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哲學博士煉成記——給90後講講馬克思(四)

歡迎通過阿基米德FM, 收聽本集音訊。

第四講:哲學博士煉成記

德國耶拿大學哲學系有一間研討室, 曾有多位思想家和哲學家在這裡講課。 身形魁梧的費希特一遍又一遍地敲著黑板:“康得的物自體是個多餘”, 謝林吆喝著同學們和他一起走到院子裡感受自然的美, “走吧走吧, 別讓春天等著急了。 ”黑格爾毫不領會他的大學室友謝林對他的善意, 冷冷地說了句“黑夜中的牛都是黑色的。

青年朋友們, 從這些哲學家的話語中, 想必你們也得出一個結論了:哲學真的是聽不懂。 因此, 更不用說是那些拿到哲學博士學位的學生了, 在常人的眼中看來, 他們更像一群“異類”。

1841年4月15日, 這間研討室裡舉行博士論文答辯會, 但答辯現場出奇的安靜,

因為答辯的主角沒有出場, 評委專家看完論文, 一致決定:這是一篇出色的博士論文, 儘管本人沒來, 情況特殊, 但仍然應當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這位沒到場參加答辯的“異類”, 就是我們的主角——馬克思。

那麼, 馬克思是如何寫作博士論文的?他的博士論文寫了什麼內容?又為何拿到了耶拿大學的博士學位呢?且不要急, 我們一一道來。

1836年, 馬克思轉學到柏林大學學習哲學, 他升級為一個勤奮的“學霸”, 每天除了看書, 還去聽博士和青年教師們辯論聊天, 這些青年人都是黑格爾哲學的忠實信徒, 並組成了一個學術團體, 叫“青年黑格爾派”。 在這些人當中, 有一位和馬克思關係最為親近, 他既幫助馬克思的學業, 還幫助馬克思規劃後來的職業, 他就是馬克思大學期間的導師——布魯諾·鮑威爾, 柏林大學的神學講師, 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裡, 鮑威爾對馬克思的人生發展與規劃起了重要作用。 比如, 馬克思正是在鮑威爾的鼓勵下才決定寫作博士論文的, 並遵從了鮑威爾的建議,

最終把博士論文寄給耶拿, 在耶拿大學取得了博士學位。

從馬克思到柏林大學學習哲學, 再到他取得博士學位, 只有短短的五年時間。 但這一段時期對於他的學術發展、思想發展、人生發展是極其重要的。 這種重要性集中體現在以下三件重要事情的選擇上。 接下來, 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他的三件重要事情。

第一件事是轉專業。

各位同學,當初高考的時候,你們是怎麼選專業的?你們對自己的專業滿意嗎?

馬克思在青少年時期和我們現在的很多同學一樣,面臨著對自己專業不滿意的問題。他最初聽從了他父親的意見選擇了熱門的法律專業,但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興趣,並轉到了比較冷門的哲學專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擺脫世俗眼光的動力。

當馬克思在波恩大學按照父親的意願讀法律時,興趣並不濃厚,甚至一度和其他年輕人一起抽煙、喝酒、翹課,後來他的父親寫信嚴厲地批評了他,警告他如果荒廢學業的話,就斷絕他的經濟來源。因此馬克思選擇了轉學、轉專業,並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到學術研究之中。

馬克思選擇哲學,固然和他的興趣有關,但更為根本的原因在於哲學承擔的使命。在希臘哲學中,哲學是愛智慧的學問,哲學關心的是世界的本源。我們這個世界從哪裡來,我們人類從哪裡來,到了近代,哲學家們對哲學的認識更深一步,黑格爾說過,哲學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時代,後來,馬克思把這句話說成是“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這兩種表達有一個共同的要素,那就是,哲學與時代密切相關,哲學是對時代最深刻的認識。馬克思選擇哲學,根本上是要深刻認識他所處的時代,認識時代的特徵,領會時代的使命,只有哲學才能承擔這個使命。

第二件事是馬克思寫論文。

寫論文對於很多大學生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考驗。一篇合格的學術論文的基本要求是,就某一個問題表達你的觀點,並且對你的觀點做出論證,既要保證你的觀點不落後不陳舊,還要做到論證有說服力有文獻支撐。對於很多文科學生來說,查文獻、寫觀點並不難,難的是“湊字數”。特別是博士論文,一篇比較優秀的文科博士論文的字數一般要在15-20萬字左右,而對於不讀博士學位的大部分人來說,很可能一輩子也寫不到這麼多字。更何況一篇哲學博士論文本身就要求用哲學概念規範地推演論證,簡直難於上青天。

馬克思既然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哲學專業,就要在哲學方面展示出自己的超群實力,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在本來就很難的哲學領域選擇一個難度最高的題目,這篇論文最好是所有論文裡最難寫的,也就是博士論文,一步到位。

這個時候,馬克思的導師鮑威爾前往波恩大學任教,他希望馬克思儘快寫完博士論文,拿到博士學位,這樣就可以爭取在波恩大學裡謀得教師職位,一起做同事。於是在1840年下半年,馬克思開始動筆寫博士論文,他的博士論文題目非常繞口,叫做《論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鴆魯的自然哲學之間的差別》。

德謨克利特、伊壁鳩魯和自然哲學。這三個詞是啥意思?

