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探秘鞏義浮戲山古寨堡群

浮戲山古寨堡群位於鞏義市東南30公里的新中鎮境內, 範圍包括新中鎮南、五指嶺以北直至滎陽廟子以西這片縱橫十平方公里的山區。 南接登封, 東連滎陽, 中有山峰一百餘座, 巍峨聳立, 谷幽水美, 古稱陽城山、方山、浮戲山, 是中國道教的發祥之地。 浮戲山自然環境壯美, 素有“雲集天色, 地溶石花、山峰奇秀、潭泉生涯、石竅怪狀、林木仙葩、廟宮星羅、聖跡幽雅的讚譽。 自古以來便是人文薈萃的遊覽勝地, 為中原之名山。

浮戲山

夏、商及西周時, 浮戲山稱“陽城山”、“戲童山”、“越戲方”等。 《山海經》稱它為“浮戲之山”。 漢桑欽《水經》稱“浮戲山, 世謂之方山也。 ”因在區劃上曾屬汜水縣, 所以《讀史方輿紀要》列方山于汜水縣。 至於浮戲山的來歷, 《汜水縣誌》的說法是:“泉石欹危, 映帶左右, 晨起伏而憑之, 煙霞彌漫, 萬頃茫然, 峰巒僅露其巔, 煙移峰動, 如眾鳥浮水而戲……天下之奇觀也,

山名浮戲, 取義於此。 又因山內老廟遠近聞名, 故浮戲山亦稱“老廟山”。

1、八蜂嶂寨

八蜂嶂寨位於鞏義市新中鎮石殿村南, 浮戲山雪花洞風景區東南15公里鞏滎交界處。 民國《鞏縣志》載:八峰障寨同治元年程佐堯督修, 張佑記。 門額石碣題有“清咸豐十一年”等字樣。 民國十年重修。

八蜂嶂寨全景

八蜂嶂寨寨門

八蜂嶂寨現存狀況良好, 最高峰海拔873米, 南邊是526米的懸崖峭壁, 由東、西、北方是緩坡, 寨牆依山勢而建, 均用石塊壘砌而成, 長3850米, 女牆、箭垛保存完好, 牆高8-10米, 平均寬2米, 有東西兩座寨門, 門額上均有石匾, 上題“八峰障寨”“咸豐十一年”字樣。

寨門牆高10米, 牆厚6.06米, 寬1.88米, 門過廳高4.6米, 寬3.2米, 進深4.8米, 寨門的門栓洞共4個, 相互對應。 東寨門80米處有天爺廟一處, 廟分三間, 寬7米, 厚4.5米, 高約5米, 廟旁存放4塊完整的捐資碑, 均為民國修廟碑記。

民國《鞏縣志》、《浮戲山叢考》等均有記載“……縣治東南四十八裡有八峰嶂寨, 同治元年程佐堯督修, 張佑記。 ”

2、將軍寨

將軍寨位於鞏義市新中鎮桃花峪村西北500米, 浮戲山雪花洞風景區玉仙河中游的淩霄峰上。 始建于北宋, 稱淩霄寨。 元季鄉豪屯聚處;清咸豐十一年武狀元牛鳳山為抗擊撚軍重修, 稱將軍寨, 當地人俗稱牛家寨。 如今寨內還住著一戶姓牛的村民, 是牛鳳山的後人。

將軍寨部分寨牆

將軍寨石匾

將軍寨現存狀況良好,將軍寨最高峰海拔973米,周長4166米,由東、西、南三座較大的山峰連接而成,僅有南北兩座寨門可入。南寨門高4米,牆厚3米。北寨門雄偉壯觀,有城門樓一座,高4.6米,寬8米,牆厚4米,門額嵌一石碣,橫書“將軍寨”三個大字,右上為“大清咸豐十一年”,左下為“癸巳科牛鳳山識”。寨內地勢平垣,開闊,有房基20余處,石窯6孔,水窯5個,兵房32間,石碾(碾火藥用)2個等遺址,牆體上保存完整的垛口898個,東、西峰各有完整的瞭望台一座。如今寨內還住著一戶姓牛的村民,是牛鳳山的後人。

