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華為已放棄爭取美國市場?後面仍然會向美國高通採購晶片!

4月18日, 來自美國《紐約時報》的消息稱:華為在今後的經營規劃中, 將不再出現美國市場。 華為在美國做出裁員的舉動, 即已向行業傳遞出這樣的信號,

華為將徹底改變經營策略, 結束過去10年來爭取美國市場的努力, 收回對美國市場的佈局, 從而更好地服務於行業中企業使用者和廣大的消費終端使用者。

同一天, 英國《金融時報》則報導:4月17日,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深圳舉辦的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表示, 廣大的終端設備用戶可能並不會察覺“5G與4G技術之間的存在實質性差異”, 另外, “即便在當下, 我們也有能夠支持自動駕駛的技術”。 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分析師Ben Stanton就此發表自己的觀點, “真實的情況是, 移動通信行業對5G技術的前景更多偏向於悲觀, 但華為卻是行業中首家說明這一事實的大型基礎設施供應商”。 各國運營商在部署5G技術的過程中, 都不得不承擔起昂貴的成本,

而該行業至今還沒找到可以讓5G大規模商用化的案例。 不過, 徐直軍在會上提到, 今後華為依然會對5G技術投入資金, 理由則是, “如果你不擅長5G, 那用戶連你的4G都不會買”。

台媒Digitimes在4月18日發佈消息稱:當現場有人提問華為是否會將麒麟晶片對外出售時,

徐直軍明確回應, 華為並沒有將海思研發的麒麟晶片向外銷售的計畫。 華為不會將麒麟晶片定位于對外創造銷售收入的業務, 而是為了讓華為的智慧硬體產品在市場中體現更多的差異性。 華為一直都是採取多家晶片並用的經營策略, 不會在自家的設備中全部採用麒麟處理器, 而還將繼續採用高通和聯發科的晶片。 這樣將能保證華為的智慧手機等業務更健康地發展。 加之三家廠商的晶片相互間競爭, 有利於麒麟晶片的競爭力不斷得到提升。

對於徐直軍的這番表態, 外界分析, 華為這樣做, 可能是為了消除美國對華為的疑慮。 華為將麒麟晶片用於自己的設備中, 就不會跟高通搶市場, 對高通構成直接性的威脅。

況且, 華為雖然具備自主研發高端晶片的能力, 還依然要向高通採購晶片。

早在2009年, 華為就啟動了對5G技術的研發, 到目前已累計投入了6億美元的資金, 並在全球建立了11個5G研發中心, 參與到5G研發的專家達到了數千人的規模。 僅2017年, 華為投入到5G的資金便高達40億元人民幣。 按照華為的計畫, 2018年, 華為將進一步加大對5G的研發投入。

就在近期, 華為的5G NR產品順利通過了歐盟專業認證機構TüV 南德意志集團的認證核查, 由此獲得了全球第一張5G產品CE-TEC(歐盟無線設備指令型式認證)證書。 這代表華為的5G產品正式獲得在市場商用的許可, 向5G規模化商用又成功地邁了一大步。 CE是歐盟對進口和銷售產品的一個必備品質要求,

也是進入歐洲市場的一個強制性認證標識, 是廠商進入歐洲市場的通行證。 華為的5G產品獲得CE證書, 意味著華為的5G產品符合歐盟准入要求, 具備正式在歐洲市場商用推廣的資質。

對於全球智慧手機保有量和移動用戶寬頻消費狀況, 徐直軍在大會上講到:根據機構統計, 在全球,智慧手機保有量已經增長到了38億台,但依然有50億的人沒有用上智慧手機,超過40億的人沒有被移動網路覆蓋,已經被移動網路覆蓋的使用者中還有40%沒有用上移動寬頻;可能在很多國家中,人均流量消費超過了10G、20G,但從全球平均計算的結果而言,人均日移動流量消費僅有0.03G,遠遠滿足不了用戶在生活、工作和娛樂上的需求;再有,可穿戴、車聯網、AR/VR等很多創新的技術和產品,還沒有被人們廣泛的採用。到2025年,華為預計全球智慧手機保有量將超過80億台,移動使用者規模將超65億戶,其中80%應該是移動寬頻用戶,AR/VR用戶將達到4.4億戶,聯網汽車數量在全球所有汽車中將占到40%的比率。