前兩個詞是兩位古希臘的哲學家的名字,自然哲學是古希臘哲學中的一個研究領域,主要討論的是世界的起源和構成。有意思的是,這兩位古希臘哲學家都討論過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物質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構成的,物質有運動和變化是因為原子本身的運動,那麼,原子運動究竟是什麼樣的呢?德謨克利特認為原子的運動是沿著既定軌道進行的直線運動,但伊壁鳩魯認為原子的運動是包含偶然性的偏斜運動,它會離開既定的軌道,而實現它自己真正的意圖——自由。

馬克思之所以選擇這個題目,一是因為它難寫,二是與馬克思的立場有關。可以說,馬克思正是通過這篇博士論文,明確提出了自由的立場。

馬克思認為,原子偏離軌道的運動,對於原有的既定軌道來說,無異於“革命”。馬克思用畢生的精力從事革命的事業,革的是行自由主義之名、反人類自由之實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命,而他認為真正的自由是人的全面發展,這種自由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中才能真正實現。

第三件事是換學校答辯。

1841年初,馬克思的博士論文終於寫完了,按照博士學位培養程式,還需要通過論文答辯才能真正拿到哲學博士學位證書。但是,論文寫得再好,也得有人欣賞,否則很難通過專家評審和答辯。馬克思這時候才意識到,對於日趨保守的柏林大學來說,他論文裡關於自由的觀點很難征服那些權威專家,只能找一所能夠認可他的學術觀點的大學去答辯,於是,在鮑威爾的建議下,馬克思選中了耶拿大學。

耶拿大學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呢?它位於德國東部的圖林根州,是德國久負盛名的大學,目前,它的哲學、光學、德語教育等專業依然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18、19世紀,耶拿大學是近代歐洲思想運動的中心。這裡還是當時法學研究的重鎮,哲學家費爾巴哈的父親老費爾巴哈是耶拿的刑法學家。在馬克思選擇到耶拿大學答辯之前,德國古典哲學重要代表人物費希特、謝林、黑格爾都先後在耶拿任教,可以說這裡是群星璀璨,並且充滿了自由開明的學風。

因此,馬克思選擇獲取耶拿大學的博士學位。從結果來看,基本如馬克思所願,博士論文于1841年3月底完稿,4月6日馬克思把它寄給耶拿大學哲學系,4月15日在馬克思本人未到場的情況下,這篇論文全票通過,答辯組專家決定授予馬克思耶拿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但是,馬克思拿到博士學位以後,有沒有順利進入大學任教呢?這個問題我們留待後面一講為大家揭開謎底。

-本講完-

本講老師:李育書

下集預告:

馬克思終於找到了工作。這份工作可不是馬克思想要的大學老師的工作崗位,而是科隆的《萊茵報》編輯。剛剛從事編輯工作時,心情並不愉快,但隨之而來,馬克思在工作中也發現了意外之喜,通過關注和研究萊茵地區的經濟社會狀況,可以觀察到一個真實的德國社會。

第一件事是轉專業。

各位同學,當初高考的時候,你們是怎麼選專業的?你們對自己的專業滿意嗎?

馬克思在青少年時期和我們現在的很多同學一樣,面臨著對自己專業不滿意的問題。他最初聽從了他父親的意見選擇了熱門的法律專業,但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興趣,並轉到了比較冷門的哲學專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擺脫世俗眼光的動力。

當馬克思在波恩大學按照父親的意願讀法律時,興趣並不濃厚,甚至一度和其他年輕人一起抽煙、喝酒、翹課,後來他的父親寫信嚴厲地批評了他,警告他如果荒廢學業的話,就斷絕他的經濟來源。因此馬克思選擇了轉學、轉專業,並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到學術研究之中。