民國《鞏縣志》、《浮戲山叢考》等均有記載“縣治東南七十五裡有將軍寨……”。

3、鳳屏寨

鳳屏寨位於鞏義市新中鎮楊樹溝村委西南1500米,浮戲山雪花洞風景區響泉河源頭。俗稱柏樹門寨。東寨門門額刻石“鳳屏寨”三個字,石匾上有“同治元年孟夏上旬”字樣。從建築技術及城牆建築風格看該寨系多次重修,有一部分為元明遺物,到清同治年間加以補修而成,因此,該寨創建時代應早于清同治年間。

鳳屏寨全景

鳳屏寨寨門

鳳屏寨石匾

鳳屏寨海拔744.4米,南面是高500米的懸崖絕壁,其它三方和山頂較平坦,表面除裸露的石頭外,全被植被覆蓋。寨牆由石塊平砌而成,寨內面積約100畝,現存寨牆1850米,牆高平均6米,厚1.4—2米;寨門高6.05米,寬1.65米,寨門牆體厚4.08米;門內有拱形成庭,高3.66米,寬2.6米。還存有兵房8間遺址。

據1991年《鞏縣志》記載:“風屏寨位於新中鄉小龍池南一公里的回峪溝北,亦名‘柏樹門寨’。寨西是天橋峰,山下為玉仙河,依山修築寨牆300米,寨內現存房基十餘處”。

4、天堂寨

天堂寨位於鞏義市新中鎮老廟村村委東南1500米,浮戲山雪花洞風景區二郎山上。

金元時期鞏縣混戰,忠宋的義民紛紛起來結寨自衛,這個山寨就是在這個局面下修築的,寨的名字自然就帶上了與“仙府”、“神兵”、“天將”等相關的神話色彩,而稱為天堂,在清末又把天堂寨改為二郎寨。

天堂寨部分寨牆

天堂寨寨門

天堂寨保護基本完好,建于海拔854.5米的一座山峰上,現存有南北寨門及殘存的寨牆,南門高4米,寬2米,寨牆長150米,寬2米;北門高2米,寬2米,寨牆長200米。主峰以北的山脊有長達780米寨牆,寨牆高5米,厚度為0.48米,全部由片石幹砌而成。山峰上有瞭望台三座,烽火臺二座及住房遺址八處,其中瞭望台長4米,寬3米,高6米;烽火臺長7米,寬5米,高8米。天堂寨又稱“二郎寨”。

據明嘉靖三十四年《鞏縣志》載:“天堂寨在縣東南趙封村,元人郝義避兵於此”。據清乾隆五十四年本《鞏縣志》載:“元季山寨諸屯《施府志》、《方輿紀要》:天堂山寨在鞏縣東南,又有鹿耳、雞翎、淩霄、黑山等寨,俱元季鄉豪屯聚處。”民國十八年本《鞏縣志》記載:“《方輿紀要》:天堂山寨,在鞏縣東南。”

5、黑風寨

黑風寨又名黑山寨、黑山頭寨。位於鞏義市小關鎮南嶺新村。據《浮戲山叢考》,元時,抗擊金兵的義民結寨自衛而修築的山寨。現仍叫黑山寨,遺址沒經過重修。

黑山頭寨寨門

黑山頭寨保護基本完好,建于海拔875米的一座山嶺上,山脊長達500米。山寨有東寨門一個,寨門成拱形,門長6.5米,寬2米,高2米,兩邊過道有兩耳房,過道高3米,兩耳房寬2米,深1.5米,高2米,全部由片石幹砌而成,東寨牆長有300米。山脊上有炮樓一座,四方形,長寬各6米,牆厚1.5米,殘高2米,空間3米寬,四壁各有瞭望台。

《鞏縣志》有記載,據當地居民說原有寨門十四個小門,現存有一個東大門。

6、冷溝寨

冷溝寨位於鞏義市新中鎮嶺溝村東北2000米。明本《鞏縣志》所記雞翎寨的位置是“在縣羅口保,元初台百戶立寨於此”。明顧祖禹《讀史與紀要·登封》一書中記有“鶏翎山寨在縣西北,又有霧豹、王山等寨,皆無未土民櫻險自守處也”。據民國本《鞏縣志》記載:“稱為‘大鷹寨’,是清末新中村舉人張淡央和張敬軾于清同治二年督修”。主要有柿、核桃、桃、桐、楸樹等,寨內原有多戶居民,後陸續遷出。

