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六問中華鱘

新華社北京4月14日電14日500尾中華鱘在宜昌放歸長江, 這是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成立以來連續實施的第60次中華鱘放流活動, 也是我國中華鱘放流史上年齡梯隊最豐富的一次, 對中華鱘野生資源具有系統性的補充作用。

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中華鱘會像白鱀豚一樣滅絕嗎?既然物競天擇, 為什麼要保護它?記者帶你走近中華鱘。

一問: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

首先, 中華鱘是一條“古老”的魚。 中華鱘是鱘魚的一種, 鱘魚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動物, 在距今約1.4億年的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堊紀就已經出現了, 曾經是恐龍們的小夥伴。 我國先民很早就認識並命名了中華鱘, 據文獻記載, 在周代, 中國人就已經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

其次, 中華鱘是一條“大”魚。 中華鱘個體碩大, 壽命較長。 長江邊有俗語:千斤臘子萬斤象, 其中臘子指的就是中華鱘, 中華鱘成魚可以輕鬆達到兩米多身長,

500斤以上體重。 中華鱘壽命比一般常見魚長很多, 和人的正常壽命差不多。 中華鱘是淡水魚類中個體最大、壽命最長的魚。

最後, 中華鱘還是一條“溫柔”的魚。 別看中華鱘個頭大, 但它其實很溫柔。 在大海裡, 它靠口膜的伸縮吸食一些生活於河泥中的小型底棲動物, 如蝦蟹、魚類、軟體動物和水生昆蟲等, 而不靠自己巨大身軀恃強淩弱兇猛獵食。 幼魚在長江裡主要以搖蚊幼蟲、蜻蜓幼蟲、蜉蝣幼蟲及植物碎屑等為食。 在放流過程中, 即使一些孩子抱起中華鱘親吻合影, 它也不會掙扎攻擊。

二問:為什麼叫中華鱘?

以“中華”命名自然與中國有關。 首先, 中華鱘分佈在我國領土以東、以南的廣大海域。

北到朝鮮海域, 南到中國南海都曾發現它的蹤跡。 到繁殖期時, 它會進入長江、黃河、珠江等水系交配繁殖(現在僅在長江進行繁殖)。 所以說它是一條活動在中國和中國附近的魚。

此外, 它的繁殖過程也充滿了“愛國情懷”。 中華鱘出生在長江, 在嬰兒時期就順江而下出海遠洋, 但在十幾歲成年後, 它又能準確無誤地在茫茫大海中找到長江口, 在準確無誤地溯遊到自己出生地, 在故鄉交配產下後代。 而令人稱奇的是, 它洄游到產卵地再返回大海, 在長江裡什麼也不吃, 可謂為長江帶來了生命, 卻不對長江有些微索取。 因此, 它不僅以“中華”命名, 更被人們生動地稱為“愛國魚”“海歸派”。

三問:導致中華鱘和其他長江水生動物生存危機的因素有哪些?

首先, 濫捕濫撈是影響長江水生動物生存的主要因素, 形象的說就是“生”遠不夠“吃”的, 這也是當前以“四大家魚”為代表的長江野生魚類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的主因。

其次, 長江沿岸經濟發展使水運變得空前繁榮, 但密集的航船也對水生生物生存形成挑戰。

長江沿岸歷年發現的中華鱘、江豚等屍體, 很大一部分是被船舶推進器的旋轉葉片擊傷致死。

此外, 長江沿岸是我國人口最密集、化工佈局最密集、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城市污水、化工廢水、化肥農藥殘留大量進入長江水體, 嚴重影響水生生物生存。 像中華鱘出現的嚴重性別比例失調現象, 沿江化工農殘污染中的激素成為高度疑似原因。

無須諱言, 對於中華鱘等洄游魚類來說, 水壩對其自然繁殖活動也會產生影響, 但需要指出的是, 由於人類對於水庫運行規律的認識不斷加深, 這個影響可以通過優化水庫運行方式和人工繁殖降到最低水準。

總而言之, 中華鱘當前的生存危機是人類活動影響加劇引起的。

四問:中華鱘會像白鱀豚一樣滅絕嗎?

白鱀豚在2007年被宣佈功能性滅絕,是長江生態的一曲悲歌。濫捕濫撈、污染、棲息地破壞、航運傷害這些造成白鱀豚功能性滅絕的人為因素,也同樣將中華鱘逼到絕境。

除了人為因素之外,數量稀少,難以大量繁殖,繁殖率低,生長較慢這些白鱀豚的自身特點,也是導致其功能性滅絕的內在因素。但與身為哺乳動物的白鱀豚不同,中華鱘與絕大多數魚類一樣,繁殖策略是以數量取勝。白鱀豚每胎1仔,偶有雙胞胎,中華鱘則是一次產卵可達30至130萬粒,平均為60萬粒。這意味著,在沒有天敵的實驗室環境下,是可以人工繁育大量中華鱘的。

現實中,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保有中華鱘野生親魚和一定規模子一代、子二代不同梯次的人工種群,這意味著在中華鱘這個物種可以依託人工繁育得以延續。

當前,中華鱘除了野生種群減少的情況,還存在野生種群雌雄比例嚴重失調的問題,雌雄比例已經達到7:1以上,雄魚很可能先與雌魚消失。近年來,中華鱘研究所開展的中華鱘單性繁殖技術已經成熟,這意味著,即使我們在長江裡捕捉不到野生雄性親魚來給魚卵授精,科研人員依然可以繁育中華鱘下一代。

當然,以上說的主要指在充分技術保障下,人工繁育種群已經可以確保中華鱘這個物種不會滅絕。但中華鱘自然種群是否會消失,這取決於長江水生態、水環境的未來發展態勢。

五問:人工繁育的中華鱘和野生中華鱘有什麼不同嗎?

