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減負打出政策組合拳 學生報班熱如何“退燒”

21世紀經濟報導 王帆 深圳報導

導讀

一家全國性培訓機構深圳分校區負責人介紹, 她所在機構各個年級段的奧賽培訓招生情況並未受政策影響, “家長會有一個預期, 競賽的暫停或許只是短期現象, 而且也預期學校會有更加隱蔽或者更換名目的選拔方式”。

4月18日, 廣州市教育局會同11個區的相關部門, 對91家教育培訓機構進行現場突擊檢查, 其中責令停業整改31家。

這是今年以來全國掀起的新一輪教育減負熱潮的縮影。 在1月召開的2018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說:“大力規範校外教育培訓機構, 這件事遲早要做, 遲做不如早做, 小修不如大修。 ”

隨即在2月底, 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總局下發《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 提出將針對面向中小學生開展學科類培訓及競賽活動的培訓機構,

進行嚴格規範整頓, 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

在部署今年高考招生工作中, 教育部發文強調取消奧賽等5項高考加分。 一時之間, 教育減負成為熱點話題。

截至當前, 距各項政策出臺已一月有餘, 記者採訪了教育培訓機構、家長以及專家, 試圖發現在一系列新政的影響之下, 教育行業、學習環境有何改變。

然而, 不難發現的是, 減負並未如期而至, 焦慮仍然是在家長群體中普遍存在、揮之不去的情緒。 有觀點認為, 減負政策一定程度消除了“功利”, 但仍然沒有消除“焦慮”。 減負背後, 是長期存在的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 以及評價、選拔體系的單一, 如何減負仍然是一項系統性工程。

政策“組合拳”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

要“發展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 “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問題”。

在全國兩會記者會上,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表示, 這些年各種成功學、培訓機構廣告滿天飛, 家長口袋空了, 學生負擔重了, 學校教學秩序亂了。 有一些不符合教育規律、不符合孩子教育成長需求的理念到處流傳, 給家長造成了焦慮, 給孩子製造負擔。 這種現象決不允許。

不只是部長明確表態, 相關部門更是打出了一系列政策“組合拳”——整頓培訓機構, 取消中小學入學的競賽加分, 並且, 有著風向標意義的高考錄取也取消了奧林匹克競賽加分項。

四部委聯合下發的《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很多人探討教育公平, 尤其是不同經濟發展水準的區域之間, 但其實同一個班級也存在教育公平的問題, 每個老師精力有限, 不可能關注到所有學生。 成績一般的學生, 與老師互動較少, 這種情況通過課外培訓機構能夠得到一定的彌補。

一位仍然在堅持送孩子去奧數班的家長告訴記者, 出政策的時候已經繳了費, 也沒有聽說孩子的同學有不學了的情況, 所以還是決定送孩子繼續培訓, 具體下個學期會怎樣, 要再看看。

另一位家長李晴(化名)表示, 即便小升初的競賽加分取消了, 高考也取消了奧賽加分, 但高校自主招生的許可權越來越大, 最終可能還是會看考生的奧賽成績, 所以家長不願意輕易放棄。

據報導, 在2018年的高校自主招生中, 超過95%以上的高校在招生條件中明確提及學科競賽獎項。

據林平平介紹,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 她所在機構各個年級段的奧賽培訓招生情況並未受政策影響, “家長會有一個預期, 競賽的暫停或許只是短期現象, 而且家長也預期學校會有更加隱蔽或者更換名目的選拔方式”。

減負是一項系統工程

過重的學業負擔折射出家長, 乃至全社會教育理念的分歧, 教育是為了高分、名校, 還是讓孩子學習知識, 快樂成長?