冷溝寨全景

冷溝寨寨門

寨的方向面東,其正西沿山勢東西偏西蜿蜒築有石砌寨牆300米,高約2米。南北兩面為山峰,依山就勢修寨門,東北部現存一石砌寨門,高3米,進深1.65米,建築技術原始,門上無石刻紀年匾額,應為早期建築,門前為石壘臺階。與東寨門相對的西南山峰現存一石砌寨門,為西寨門,門寬1,9米,高6米,進深3,9米,寬7,5米,寨門中部東西相對還有兩孔小室,進深2米,寬1,15米,供人守寨門用。這些建築為較晚的建築物。寨門西側約10米處有一小山神廟。從此寨門向東北沿山勢現存有石寨牆200米,高4米,寨牆上築有垛口。東北角有一烽火臺,高5米,長8米,面南背北,磚券兩孔窯洞,每個窯洞口寬2.8米,深3米。烽火臺北部沿台邊建有瞭望口,現存3個。從西寨門沿西南山勢壘砌寨牆280米,高3米,存有十餘個垛口,又沿東南山勢寨牆500米,部分已坍塌,整個寨子東、西寬500米,南北長500米,東為懸崖峭壁,沒有寨牆。

據明嘉靖《鞏縣志》所載:元初台百戶立寨於此,稱雞翎寨。民國《鞏縣志》卷三記載:“大鷹寨,宣統二年張祐張敬軒督修”。據明嘉靖三十四年本、清乾隆十年本《鞏縣志》卷二記載:“雞翎寨在羅口保,元人郝義於此避兵。”

7、鹿耳寨

鹿耳寨位於鞏義市小關鎮荻坡村東3000米,據《浮戲山叢考》鹿耳寨建於元代。60、70年代是新中公社林場。

鹿耳寨全景

鹿耳寨內部

鹿耳寨建築遺跡

山峰斷斷續續約有500米,中有一寨門,青石壘砌。在東南山峰頂部有一建築。東部山下有一片用青石壘砌的高臺,上有建築,已坍塌,似為此寨關口。整個寨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500米,面積750000㎡。

以山峰陡峭險峻,天然而成寨。因以絕壁為寨牆,整個寨形狀仿佛鹿耳,故稱“鹿耳寨”。據明嘉靖三十四年、清乾隆十年本《鞏縣志》卷之二記載:“鹿耳寨在趙封保,石峰峻絕,千仞壁立,上有泓水,止一小徑可通,可以避兵”。

8、穆桂英寨

穆桂英寨鞏義市新中鎮峽峪村東南1500米,位於冷溝寨的東側約2公里。

據考證,應為北宋末年,當地義軍為保護宋陵,抗擊金兵所建。另據明嘉靖三十四年本的《鞏縣志》記載:“縣東南羅口保,宋將孟良立”有孟良寨,此寨在穆桂英寨西15公里的夾津口鎮鐵生溝西南山上。

穆桂英寨全景

穆桂英寨寨牆

古寨狹長,寨牆依山勢而建,在山東側時有時無,綿延約1.5公里。其中最高處1.8米,最低只有0.3米,寨牆厚度平均為1米,最寬1.2米,最窄處0.6米。

據當地村民傳說,穆桂英曾在此築寨,寨西北角下有穆桂英上馬石,西南有穆桂英箭穿山。山上有座石崖,當地群眾稱:金鑾殿。據傳有人在山上還發現有銅箭頭。

浮戲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環境使其成了天然的軍事屏障,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為抗擊敵人,人們在山峰上築起一個個寨堡,扼守著山隘、險關,它們既各自為戰,又相互支援。浮戲山的寨堡歷史,可以上溯到宋代,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一千多年來,從沒有間斷過。至今仍殘留在浮戲山大小山峰上的眾多寨堡,記錄著當年兩軍對峙中森嚴壁壘的史實。

浮戲山

浮戲山古寨堡群數量眾多,歷史悠久,保存較好,充分反映了當時社會現狀及歷史,是一座天然的軍事寨堡博物館,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同時,因其處於浮戲山雪花洞風景區內,具有較高的旅遊開發價值。(厚重鞏義)

將軍寨石匾

將軍寨現存狀況良好,將軍寨最高峰海拔973米,周長4166米,由東、西、南三座較大的山峰連接而成,僅有南北兩座寨門可入。南寨門高4米,牆厚3米。北寨門雄偉壯觀,有城門樓一座,高4.6米,寬8米,牆厚4米,門額嵌一石碣,橫書“將軍寨”三個大字,右上為“大清咸豐十一年”,左下為“癸巳科牛鳳山識”。寨內地勢平垣,開闊,有房基20余處,石窯6孔,水窯5個,兵房32間,石碾(碾火藥用)2個等遺址,牆體上保存完整的垛口898個,東、西峰各有完整的瞭望台一座。如今寨內還住著一戶姓牛的村民,是牛鳳山的後人。