馬克思選擇哲學,固然和他的興趣有關,但更為根本的原因在於哲學承擔的使命。在希臘哲學中,哲學是愛智慧的學問,哲學關心的是世界的本源。我們這個世界從哪裡來,我們人類從哪裡來,到了近代,哲學家們對哲學的認識更深一步,黑格爾說過,哲學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時代,後來,馬克思把這句話說成是“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這兩種表達有一個共同的要素,那就是,哲學與時代密切相關,哲學是對時代最深刻的認識。馬克思選擇哲學,根本上是要深刻認識他所處的時代,認識時代的特徵,領會時代的使命,只有哲學才能承擔這個使命。

第二件事是馬克思寫論文。

寫論文對於很多大學生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考驗。一篇合格的學術論文的基本要求是,就某一個問題表達你的觀點,並且對你的觀點做出論證,既要保證你的觀點不落後不陳舊,還要做到論證有說服力有文獻支撐。對於很多文科學生來說,查文獻、寫觀點並不難,難的是“湊字數”。特別是博士論文,一篇比較優秀的文科博士論文的字數一般要在15-20萬字左右,而對於不讀博士學位的大部分人來說,很可能一輩子也寫不到這麼多字。更何況一篇哲學博士論文本身就要求用哲學概念規範地推演論證,簡直難於上青天。

馬克思既然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哲學專業,就要在哲學方面展示出自己的超群實力,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在本來就很難的哲學領域選擇一個難度最高的題目,這篇論文最好是所有論文裡最難寫的,也就是博士論文,一步到位。

這個時候,馬克思的導師鮑威爾前往波恩大學任教,他希望馬克思儘快寫完博士論文,拿到博士學位,這樣就可以爭取在波恩大學裡謀得教師職位,一起做同事。於是在1840年下半年,馬克思開始動筆寫博士論文,他的博士論文題目非常繞口,叫做《論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鴆魯的自然哲學之間的差別》。

德謨克利特、伊壁鳩魯和自然哲學。這三個詞是啥意思?

前兩個詞是兩位古希臘的哲學家的名字,自然哲學是古希臘哲學中的一個研究領域,主要討論的是世界的起源和構成。有意思的是,這兩位古希臘哲學家都討論過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物質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構成的,物質有運動和變化是因為原子本身的運動,那麼,原子運動究竟是什麼樣的呢?德謨克利特認為原子的運動是沿著既定軌道進行的直線運動,但伊壁鳩魯認為原子的運動是包含偶然性的偏斜運動,它會離開既定的軌道,而實現它自己真正的意圖——自由。

馬克思之所以選擇這個題目,一是因為它難寫,二是與馬克思的立場有關。可以說,馬克思正是通過這篇博士論文,明確提出了自由的立場。

馬克思認為,原子偏離軌道的運動,對於原有的既定軌道來說,無異於“革命”。馬克思用畢生的精力從事革命的事業,革的是行自由主義之名、反人類自由之實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命,而他認為真正的自由是人的全面發展,這種自由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中才能真正實現。

第三件事是換學校答辯。

1841年初,馬克思的博士論文終於寫完了,按照博士學位培養程式,還需要通過論文答辯才能真正拿到哲學博士學位證書。但是,論文寫得再好,也得有人欣賞,否則很難通過專家評審和答辯。馬克思這時候才意識到,對於日趨保守的柏林大學來說,他論文裡關於自由的觀點很難征服那些權威專家,只能找一所能夠認可他的學術觀點的大學去答辯,於是,在鮑威爾的建議下,馬克思選中了耶拿大學。

耶拿大學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呢?它位於德國東部的圖林根州,是德國久負盛名的大學,目前,它的哲學、光學、德語教育等專業依然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18、19世紀,耶拿大學是近代歐洲思想運動的中心。這裡還是當時法學研究的重鎮,哲學家費爾巴哈的父親老費爾巴哈是耶拿的刑法學家。在馬克思選擇到耶拿大學答辯之前,德國古典哲學重要代表人物費希特、謝林、黑格爾都先後在耶拿任教,可以說這裡是群星璀璨,並且充滿了自由開明的學風。

因此,馬克思選擇獲取耶拿大學的博士學位。從結果來看,基本如馬克思所願,博士論文于1841年3月底完稿,4月6日馬克思把它寄給耶拿大學哲學系,4月15日在馬克思本人未到場的情況下,這篇論文全票通過,答辯組專家決定授予馬克思耶拿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但是,馬克思拿到博士學位以後,有沒有順利進入大學任教呢?這個問題我們留待後面一講為大家揭開謎底。

-本講完-

本講老師:李育書

下集預告:

馬克思終於找到了工作。這份工作可不是馬克思想要的大學老師的工作崗位,而是科隆的《萊茵報》編輯。剛剛從事編輯工作時,心情並不愉快,但隨之而來,馬克思在工作中也發現了意外之喜,通過關注和研究萊茵地區的經濟社會狀況,可以觀察到一個真實的德國社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