李晴曾有過一段明顯的焦慮期, 她的女兒屬於“績優生”, 在奧數中真正找到了樂趣, 並且在培訓機構的一項測評中達到“創新體系”水準, 但因為沒有太重視, 錯過了報名。

李晴擔心“女兒會因此跟原本差不多水準的孩子拉開距離”, 自責之下,開始分外注意對女兒的培養,這種焦慮也傳導到女兒身上,導致她備受壓力,第二年未能順利考入“創新體系”班級。

後來焦慮消失的一個契機是,女兒所在的培訓機構開設了線上課程。李晴說,“我的孩子也可以學到同樣的知識了,沒必要逼著她通過考到‘創新體系’班級去爭搶學習名額。所以,如果能通過一些技術手段把好的教育資源分享出來,家長還會那麼焦慮嗎?”

因為李晴自己的“放鬆”,女兒也找回了對奧數樂在其中的狀態。李晴說,孩子本身是很有可塑性的,家長要學會消除功利心,讓他們真正發揮自己的能力,“家長要做的是幫助孩子真正獲得樂趣。”

但從全社會的情況來看,林平平認為,在優質教育資源仍然稀缺的情況下,家長必然會產生焦慮。以深圳為例,很大一部分考不到好分數的學生最終只能進入職業學校,但職業學校的社會認可度仍然相對較低。

“如果優質學位更多,或者社會能改變對職業教育的偏見,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相信家長對課外培訓班趨之若鶩的現象也會緩解一些。”林平平說。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學習負擔重的根本原因除了教育資源不均衡,還在於評價體系太過單一,學生不能發揮自主性,“成千上萬的人學同樣的東西,考同樣的試,排同樣的隊,壓力自然會變大”。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董事長兼總裁俞敏洪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教育未來應當在降低教育難度的同時,關注學生的特長教育和全面發展,重新考慮考試制度在新時代的適應性,“至少幼升小、小升初考試應當取消”。

儲朝暉則認為,關鍵在於實行高考的“招考分離”,讓自主招生不再局限於一個小範圍內,而是讓所有的高校形成多樣性的招生標準,建立合理的機制,並且確保整個過程的公開透明。

“這不是對高考選拔制度的顛覆,而是回歸。學生排不同的隊,負擔減下來了,才可能進行創造性的學習,這也是關乎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儲朝暉說。 自責之下,開始分外注意對女兒的培養,這種焦慮也傳導到女兒身上,導致她備受壓力,第二年未能順利考入“創新體系”班級。

後來焦慮消失的一個契機是,女兒所在的培訓機構開設了線上課程。李晴說,“我的孩子也可以學到同樣的知識了,沒必要逼著她通過考到‘創新體系’班級去爭搶學習名額。所以,如果能通過一些技術手段把好的教育資源分享出來,家長還會那麼焦慮嗎?”

因為李晴自己的“放鬆”,女兒也找回了對奧數樂在其中的狀態。李晴說,孩子本身是很有可塑性的,家長要學會消除功利心,讓他們真正發揮自己的能力,“家長要做的是幫助孩子真正獲得樂趣。”

但從全社會的情況來看,林平平認為,在優質教育資源仍然稀缺的情況下,家長必然會產生焦慮。以深圳為例,很大一部分考不到好分數的學生最終只能進入職業學校,但職業學校的社會認可度仍然相對較低。

“如果優質學位更多,或者社會能改變對職業教育的偏見,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相信家長對課外培訓班趨之若鶩的現象也會緩解一些。”林平平說。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學習負擔重的根本原因除了教育資源不均衡,還在於評價體系太過單一,學生不能發揮自主性,“成千上萬的人學同樣的東西,考同樣的試,排同樣的隊,壓力自然會變大”。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董事長兼總裁俞敏洪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教育未來應當在降低教育難度的同時,關注學生的特長教育和全面發展,重新考慮考試制度在新時代的適應性,“至少幼升小、小升初考試應當取消”。

儲朝暉則認為,關鍵在於實行高考的“招考分離”,讓自主招生不再局限於一個小範圍內,而是讓所有的高校形成多樣性的招生標準,建立合理的機制,並且確保整個過程的公開透明。

“這不是對高考選拔制度的顛覆,而是回歸。學生排不同的隊,負擔減下來了,才可能進行創造性的學習,這也是關乎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儲朝暉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