民國《鞏縣志》、《浮戲山叢考》等均有記載“縣治東南七十五裡有將軍寨……”。

3、鳳屏寨

鳳屏寨位於鞏義市新中鎮楊樹溝村委西南1500米,浮戲山雪花洞風景區響泉河源頭。俗稱柏樹門寨。東寨門門額刻石“鳳屏寨”三個字,石匾上有“同治元年孟夏上旬”字樣。從建築技術及城牆建築風格看該寨系多次重修,有一部分為元明遺物,到清同治年間加以補修而成,因此,該寨創建時代應早于清同治年間。

鳳屏寨全景

鳳屏寨寨門

鳳屏寨石匾

鳳屏寨海拔744.4米,南面是高500米的懸崖絕壁,其它三方和山頂較平坦,表面除裸露的石頭外,全被植被覆蓋。寨牆由石塊平砌而成,寨內面積約100畝,現存寨牆1850米,牆高平均6米,厚1.4—2米;寨門高6.05米,寬1.65米,寨門牆體厚4.08米;門內有拱形成庭,高3.66米,寬2.6米。還存有兵房8間遺址。

據1991年《鞏縣志》記載:“風屏寨位於新中鄉小龍池南一公里的回峪溝北,亦名‘柏樹門寨’。寨西是天橋峰,山下為玉仙河,依山修築寨牆300米,寨內現存房基十餘處”。

4、天堂寨

天堂寨位於鞏義市新中鎮老廟村村委東南1500米,浮戲山雪花洞風景區二郎山上。

金元時期鞏縣混戰,忠宋的義民紛紛起來結寨自衛,這個山寨就是在這個局面下修築的,寨的名字自然就帶上了與“仙府”、“神兵”、“天將”等相關的神話色彩,而稱為天堂,在清末又把天堂寨改為二郎寨。

天堂寨部分寨牆

天堂寨寨門

天堂寨保護基本完好,建于海拔854.5米的一座山峰上,現存有南北寨門及殘存的寨牆,南門高4米,寬2米,寨牆長150米,寬2米;北門高2米,寬2米,寨牆長200米。主峰以北的山脊有長達780米寨牆,寨牆高5米,厚度為0.48米,全部由片石幹砌而成。山峰上有瞭望台三座,烽火臺二座及住房遺址八處,其中瞭望台長4米,寬3米,高6米;烽火臺長7米,寬5米,高8米。天堂寨又稱“二郎寨”。

據明嘉靖三十四年《鞏縣志》載:“天堂寨在縣東南趙封村,元人郝義避兵於此”。據清乾隆五十四年本《鞏縣志》載:“元季山寨諸屯《施府志》、《方輿紀要》:天堂山寨在鞏縣東南,又有鹿耳、雞翎、淩霄、黑山等寨,俱元季鄉豪屯聚處。”民國十八年本《鞏縣志》記載:“《方輿紀要》:天堂山寨,在鞏縣東南。”

5、黑風寨

黑風寨又名黑山寨、黑山頭寨。位於鞏義市小關鎮南嶺新村。據《浮戲山叢考》,元時,抗擊金兵的義民結寨自衛而修築的山寨。現仍叫黑山寨,遺址沒經過重修。

黑山頭寨寨門

黑山頭寨保護基本完好,建于海拔875米的一座山嶺上,山脊長達500米。山寨有東寨門一個,寨門成拱形,門長6.5米,寬2米,高2米,兩邊過道有兩耳房,過道高3米,兩耳房寬2米,深1.5米,高2米,全部由片石幹砌而成,東寨牆長有300米。山脊上有炮樓一座,四方形,長寬各6米,牆厚1.5米,殘高2米,空間3米寬,四壁各有瞭望台。

《鞏縣志》有記載,據當地居民說原有寨門十四個小門,現存有一個東大門。

6、冷溝寨

冷溝寨位於鞏義市新中鎮嶺溝村東北2000米。明本《鞏縣志》所記雞翎寨的位置是“在縣羅口保,元初台百戶立寨於此”。明顧祖禹《讀史與紀要·登封》一書中記有“鶏翎山寨在縣西北,又有霧豹、王山等寨,皆無未土民櫻險自守處也”。據民國本《鞏縣志》記載:“稱為‘大鷹寨’,是清末新中村舉人張淡央和張敬軾于清同治二年督修”。主要有柿、核桃、桃、桐、楸樹等,寨內原有多戶居民,後陸續遷出。

