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經濟學家們熱衷於用動物來隱喻經濟活動?

“黑天鵝”(Black Swan Event)比喻小概率但影響巨大的事件一樣, 世界知名經濟學家、2007年古根海姆學者獎獲得者蜜雪兒•渥克在其著作中借用“灰犀牛”(Gray Rhino)比喻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

為什麼經濟學家們熱衷於在動物園裡尋找靈感、用動物來隱喻經濟主體或經濟活動?

作為一種基本的認知方式, 隱喻被認為是一種“跨域映射”, 即通過熟悉的、具體的、已知的領域來認知陌生的、抽象的、未知的領域。 當然, 這種投射並非隨意的, 而是基於某種相似性、相關性。

作為一個內涵豐富的龐大體系, 經濟與人類社會密不可分。 經濟話語主要描述人類社會經濟活動過程中的內在規律, 包括許多抽象、陌生、晦澀難懂的經濟概念、經濟現象。 因此, 在經濟話語中, 也常常用隱喻來表達概念。

動物無疑是很好的隱喻素材。 大千世界, 動物種類繁多、形體各異、習性多樣、行為複雜, 成就了豐富的動物詞彙資源庫。

從這一資源庫裡, 我們總是能找到一些詞彙, 用以類比經濟運行和金融世界, 從而使得經濟話語中無形、複雜、抽象的概念變得更具體、簡單, 易於理解。

那麼, 在經濟學中, 還有哪些跟動物相關的理論呢?

鱷魚法則(Alligator Principle)

這是經濟學交易技術法則之一, 源於鱷魚的吞噬方式:獵物愈試圖掙扎, 鱷魚的收穫愈多。 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並期待著你用力掙扎, 如果你試圖用手臂幫助你的腳掙脫, 則鱷魚下一步會用嘴巴同時咬你的腳與手臂。 你越掙扎, 被完全吃掉的可行性越大。 因此, 一旦鱷魚咬住你的腳, 你唯一的辦法就是斷肢求生。

羊群效應(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

羊群效應是人類共有的一種從眾心理, 指個人的觀念或行為,

因真實的或想像的群體影響或壓力, 而向著與多數人一致的方向進行變化。 這種從眾心理就像是羊群共有的跟從狀態一樣, 頭羊做什麼, 後面的羊群就會跟著做什麼。 經濟學中羊群效應泛指市場上存在那些沒有形成自己的預期或沒有獲得一手資訊的投資者, 他們往往根據其他投資者的決定來改變自己的行為。

青蛙效應(frog effect)

“青蛙效應”源自十九世紀末, 美國康奈爾大學曾進行過一次試驗:將一隻青蛙放在煮沸的鍋裡, 青蛙立即跳了出去。 後來, 把它放在一個裝滿涼水的大鍋裡, 任其遊動, 再用小火慢慢加熱, 青蛙雖然感覺到外界溫度的變化, 卻因惰性沒有立即逃生, 到了最後, 熱度令青蛙難以忍受, 但已失去跳躍逃生的能力。

蛛網理論(Cobweb Theorem)

某些商品的價格與產量變動相互影響, 引起規律性的迴圈變動。 由於價格和產量的連續變動用圖形表示猶如蛛網, 1934年英國人卡爾多將這種理論命名為蛛網理論。 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 如果供給量和價格的均衡被打破, 經過競爭, 均衡狀態會自動恢復。 蛛網理論卻證明, 按照古典經濟學靜態下完全競爭的假設, 均衡一旦被打破, 經濟系統並不一定自動恢復。

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

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在1963年講述了這樣一種效應: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的熱帶雨林中, 一隻蝴蝶偶爾扇動了幾下翅膀, 由此引起的微弱氣流對地球的影響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 兩周後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引起一場龍捲風。

這一名詞雖由氣象研究引出, 但被廣泛用於解釋經濟社會中的諸多現象, 比如某小國突然通貨膨脹率走高, 形成一系列外溢風險, 令整個地區乃至全球的貨幣市場發生劇烈振盪。

鯰魚效應(Catfish Effect)

在挪威, 漁民們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裡放進了一條鯰魚。 鯰魚進入魚槽後便四處亂遊, 沙丁魚群為了躲避鯰魚左沖右突, 不停遊動。 漁民們以此確保沙丁魚的生機與活力。 “鯰魚效應”是企業管理者激發員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與此類似的是馬蠅效應。

動物已在經濟學話語中大行其道。 這或許並不值得奇怪, 因為人性中本來就有動物性的一面。 正如我們所見, 人的投資行為並不都是理性選擇, 而由大量個體形成的投資市場呈現出更加複雜的非理性情勢, 經濟前景同樣如此。

更多財富知識,來”kankanqianbao”瞭解一下。

經濟前景同樣如此。

更多財富知識,來”kankanqianbao”瞭解一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