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摘掉“窮”帽子 走上致富路】“牛”老闆和第一書記的“金點子”

開欄語:2018年是脫貧攻堅的關鍵節點, 作為全疆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 阿克蘇地區找出問題, 精准發力, 以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為突破口, 細化“扶到點上、扶到根上”措施, 舉全地區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近日, 天山網記者深入阿克蘇地區烏什縣部分鄉、村, 看當地村民如何乘著黨的好政策“東風”和當地黨委、政府的“金點子”摘下“窮”帽子, 走上致富路的。 今日推出第一篇《“牛”老闆和第一書記的“金點子”》。

4月17日一早, 圖爾蓀正為合作社的褐牛餵食草料。

天山網烏什訊一個“養牛漢”, 在黨的好政策和“訪惠聚”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 成為遠近皆知的“牛”老闆。 說起阿克蘇地區烏什縣阿克托海鄉吉格代力克村的薩拉木 · 瓦依提和他的牛羊養殖專業合作社, 村民都說“牛”。

一排排紅磚壘砌, 彩塑板蓋頂的“牛賓館”坐落在吉格代力克村邊, 342頭牛在乾淨寬敞的牛圈中曬著太陽。

4月17日一早, 村民圖爾蓀 · 毛裡尼亞孜就用飼草加工機, 為牛兒餵食。

這座占地5000平米, 烏什縣規模最大的牛羊養殖專業合作社, 目前已吸納全村87戶村民加入其中, 包括圖爾蓀在內的7名貧困戶, 還成為合作社工人, 每年除了享受5000元的合作社分紅, 他們還通過自己的勞動, 每月有近3000元穩定收入。

乘著政策“東風” 帶頭示範共致富

“牛”老闆薩拉木養牛已有十餘年, 在傳統牲畜養殖方面, 他早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寶典”。 通過經驗積累和討教學習, 養牛專業戶的他技術已十分成熟。

“先富帶動後富”是薩拉木的真實想法。 2016年1月, 薩拉木吸納周邊村組牛羊養殖大戶5戶32人, 自發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並雇傭村中貧困戶在合作社務工。

通過向周圍農民傳授養牛技術, 收購貧困戶玉米秸稈等方式, 逐步帶動身邊貧困戶發展牲畜養殖。

“我成立合作社, 享受到了黨的好政策。 ”薩拉木說, 他養一頭牛, 政府便為他補貼800餘元, 他還享受到了國家項目補貼, 合作社的創立, 才會這樣順利。

作為成立合作社的帶頭人, 薩拉木並不止步於現狀。 圈舍建設、合作社運行、肉牛育肥養殖、市場行銷……每一個環節, 他都要進行深入學習, 潛心鑽研。

“規範養殖流程, 堅持精料餵養”是合作社始終秉承的理念。

“我們的牛吃的都是‘營養餐’。 ”薩拉木介紹, 青貯飼料、玉米、油渣、番茄渣、蘋果渣是他廠裡褐牛的“餐食”。 採用有機草料餵養, 肉牛品質更高, 每頭可產肉400-500公斤。

“現在我的一頭牛售價為13000-14000元,

因為當地養牛人少, 我的牛品質好, 所以銷路不成問題……”薩拉木樂呵呵地說著。

“兩免一補”防風險 第一書記幫“謀劃”

2017年, 自治區環保廳“訪惠聚”駐村工作隊正式進駐阿克托海鄉吉格代力克村, 剛來不久, 第一書記孫建新就瞭解到“牛”老闆的實際困難。

“薩拉木一直想擴大養殖規模, 卻因前期基礎建設投入大, 無力解決圈舍擴建、草料採購等困難。 ”孫建新說。

得知這一情況, 孫建新與工作隊立即行動, 幫助薩拉木解決協調自治區科技廳的科學養殖等專案資金100萬元, 為合作社擴建了1500平米的圈舍。 同時, 以該專案資金入股的方式, 帶動87戶230貧困人口參與到合作社來, 每年每名貧困戶可分紅360元。