冷溝寨全景

冷溝寨寨門

寨的方向面東,其正西沿山勢東西偏西蜿蜒築有石砌寨牆300米,高約2米。南北兩面為山峰,依山就勢修寨門,東北部現存一石砌寨門,高3米,進深1.65米,建築技術原始,門上無石刻紀年匾額,應為早期建築,門前為石壘臺階。與東寨門相對的西南山峰現存一石砌寨門,為西寨門,門寬1,9米,高6米,進深3,9米,寬7,5米,寨門中部東西相對還有兩孔小室,進深2米,寬1,15米,供人守寨門用。這些建築為較晚的建築物。寨門西側約10米處有一小山神廟。從此寨門向東北沿山勢現存有石寨牆200米,高4米,寨牆上築有垛口。東北角有一烽火臺,高5米,長8米,面南背北,磚券兩孔窯洞,每個窯洞口寬2.8米,深3米。烽火臺北部沿台邊建有瞭望口,現存3個。從西寨門沿西南山勢壘砌寨牆280米,高3米,存有十餘個垛口,又沿東南山勢寨牆500米,部分已坍塌,整個寨子東、西寬500米,南北長500米,東為懸崖峭壁,沒有寨牆。

據明嘉靖《鞏縣志》所載:元初台百戶立寨於此,稱雞翎寨。民國《鞏縣志》卷三記載:“大鷹寨,宣統二年張祐張敬軒督修”。據明嘉靖三十四年本、清乾隆十年本《鞏縣志》卷二記載:“雞翎寨在羅口保,元人郝義於此避兵。”

7、鹿耳寨

鹿耳寨位於鞏義市小關鎮荻坡村東3000米,據《浮戲山叢考》鹿耳寨建於元代。60、70年代是新中公社林場。

鹿耳寨全景

鹿耳寨內部

鹿耳寨建築遺跡

山峰斷斷續續約有500米,中有一寨門,青石壘砌。在東南山峰頂部有一建築。東部山下有一片用青石壘砌的高臺,上有建築,已坍塌,似為此寨關口。整個寨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500米,面積750000㎡。

以山峰陡峭險峻,天然而成寨。因以絕壁為寨牆,整個寨形狀仿佛鹿耳,故稱“鹿耳寨”。據明嘉靖三十四年、清乾隆十年本《鞏縣志》卷之二記載:“鹿耳寨在趙封保,石峰峻絕,千仞壁立,上有泓水,止一小徑可通,可以避兵”。

8、穆桂英寨

穆桂英寨鞏義市新中鎮峽峪村東南1500米,位於冷溝寨的東側約2公里。

據考證,應為北宋末年,當地義軍為保護宋陵,抗擊金兵所建。另據明嘉靖三十四年本的《鞏縣志》記載:“縣東南羅口保,宋將孟良立”有孟良寨,此寨在穆桂英寨西15公里的夾津口鎮鐵生溝西南山上。

穆桂英寨全景

穆桂英寨寨牆

古寨狹長,寨牆依山勢而建,在山東側時有時無,綿延約1.5公里。其中最高處1.8米,最低只有0.3米,寨牆厚度平均為1米,最寬1.2米,最窄處0.6米。

據當地村民傳說,穆桂英曾在此築寨,寨西北角下有穆桂英上馬石,西南有穆桂英箭穿山。山上有座石崖,當地群眾稱:金鑾殿。據傳有人在山上還發現有銅箭頭。

浮戲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環境使其成了天然的軍事屏障,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為抗擊敵人,人們在山峰上築起一個個寨堡,扼守著山隘、險關,它們既各自為戰,又相互支援。浮戲山的寨堡歷史,可以上溯到宋代,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一千多年來,從沒有間斷過。至今仍殘留在浮戲山大小山峰上的眾多寨堡,記錄著當年兩軍對峙中森嚴壁壘的史實。

浮戲山

浮戲山古寨堡群數量眾多,歷史悠久,保存較好,充分反映了當時社會現狀及歷史,是一座天然的軍事寨堡博物館,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同時,因其處於浮戲山雪花洞風景區內,具有較高的旅遊開發價值。(厚重鞏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