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地廣人稀、土地貧瘠,當地黨委政府把貧困群眾的難處當作自己的難處,把貧困群眾的需求排在第一位,政府扶持、企業帶動,有了靠山和資源,貧困戶發展當地特色產業勁頭十足。訪談中,貧困戶紛紛反映,黨的政策含金量高,只要踏踏實實跟黨走,擼起袖子加油幹,好日子就一定在前頭。

頭雁振翅,群雁高飛。各組在調研中發現,鄉村振興根本在人。一排排整齊的聯棟自動化日光溫室,平整的鄉間道路上一輛輛農用小汽車往來穿梭,寧夏調研組在固原市姚磨村看到的景象,是過去村裡人不敢想的。這得益于在基層成長起來的致富帶頭人村黨支部書記姚選,他因地制宜帶動村民發展冷涼蔬菜產業,目前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5萬元,其中85%來自冷涼蔬菜產業。

在安徽省蕪湖縣,種糧大戶戴二保組織村民成立了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生產的稻米被益海嘉裡評為“谷王”。說到如何進一步擴大經營規模時,他跟調研組說了自己的“三個希望”:一是希望國家能夠在鄉村振興規劃中給農業初加工、三產融合用地提供政策支持;二是希望能夠加大農業保險支持力度;三是希望把種糧補貼補給真正種糧的人。有了這些政策支持,戴二保計畫繼續創新銷售模式,拿出170畝地搞稻蝦共作,專供會員使用;找機會並購一家米廠,繼續向產業鏈後端延伸,擴大自家品牌的銷售比例;還想發展農旅結合,打造一個集生產、觀光於一體的農業企業。戴二保是當前大戶經營狀況的一個縮影,他們所面臨的困難和今後打算,對於落實好中央一號文件有關精神、完善農業農村扶持政策具有針對性和參考價值。

百鄉萬戶調查活動開展8年來,調研組成員和農民“手把手”“心連心”,察實情、出實招、求實效,將“三農”政策部署帶到基層落地生根,為鄉村振興戰略的謀劃實施打下了堅實基礎。鄉村振興征程方啟,發展建設重任在肩。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余欣榮在總結交流會上指出,百鄉萬戶調查活動告一段落,但調查研究工作必將長抓不懈。農業農村部還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把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的好傳統保持下去,不斷加強組織、創新形式、豐富內容、改進作風,做到唯真求實搞調研,確保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開好局、起好步。

(本文發表于《農民日報》2018年4月19日第一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