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北京動批轉型定方案 商戶轉戰天津河北

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 北京要抓好“三件大事”, 其中一件就是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疏解功能, 西城看動批”。 “動批”的疏解幾乎彙集了北京“瘦身”過程中必然要面對的各種普遍性問題, 是一塊“硬骨頭”。 然而, 從2015年1月12日天皓成市場閉市開始, 到2017年11月30日東鼎市場關門, 歷時兩年多, 動批地區的12家市場全部順利閉市, 創造了騰退的奇跡。 作為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標誌性專案, 動批詮釋了北京城市發展中舍與得之間的關係, 通過功能疏解這個“減法”, 換取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優化轉型的“加法”。

在“紅牆意識”的引領下, 西城區用“首善標準”完成疏解整治促提升的任務, 動批的未來轉型令人期待。

4月3日上午, 動批萬容天地市場, 西城區政府與北京建築大學簽署推進“動批”轉型升級的框架合作協定正在進行。

“我們計畫在動批地區打造北京金融科技創新示範區, 著力培植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科技創新前沿展示和以區塊鏈技術為代表的創新金融服務沃土, 吸引中關村、金融街乃至更大範圍內的高精尖產業在區域內融合發展。 ”簽約儀式上, 西城區常務副區長、北展地區建設指揮部總指揮孫碩透露了動批地區的未來發展規劃。 據悉, 目前規劃方案正在論證階段, 有望今年對外公佈。

萬容市場疏解歷時3年

方案多次調整

萬容天地市場曾是動批12家服裝批發市場之一, 閉市9個多月之後, 如今這裡再也找不到與服裝批發有關的符號:市場裡原先的隔斷間早被拆除, 亮出開闊的空間;市場前的馬路乾淨整潔, 再也看不到運貨占道的小麵包車和拎著黑色塑膠袋來來往往的顧客。 萬容市場周邊的幾大服裝批發市場, 如東鼎、世紀天樂, 也在加快改造提升的步伐, 昔日巨大的看板早已撤下, 圍擋將高大的樓體包裹得嚴嚴實實。

萬容天地服裝市場開業於2012年8月, 北京建築大學是其產權方。 “這個市場的疏解時間較長, 從2014年3月持續到2017年6月。 ”北展地區建設指揮部一名參與萬容市場騰退的工作人員介紹, 從開始時的升級改造到後來要把市場完全疏解,

方案經過了多次調整, 僅政府、學校和商戶的三方會談就有40餘次。

最終達成的結果是, 萬容市場的商戶將商鋪徹底騰空後, 便可與市場方簽訂商鋪租賃的解除合同, 獲得補償。 補償的大概標準為:20年期租約的商戶, 扣除2年租金;5年期轉20年期租約的商戶, 扣除2年3個月的租金, 其餘租金如數退還。 北京建築大學與北京市財政局、西城區政府等多方募集資金, 儘量保證商戶們的合理需求。

動批全部疏解如同博弈

卻是大勢所趨

一個市場的騰退就如此艱難曲折, 更何況其餘11個市場的產權方涉及央企、市屬企業, 沒有一家歸屬西城區。 再加之動批鼎盛時期, 日均客流量六七萬人, 高峰期達到10萬人,

要全部疏解, 對於商戶、市場方、產權方和政府而言均是一場博弈和挑戰。

“每個市場的歷史、實際情況不同, 要理清背後的複雜關係, 保障商戶的基本合法利益不被侵犯, 這是疏解工作的出發點。 ”北展地區建設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說, “任何一個市場, 產權方、市場方和商戶, 都是從不理解到理解, 從不支持到支持, 因為大家最後會認識到——疏解是大勢所趨。 ”

達成共識, 就有了合力。 動批疏解採取“一樓一策”, 創新實踐, 用創造性的模式打開疏解局面, 萬通、世紀天樂等市場創新使用產權換疏解模式;金開利德市場創新推動稅收政策;眾合市場與天和白馬市場創新“減量平移”模式;世紀天樂創新應用股權收購模式;天皓成市場創新“騰籠”與“換鳥”同步施策等。

