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於人才評價與流動的討論

一 利用帽子評價人才合理嗎?

人才流動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人才的評價, 解決為什麼要引進你的問題, 或者說是價值的問題。 可以想像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請專家評價”, 就當是所謂的“同行評議”吧, 這樣大家能夠接受以帽子評價人才的合理性就顯現了, 那是同行評議的結果!!所以各個高校搶奪這些人才沒有毛病!自然價碼也就上去了!!為什麼大家覺得不滿意呢?是因為這種評議往往限制名額, 比如傑青是200人每年, 就假定我們可以分出1,2,3,4的排序, 那麼200名和201名有差別嗎?傑青是個人自主申報(廣泛參與權),

長江則限制每個高校同一學科(大學科啊!不是誰都可以參與玩的)申報1人, 更難比較了, 那就數SCI數吧, SCI不行就獲獎。 。 。 。 。 因為誰也提不出大家都接受的評價辦法??

所以現在問題已經很清晰了:誰應該為第201名和大學科所謂的第2名評價??一個有趣的事實是“政府層面有形的手”主導了前200名的人才評價, 而後200名則留給了“市場層面隱形的手”, 所以目前人才評價的現狀就是政府層面和市場層面的雙軌制, 還有國內層面和國際層面的雙軌制!由此引發了院士、校長、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在“兩會期間”就人才評價及流動提出的種種怪相。 這種雙軌制下必然會有人獲得非正常但合法的巨大收益, 這實際上是全社會為維持這種“評價雙軌制”買單。

關於“雙軌制”經濟上最知名的是“價格雙軌制”, 並間接導致了一系列的社會巨大變革, 我們1970年代的人比較熟悉了。 這段中國1980-1990年代歷史大家可以查查網路, 是發展的過程!1993年大學上課老師講“有計劃市場經濟”, 突然不講了, 因為要進行“市場經濟”變革。 1993年中國社會的標誌性事件是“鄧小平南巡”。

二 為什麼不應該限制人才流動?

最近討論的熱點問題之一是各個城市爆發的“搶人大戰”, 包括坐擁北大、清華兩座宏大學府, 看不出怎麼缺人才的北京, 討論往往又與房價及房地產市場相聯繫。 “搶人大戰”是政府在唱主角, 也再次間接認證“人的充分自由的流動將是未來中國最大的紅利”的判斷。 實際上仔細觀察, 提出限制或規範人才流動的似乎是教育部,

包括某年(5-6年前?)我通過電子郵件和電話, 實名向長江學者獎勵辦公室提議:取消“長江學者申報必須原單位同意”的條款, 未獲理睬。 是教育部跟地方政府唱對臺戲嗎?至少行政上二者沒有隸屬關係。 地方政府職能是提升地方活力及發展地方經濟, 而人才不可或缺;教育部職能是平衡全國的教育資源, 人才流動顯然存在打破平衡的危險。

對教育部而言似乎要裝下全國的“一盤大棋”, 必須看到人才培養是全球性的了, 而不僅僅局限於一個國家和地區。 看看中國為世界貢獻的留學生數量, 看看海歸人才的數量, 以前這些都是看增長率, 現在都可以看絕對數了, 就已經很清楚了,

當然我們還出了普林斯頓的“講席教授”顏甯。 就國內而言, 互聯網、快速交通和物流業等發展已經將空間的距離極大壓縮了, 大學教育1998年自主擇業開始, 培養也不在是為“地方服務”的概念了, 所以教育優先發展的策略應是“生均教育經費的全國一致, 包括小學至大學教育的全部階段”, 因為培養的人才都是中國的, 都在為中國服務, 甚至服務於國外及全球。

這個操作起來也不難, 如全國總教育經費占GDP的4%為總量, 中央政府根據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 進行財政補貼計算即可。 若如是, 顯然西部相對不發達地區學校教育會獲得更大的經費支持, 自然教師待遇也會提升, 同時全國性的人口流動也不會受制於“戶口”等的制約,

減少“留守兒童”及“少年失學”的現象。 可能大家感興趣的問題是, 清華大學獲得的經費會減少嗎?似乎不會, 越是好的高校獲得經費的管道越是多樣, 如競爭性的研發經費、私人及校友捐助等等。

最後, 將我的觀點總結一下作為本文的結束。 首先, 全國性的人口流動是不可逆轉總趨勢, 人才更是充當了急先鋒的角色。 教育部門要順應大勢, 從全域性的角度佈局, 優先實現全國教育經費的統籌, 將是利國利民的當前大事!!其次, 在人才的評價上要逐漸地消除雙軌制, 這依賴於政府層面的逐步退出, 讓它回歸到“科研共同體”的內部。 事實上近5年, 我國幾乎每年畢業了世界最大總量的博士生群體, 獲得了世界上投入最多的科技及研發經費, 政府退出科研評價層面的客觀條件已經具備,而國家需求則通過競爭性的科研資源投入加以體現。

政府退出科研評價層面的客觀條件已經具備,而國家需求則通過競爭性的科研資源投入加以體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