人工繁殖的中華鱘分子一代和子二代:中華鱘研究所利用過去在長江裡捕撈的中華鱘雌雄親魚,在實驗室環境下進行人工受精、孵化、養殖,培育出來的中華鱘就是子一代中華鱘。子一代中華鱘在純淡水環境下培育多年,不經過海淡水洄游過程,再通過人工誘導與調控,使其性腺發育成熟,成功繁育出下一代,就是子二代中華鱘。子二代以及在人工環境下利用人工繁育中華鱘作為親魚繁育出的“子N代”,都被稱為全人工繁殖中華鱘。

雖然是在實驗室環境下人工培育的後代,但是經過科研人員多年觀察研究發現,人工繁殖的中華鱘與野生中華鱘在遺傳、習性方面並無差異。

六問:既然物競天擇,為什麼非得保護它?

物競天擇是生物進化的法則,但是,這裡的“天”指的是自然界,而不是人類。歷史上長江發生崩岸,中華鱘也沒有滅絕。但現在長江水生態、水環境的急劇惡化,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廢水排放、化學物質殘留物等造成的水污染,航運業的威脅和漁業捕撈的嚴重過度,還有產卵場面積縮小,都是人類造成的。

因此,我們不能把中華鱘這一古老物種種群大幅衰退,瀕臨滅絕的責任推給“天”,更不能把中華鱘瀕危甚至滅絕歸為“物競天擇”。我們必須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恢復長江生態,保護中華鱘。

在生物層面,中華鱘作為長江中的旗艦物種,具有生態風向標的作用,也是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一旦破壞,會引發生態環境的蝴蝶效應。中華鱘在分類上佔有極其重要地位,從它的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痕跡,是研究魚類演化的重要參照物,在研究生物進化、地質、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變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一旦中華鱘滅絕,它所在生物鏈裡的其他物種將受到極大的負面影響,它攜帶的生物資訊也將不復存在。

四問:中華鱘會像白鱀豚一樣滅絕嗎?

白鱀豚在2007年被宣佈功能性滅絕,是長江生態的一曲悲歌。濫捕濫撈、污染、棲息地破壞、航運傷害這些造成白鱀豚功能性滅絕的人為因素,也同樣將中華鱘逼到絕境。

除了人為因素之外,數量稀少,難以大量繁殖,繁殖率低,生長較慢這些白鱀豚的自身特點,也是導致其功能性滅絕的內在因素。但與身為哺乳動物的白鱀豚不同,中華鱘與絕大多數魚類一樣,繁殖策略是以數量取勝。白鱀豚每胎1仔,偶有雙胞胎,中華鱘則是一次產卵可達30至130萬粒,平均為60萬粒。這意味著,在沒有天敵的實驗室環境下,是可以人工繁育大量中華鱘的。

現實中,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保有中華鱘野生親魚和一定規模子一代、子二代不同梯次的人工種群,這意味著在中華鱘這個物種可以依託人工繁育得以延續。

當前,中華鱘除了野生種群減少的情況,還存在野生種群雌雄比例嚴重失調的問題,雌雄比例已經達到7:1以上,雄魚很可能先與雌魚消失。近年來,中華鱘研究所開展的中華鱘單性繁殖技術已經成熟,這意味著,即使我們在長江裡捕捉不到野生雄性親魚來給魚卵授精,科研人員依然可以繁育中華鱘下一代。

當然,以上說的主要指在充分技術保障下,人工繁育種群已經可以確保中華鱘這個物種不會滅絕。但中華鱘自然種群是否會消失,這取決於長江水生態、水環境的未來發展態勢。

五問:人工繁育的中華鱘和野生中華鱘有什麼不同嗎?

人工繁殖的中華鱘分子一代和子二代:中華鱘研究所利用過去在長江裡捕撈的中華鱘雌雄親魚,在實驗室環境下進行人工受精、孵化、養殖,培育出來的中華鱘就是子一代中華鱘。子一代中華鱘在純淡水環境下培育多年,不經過海淡水洄游過程,再通過人工誘導與調控,使其性腺發育成熟,成功繁育出下一代,就是子二代中華鱘。子二代以及在人工環境下利用人工繁育中華鱘作為親魚繁育出的“子N代”,都被稱為全人工繁殖中華鱘。

雖然是在實驗室環境下人工培育的後代,但是經過科研人員多年觀察研究發現,人工繁殖的中華鱘與野生中華鱘在遺傳、習性方面並無差異。

六問:既然物競天擇,為什麼非得保護它?

物競天擇是生物進化的法則,但是,這裡的“天”指的是自然界,而不是人類。歷史上長江發生崩岸,中華鱘也沒有滅絕。但現在長江水生態、水環境的急劇惡化,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廢水排放、化學物質殘留物等造成的水污染,航運業的威脅和漁業捕撈的嚴重過度,還有產卵場面積縮小,都是人類造成的。

因此,我們不能把中華鱘這一古老物種種群大幅衰退,瀕臨滅絕的責任推給“天”,更不能把中華鱘瀕危甚至滅絕歸為“物競天擇”。我們必須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恢復長江生態,保護中華鱘。

在生物層面,中華鱘作為長江中的旗艦物種,具有生態風向標的作用,也是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一旦破壞,會引發生態環境的蝴蝶效應。中華鱘在分類上佔有極其重要地位,從它的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痕跡,是研究魚類演化的重要參照物,在研究生物進化、地質、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變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一旦中華鱘滅絕,它所在生物鏈裡的其他物種將受到極大的負面影響,它攜帶的生物資訊也將不復存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