找出了癥結, 找對了路子, 困擾動批疏解的矛盾迎刃而解。 2017年, 動批疏解進入收官之年, 6月份, 萬容天地市場閉市;7月份, 眾合市場閉市;10月份, 世紀天樂市場閉市;11月份, 天和白馬市場閉市。 在推動動批疏解的同時, 也推動了西城區區域性批發市場的疏解, 萬通8月份完成疏解, 天意市場9月份也順利完成了閉市。

2017年11月30日, 隨著動批最後一家市場——東鼎市場閉市, 具有30餘年歷史的動批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歷時2年10個月, 西城區憑著“首善標準”, 終於啃下這塊“硬骨頭”。 據統計, 動批12家服裝批發市場疏解攤位1.3萬余個、從業人員4萬余人, 騰退出35萬平方米的可利用空間。

動批商戶轉戰天津河北

續寫新傳奇

“疏解工作就像嫁女兒一樣。 ”西城區常務副區長、北展地區建設指揮部總指揮孫碩說,動批商戶在歷史上是給北京、西城的商業市場做過貢獻的,“我們所推動的疏解,並不是簡單地把市場關了,把商戶趕出去,而是要積極想辦法為他們找出路,謀取更好的發展。”

從2015年起,西城區和天津、石家莊、白溝、燕郊等地的市場頻繁對接。各市場也專門設立了諮詢處,介紹河北、天津地區各大型市場的資源和優惠政策,幫助有意落戶津冀的商戶牽線。

走出動批,發展天地更廣闊。在經歷了長時間的觀望、猶豫後,動批的商戶勇敢地邁出了“走出去”的步伐,續寫動批新的傳奇。兩年間,有近萬名商戶和北京周邊的市場簽訂了入駐協定,占動批商戶總量的80%。

京津冀正在優勢互補中抱團發展。動批的謝幕,堪稱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份“多贏樣本”,這是北京重塑首都功能的必然,而河北、天津的承接,既是市場的選擇,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結果。商戶們從動批帶走了首都人民滿滿的期待,給經營地帶來了大都市新的經營理念,讓疏解不僅僅是產業的轉移,更是產業的升級。

35萬平方米騰退空間

轉型方案已定

當動批地區將有新的作為時,孫碩終於長舒一口氣,“目前已騰退出35萬平方米的空間,涉及8座樓宇,如果加上北展地區的萬通市場和天意市場,可利用的空間面積能達到50萬平方米。”

對於動批地區可利用的8座樓宇,西城區根據它們的特點,分門別類制定了初步的轉型方案,主要包括前期引導轉型、過程支援轉型和目標引領轉型三種類型。

前期引導轉型:北礦金融大廈和首建金融大廈原來計畫作為服裝批發市場,西城區及時與大廈的產權方溝通,提前轉型為寫字樓。以緊鄰北京天文館的北礦金融大廈為例,將引入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華全國供銷總社投資平臺等金融類企業。

過程支持轉型:作為動批首個閉市的服裝批發市場,天皓成市場轉型改造後更名為寶藍金融創新中心,並納入中關村西城園,目前已有無人機、雲計算等科技企業進駐。

目標引領轉型:四達大廈將作為以金融科技為主體的智慧樓宇;世紀天樂大廈擬轉型為北京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引入科技、金融、人工智慧等產業;萬容市場所在的大樓將成為360企業安全集團總部;萬通市場將轉型為金融科技服務大廈;以地下空間為主的聚龍市場則計畫改造為“體育健身中心”,修建冰球場和冰壺球場,為該區域提供公共活動空間。

孫碩表示,西外地區將建設概念超前的軟連廊系統,並採用智慧城市的理念,從交通、環境、資源、標識和色彩等多方面促進西外區域以及周邊更大區域之間的融合。

文/本報記者 李天際

記者觀察

9家企業年利稅等於老動批總和

為什麼西城區要花大力氣騰退動批市場?從最先完成疏解轉型的天皓成市場發展歷程中,答案一目了然。

從動物園售票處往東,就可以看到“寶藍金融創新中心”。這是一座深灰與橘黃色相間的三層小樓,從一樓到三樓都是明亮寬敞的大開間,1萬平方米的可租用空間全部租出。

“進駐到我們這裡的有9家高科技企業,有做無人機的,有做VR的,有做協力廠商互聯網聚合支付的,有做機器人的。每家企業在科技創新、金融創新方面都有各自的優勢。地下一層被開闢成國家級的眾創空間,20多家小微企業集中辦公……”寶藍金融創新中心總經理李然對入駐企業如數家珍。

