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民增收路上的領跑者——王琴

她是農業基層技術專家, 數十年如一日奔走在田間大棚為農戶解決生產難題;她是農業創新團隊的“女將軍”, 帶領團隊完成一次又一次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與推廣。 王琴和她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在為米東區長山子鎮農民增收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這個在育苗溫室大棚裡向農戶李銀霞反復叮囑注意通風、操心種植產量的人, 就是米東區長山子鎮農科站站長王琴。 李銀霞說, 自打開始種植蔬菜以來, 王琴沒少到她家的大棚裡來。 李銀霞:“反正啥時候都過來指導, 從我們開始種蔬菜, 王站長一直在這,

就提醒不要把蔬菜凍了, 王站長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幫助。 ”

2017年, 米東區按照“壓稻、擴菜、扶養殖、興觀光”的總體要求, 加大了畜禽養殖、有機蔬菜種植的推廣力度。 然而一下子讓種慣了水稻的農戶們, 轉產種植蔬菜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王琴發現, 大多數農戶還持觀望態度, 根本的原因在於他們的思想沒有轉變。 王琴:“水稻如果是自己的地, 一畝地種好的話, 除去成本可以掙個八九百塊錢, 還是比較穩的。 水稻相對于我們老百姓來說, 已經把這個技術很掌握了, 種菜相對來說勞動成本比較大, 要去下菜, 還要操心、施肥。 ”

面對農戶們對轉產種植蔬菜的遲疑, 王琴想盡辦法打消他們的顧慮, 為的就是能讓大夥增收。 王琴:“我們就不停的去給他做工作。

然後我們又連著辦了3到4期的培訓班, 請了專家來授課。 通過不停地講、帶出去參觀、帶著品種做試驗, 通過那個以後, 這個就是比以前我們傳統的好, 周邊農戶都跟來學、跟著種, 老百姓馬上就可以接受了。 ”

米東區長山子鎮的種植面積有62000畝。 因為土壤通透性較好的先天優勢, 適合種植紅薯。 長山子鎮用於種植紅薯的土地面積就達到了13000畝左右。

2017年, 王琴“勞模創新工作室”正式成立, 所謂“創新”, 就是她和5位農業技術人員組成的專業團隊, 在紅薯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上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努力, 給農戶提供收入一增再增的妙招。 王琴:“一部分種的是常規龍薯9號, 產量比較高, 種好的話一畝地可以達到3噸半,

可以賣到7000塊錢, 收入就比種水稻高;還有一半就種引進來的新品種海南紅, 一畝地比常規的品種龍薯9號增收2000塊錢, 價格翻倍, 產量上基本上一畝地3噸。 ”

幫助農戶掌握了種植紅薯的技術後, 大棚蔬菜又成為這個創新工作室的新挑戰。 她帶領著自己的團隊奔走在田間地頭, 先後在長山子鎮推廣蔬菜大棚“春提早、秋延晚”技術近5600畝, 使大棚收入由原來的4000元/棚增加到現在的8000到1萬元/棚。 烏魯木齊市萬里濃情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剛不僅自己嘗到了增收的甜頭, 還加入了創新工作室, 成為其中一員。 李剛:“以前沒有工作室的時候, 我這才是幾個人, 現在基本上50個種植戶, 都能到工作室來學習一些東西, 針對病害現場指導、提供技術,

現場手把手教, 給農民都帶來了很多的收益。 ”

如今, 王琴“勞模創新工作室”已成長為廣大技能人才提升崗位素質, 解決農民生產難題, 促進農業增效的平臺。 可對王琴而言, 每天都是新的開始。 王琴:"你不可能停滯不前, 今後我們將繼續發揮創新工作室的示範帶頭作用, 引進更多的適合於長山子鎮當地的新品種、新技術, 使科學的技術更上一層樓, 使老百姓的收入更上一個臺階。 "(烏魯木齊人民廣播電臺記者王曉黎報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