徐直軍在會上進一步指出:到目前為止,全球只有40%的家庭被寬頻覆蓋,千兆寬頻的覆蓋率有可能不到1%;家庭中,多數設備還沒有被連接;智慧家庭的解決方案至今還處在相當不成熟的階段,智慧型機器人的普及率只有1.5%,且大部分機器人只能幫助家庭掃掃地,根本達不到給家庭使用者提供護理等服務。與此同時,華為希望,到2025年,全球家庭寬頻覆蓋率能夠達到75%,千兆寬頻覆蓋率能達到30%,聯網家庭中聯網設備總量達到200億台,智慧型機器人普及率將上升至12%。

對於雲計算和人工智慧,徐直軍在大會上也用一些資料做了說明,原話是這樣的:“首先,全球來看,面向企業的網路基礎設施水準參差不齊,90%的企業專線頻寬低於10兆,這個頻寬很難支持企業的數位化和業務雲化部署。其次,大部分企業只有辦公網路,沒有把生產網路、產品、客戶有機連接起來,更談不上數位化生產、智慧製造,也談不上數位化的銷售、服務和行銷。全球各國政府和企業的IT基礎設施水準也參差不齊,當前企業應用雲化的比例不到10%;企業對資料的利用率只有13%,資料不能有效的利用,就不能產生價值,就成了成本而非“石油”;企業對人工智慧的使用還處於起步階段,目前只有5%的企業開始嘗試,而真正已經開始使用人工智慧的企業,1%都不到。到2025年,我們預計大部分企業的數位化水準將有質的提升:企業應用雲化率將達到85%;企業對資料的利用率將達到80%;同時,86%的企業將應用人工智慧。”

在全球,智慧手機保有量已經增長到了38億台,但依然有50億的人沒有用上智慧手機,超過40億的人沒有被移動網路覆蓋,已經被移動網路覆蓋的使用者中還有40%沒有用上移動寬頻;可能在很多國家中,人均流量消費超過了10G、20G,但從全球平均計算的結果而言,人均日移動流量消費僅有0.03G,遠遠滿足不了用戶在生活、工作和娛樂上的需求;再有,可穿戴、車聯網、AR/VR等很多創新的技術和產品,還沒有被人們廣泛的採用。到2025年,華為預計全球智慧手機保有量將超過80億台,移動使用者規模將超65億戶,其中80%應該是移動寬頻用戶,AR/VR用戶將達到4.4億戶,聯網汽車數量在全球所有汽車中將占到40%的比率。

徐直軍在會上進一步指出:到目前為止,全球只有40%的家庭被寬頻覆蓋,千兆寬頻的覆蓋率有可能不到1%;家庭中,多數設備還沒有被連接;智慧家庭的解決方案至今還處在相當不成熟的階段,智慧型機器人的普及率只有1.5%,且大部分機器人只能幫助家庭掃掃地,根本達不到給家庭使用者提供護理等服務。與此同時,華為希望,到2025年,全球家庭寬頻覆蓋率能夠達到75%,千兆寬頻覆蓋率能達到30%,聯網家庭中聯網設備總量達到200億台,智慧型機器人普及率將上升至12%。

對於雲計算和人工智慧,徐直軍在大會上也用一些資料做了說明,原話是這樣的:“首先,全球來看,面向企業的網路基礎設施水準參差不齊,90%的企業專線頻寬低於10兆,這個頻寬很難支持企業的數位化和業務雲化部署。其次,大部分企業只有辦公網路,沒有把生產網路、產品、客戶有機連接起來,更談不上數位化生產、智慧製造,也談不上數位化的銷售、服務和行銷。全球各國政府和企業的IT基礎設施水準也參差不齊,當前企業應用雲化的比例不到10%;企業對資料的利用率只有13%,資料不能有效的利用,就不能產生價值,就成了成本而非“石油”;企業對人工智慧的使用還處於起步階段,目前只有5%的企業開始嘗試,而真正已經開始使用人工智慧的企業,1%都不到。到2025年,我們預計大部分企業的數位化水準將有質的提升:企業應用雲化率將達到85%;企業對資料的利用率將達到80%;同時,86%的企業將應用人工智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