寶藍金融創新中心的前身,就是天皓成市場——動批地區第一個閉市的服裝市場。2015年天皓成市場騰退後,李然所在的寶藍集團看中這裡的區位優勢,獲得了大樓15年的經營權。通過改造外立面、內部裝修,原來的服裝市場變身功能齊全的辦公樓。

“我們覺得這麼好的地理位置,不到半年肯定能全部租出去。”但讓李然沒有想到的是,招商竟用了一年多的時間,直到2016年3月才實現百分之百出租的目標。

原來,為了吸引符合條件的企業,西城區建立了業態准入聯審機制。具體來說,樓裡引進的每一家企業,都需要通過中關村西城園管委會組織的相關政府部門聯審,審核未通過,再賺錢的專案也不能進來。

李然以大樓的一層舉例說,這一層是最好租又是最不好租的。說好租,是因為緊挨著動物園正門,每天人來人往,到了節假日更是客流“爆棚”,隨隨便便開個餐館,沒有不賺錢的。因此,當寶藍金融創新中心招商的消息剛一傳出,就有十多家餐館,包括老字型大小找上門來,主動求租。一些藥店和兒童培訓機構也紛紛找來洽談。

說它不好租,是因為餐館、培訓機構這些來錢快的項目報到西城園管委會,一概都被打回去。“必須是和科技金融相關的,這些行業都不行。”有些企業雖然符合科技金融定位,但覺得一層作為辦公場所太嘈雜,影響研發工作。

李然說,光為這一層就前後談了不下30個企業。就在李然覺得希望渺茫的時候,去年12月份,一家名為UCLOUD的雲計算企業簽下了一層的租賃合同。這家企業準備辦一個對公眾開放的雲計算服務體驗展覽中心,一層的位置正合企業的“心意”。

據估算,2017年寶藍金融創新中心入駐企業年營業收入達到5億元,實現利稅5000萬元,差不多相當於老動批12個市場一年的利稅總和。隨便“拿出”大樓裡入駐的一家企業,產值都令人震驚。比如,生產無人機的“艾肯拓”公司,幾十名年輕人在400平方米的辦公場地去年就創造出6000萬元的營業收入;製造機器人的尚通科技一年的營業額也有三四千萬元。

文/本報記者 李天際

”西城區常務副區長、北展地區建設指揮部總指揮孫碩說,動批商戶在歷史上是給北京、西城的商業市場做過貢獻的,“我們所推動的疏解,並不是簡單地把市場關了,把商戶趕出去,而是要積極想辦法為他們找出路,謀取更好的發展。”

從2015年起,西城區和天津、石家莊、白溝、燕郊等地的市場頻繁對接。各市場也專門設立了諮詢處,介紹河北、天津地區各大型市場的資源和優惠政策,幫助有意落戶津冀的商戶牽線。

走出動批,發展天地更廣闊。在經歷了長時間的觀望、猶豫後,動批的商戶勇敢地邁出了“走出去”的步伐,續寫動批新的傳奇。兩年間,有近萬名商戶和北京周邊的市場簽訂了入駐協定,占動批商戶總量的80%。

京津冀正在優勢互補中抱團發展。動批的謝幕,堪稱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份“多贏樣本”,這是北京重塑首都功能的必然,而河北、天津的承接,既是市場的選擇,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結果。商戶們從動批帶走了首都人民滿滿的期待,給經營地帶來了大都市新的經營理念,讓疏解不僅僅是產業的轉移,更是產業的升級。

35萬平方米騰退空間

轉型方案已定

當動批地區將有新的作為時,孫碩終於長舒一口氣,“目前已騰退出35萬平方米的空間,涉及8座樓宇,如果加上北展地區的萬通市場和天意市場,可利用的空間面積能達到50萬平方米。”