合作社規模越來越大,

效益越來越好, 怎麼讓“村龍頭企業”帶動更多村民脫貧致富呢?孫建新為村內貧困戶“謀劃”著。

為解決貧困戶增收難度大的困難, “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和阿克托海鄉黨委、政府率先在全縣採取利用貧困戶“兩免一補”小額信貸入股合作社的方式, 動員村內29戶脫貧難度大、勞動力少的貧困戶, 到信用社戶均貸款5萬元。

“通過信貸入股分紅的方式, 結成利益共用, 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既能解決合作社流動資金短缺的問題, 又減少了貧困戶還貸風險。 ”孫建新說。

現在, 參與入股合作社的29戶貧困戶每年都可拿到5000元分紅“禮包”, 截至目前, 合作社已為29為貧困戶發放分紅款15萬元。

“今年我就有信心‘摘帽’”

2017年底, 圖爾蓀也通過“兩免一補”小額信貸方式入股合作社, 當年年底,就拿到了5000元的合作社分紅。

圖爾蓀是吉格代力克村的貧困戶,和父母、妹妹一同生活,家中僅有的9畝地,成為家中4口人的唯一經濟來源。

“去年靠種麥子和核桃,一家人才有了1萬元的收入。”圖爾蓀說,他也出去打過零工,可除去吃住的花費,最終還是“兩手空空”。

在2017年年底入股合作社後,工作隊主動找到他,動員他去合作社工作。“我在外面打零工,離家遠,收入不穩定,還不如去合作社工作。”圖爾蓀說,2018年1月,他正式來到合作社工作。

加工飼草,喂牛,是圖爾蓀在合作社負責的主要工作。每個月通過自己的勞動,他都能拿到2500元的固定收入。

“我在這兒好好幹,一年就可以掙3萬元,還能拿到合作社的分紅,這樣下去,我今年就有信心‘摘帽’脫貧。”圖爾蓀說,在合作社就近就業,農忙的時候,他還可以幫助家裡照顧農田,種地有錢掙,工作有收入,一舉兩得。

現在,吉格代力克村161戶貧困戶,在工作隊的幫助下,均已得到幫扶。

“近期,我們還成立了農民建築合作社,專門幹村裡面的小工程,現已有80名村民加入就業,其中包括45名貧困戶。”孫建新說,下一步,工作隊還將在村內新建小傢俱廠,預計還將帶動30余名村民就近就業,利用產業脫貧,帶領村民共同走上致富路。

當年年底,就拿到了5000元的合作社分紅。

圖爾蓀是吉格代力克村的貧困戶,和父母、妹妹一同生活,家中僅有的9畝地,成為家中4口人的唯一經濟來源。

“去年靠種麥子和核桃,一家人才有了1萬元的收入。”圖爾蓀說,他也出去打過零工,可除去吃住的花費,最終還是“兩手空空”。

在2017年年底入股合作社後,工作隊主動找到他,動員他去合作社工作。“我在外面打零工,離家遠,收入不穩定,還不如去合作社工作。”圖爾蓀說,2018年1月,他正式來到合作社工作。

加工飼草,喂牛,是圖爾蓀在合作社負責的主要工作。每個月通過自己的勞動,他都能拿到2500元的固定收入。

“我在這兒好好幹,一年就可以掙3萬元,還能拿到合作社的分紅,這樣下去,我今年就有信心‘摘帽’脫貧。”圖爾蓀說,在合作社就近就業,農忙的時候,他還可以幫助家裡照顧農田,種地有錢掙,工作有收入,一舉兩得。

現在,吉格代力克村161戶貧困戶,在工作隊的幫助下,均已得到幫扶。

“近期,我們還成立了農民建築合作社,專門幹村裡面的小工程,現已有80名村民加入就業,其中包括45名貧困戶。”孫建新說,下一步,工作隊還將在村內新建小傢俱廠,預計還將帶動30余名村民就近就業,利用產業脫貧,帶領村民共同走上致富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