對於動批地區可利用的8座樓宇,西城區根據它們的特點,分門別類制定了初步的轉型方案,主要包括前期引導轉型、過程支援轉型和目標引領轉型三種類型。

前期引導轉型:北礦金融大廈和首建金融大廈原來計畫作為服裝批發市場,西城區及時與大廈的產權方溝通,提前轉型為寫字樓。以緊鄰北京天文館的北礦金融大廈為例,將引入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華全國供銷總社投資平臺等金融類企業。

過程支持轉型:作為動批首個閉市的服裝批發市場,天皓成市場轉型改造後更名為寶藍金融創新中心,並納入中關村西城園,目前已有無人機、雲計算等科技企業進駐。

目標引領轉型:四達大廈將作為以金融科技為主體的智慧樓宇;世紀天樂大廈擬轉型為北京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引入科技、金融、人工智慧等產業;萬容市場所在的大樓將成為360企業安全集團總部;萬通市場將轉型為金融科技服務大廈;以地下空間為主的聚龍市場則計畫改造為“體育健身中心”,修建冰球場和冰壺球場,為該區域提供公共活動空間。

孫碩表示,西外地區將建設概念超前的軟連廊系統,並採用智慧城市的理念,從交通、環境、資源、標識和色彩等多方面促進西外區域以及周邊更大區域之間的融合。

文/本報記者 李天際

記者觀察

9家企業年利稅等於老動批總和

為什麼西城區要花大力氣騰退動批市場?從最先完成疏解轉型的天皓成市場發展歷程中,答案一目了然。

從動物園售票處往東,就可以看到“寶藍金融創新中心”。這是一座深灰與橘黃色相間的三層小樓,從一樓到三樓都是明亮寬敞的大開間,1萬平方米的可租用空間全部租出。

“進駐到我們這裡的有9家高科技企業,有做無人機的,有做VR的,有做協力廠商互聯網聚合支付的,有做機器人的。每家企業在科技創新、金融創新方面都有各自的優勢。地下一層被開闢成國家級的眾創空間,20多家小微企業集中辦公……”寶藍金融創新中心總經理李然對入駐企業如數家珍。

寶藍金融創新中心的前身,就是天皓成市場——動批地區第一個閉市的服裝市場。2015年天皓成市場騰退後,李然所在的寶藍集團看中這裡的區位優勢,獲得了大樓15年的經營權。通過改造外立面、內部裝修,原來的服裝市場變身功能齊全的辦公樓。

“我們覺得這麼好的地理位置,不到半年肯定能全部租出去。”但讓李然沒有想到的是,招商竟用了一年多的時間,直到2016年3月才實現百分之百出租的目標。

原來,為了吸引符合條件的企業,西城區建立了業態准入聯審機制。具體來說,樓裡引進的每一家企業,都需要通過中關村西城園管委會組織的相關政府部門聯審,審核未通過,再賺錢的專案也不能進來。

李然以大樓的一層舉例說,這一層是最好租又是最不好租的。說好租,是因為緊挨著動物園正門,每天人來人往,到了節假日更是客流“爆棚”,隨隨便便開個餐館,沒有不賺錢的。因此,當寶藍金融創新中心招商的消息剛一傳出,就有十多家餐館,包括老字型大小找上門來,主動求租。一些藥店和兒童培訓機構也紛紛找來洽談。

說它不好租,是因為餐館、培訓機構這些來錢快的項目報到西城園管委會,一概都被打回去。“必須是和科技金融相關的,這些行業都不行。”有些企業雖然符合科技金融定位,但覺得一層作為辦公場所太嘈雜,影響研發工作。

李然說,光為這一層就前後談了不下30個企業。就在李然覺得希望渺茫的時候,去年12月份,一家名為UCLOUD的雲計算企業簽下了一層的租賃合同。這家企業準備辦一個對公眾開放的雲計算服務體驗展覽中心,一層的位置正合企業的“心意”。

據估算,2017年寶藍金融創新中心入駐企業年營業收入達到5億元,實現利稅5000萬元,差不多相當於老動批12個市場一年的利稅總和。隨便“拿出”大樓裡入駐的一家企業,產值都令人震驚。比如,生產無人機的“艾肯拓”公司,幾十名年輕人在400平方米的辦公場地去年就創造出6000萬元的營業收入;製造機器人的尚通科技一年的營業額也有三四千萬元。

文/本報記者 李天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