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教育部:到 2020 年建百個“人工智慧+X”專業;微軟翻譯 iOS 版即將支持離線 AI丨AI 掘金晚報

江西財經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揭牌

雷鋒網消息, 4月18日, 江西財經大學聯合雲從科技宣佈成立人工智慧研究院, 為中國AI的未來播下希望。

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慧研究院袁家虎院長,江西財經大學盧福財校長,雲從科技創始人周曦博士等參加揭牌儀式。

該研究院在培養人工智慧領域人才的同時, 也將推動人工智慧學科向著實際應用建設和發展——

先引領學科發展:人工智慧在中國屬於一個新學科, 也更需要一個稱職的領航員。 雲從科技是唯一同時制定國標、部標、行標的人工智慧企業, 同時連續兩年被國家發改委委以“人工智慧”重大工程建設重任, 有能力也有義務推動人工智慧學科的建設和完善。

再到深入學術研究:美國權威雜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遴選出2018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 雲從科技代表了中國企業中突破對抗性神經網路(Dueling Neural Networks)技術的AI企業入榜。

最近更是在跨鏡識別(ReID)刷新了三項世界紀錄。

最終學術應用於產業:雲從科技更是銀行業人臉識別第一大供應商, 覆蓋全國樞紐機場80%。 “一切無法落地的技術都是空中樓閣”, 而江西財經大學中科雲叢人工智慧研究院有真正落到實處的能力。

微軟翻譯iOS版即將支持離線AI 準確率提升

日前, 微軟宣佈即將在 iOS、Android、Windows 和 Amazon Fire 平臺的微軟翻譯(Microsoft Translator)應用追加 AI 離線語言包。 新的離線 AI 翻譯適配任何智慧手機, 翻譯準確率提升 23% 同時體積減小一半, 支援 11 種語言, 包括簡體中文、日語、韓語、西班牙語等等。

對於微軟翻譯來說這無疑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早在 2016 年, 微軟就為自家翻譯應用推出了 NMT 神經機器翻譯技術, 不過僅限聯網使用,

後來和手機廠商如華為的合作也是依賴於有獨立 NPU 單元的 CPU(如麒麟 970)。

在此前工作的基礎上, 團隊進一步優化演算法, 可以在沒有專用 AI 晶片的情況下直接通過任意主流設備的 CPU 來負責翻譯工作。 全新的離線神經機器翻譯(NMT)安裝包不僅能夠提供更好的翻譯結果(翻譯效果最高可提升 23%), 而且比此前的非神經離線語言包體積小 50%。

目前微軟僅提供 11 種 AI 離線語言包, 包括阿拉伯文, 簡體中文, 法語, 德語, 義大利語, 日語, 韓語, 葡萄牙語, 俄語, 西班牙語和泰語。 安卓版目前已經可以下載安裝離線 AI 支援包, iOS 正提交審核中, 微軟表示未來會增加對 Windows 設備的支援, 但是並沒有提供具體的發佈時間。

使用微軟翻譯 App 的用戶們可以留意未來一兩周內的應用更新消息。

鯤雲AI開發平臺發佈, 助力物聯網應用終端自動實現“AI化”

雷鋒網消息, 4月18日, 在2018全球人工智慧應用創新峰會上, 鯤雲AI開發平臺正式發佈。

鯤雲AI開發平臺聚焦於人工智慧晶片領域, 能夠做到從資料標注、模型訓練、DFG優化、硬體編譯到板卡測試的全自動化支援。 該平臺僅需使用者提供資料標注就可以自動化、定制化的提供針對特定領域的AI前端產品及解決方案, 整個過程無需底層硬體專業知識, 無需任何代碼編寫, 極大地降低了用戶的使用門檻, 這讓有人工智慧開發需求的領域和行業可以輕鬆在鯤雲AI開發平臺上定制自己的人工智慧解決方案, 真正做到了快速高效的利用AI技術賦能終端, 賦能行業。

同時, 該平臺融合了鯤雲專門針對深度學習演算法的硬體優化, 實現了對絕大多數現有深度學習網路的支援和加速, 相信鯤雲AI開發平臺能夠很好的促進和支援基於人工智慧晶片的前端解決方案在智慧監控, 智慧生產, 物聯網等領域的更加快速落地和推廣, 加速前端AI技術的蓬勃發展。

目前, 基於鯤雲AI開發平臺, 鯤雲一代“星空”和二代“雨人”人工智慧晶片架構及開發平臺已經完成了原型開發, 其定值計算架構支援Tensorflow平臺的所有深度學習演算法, 支援大規模深度學習網路在低功耗環境下高速運行, 定制計算架構提供極致的性能, 運行時可適應工具鏈具備極強的通用性, 高層編譯演算法也保證了極快的定制到應用落地速度, 已在航空航太、工業監控、智慧城市、教育研發等不同領域實現了落地,並獲得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金和歐盟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項目支援。

教育部:到2020年建百個“人工智慧+X”專業

教育部日前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畫》通知指出,在人才培養方面,到2020年建設100個“人工智慧+X”複合特色專業。

通知提出,完善學科佈局。加強人工智慧與電腦、控制、量子、神經和認知科學及數學、心理學、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支援高校在電腦科學與技術學科設置人工智慧學科方向,推進人工智慧領域一級學科建設,完善人工智慧基礎理論、電腦視覺與模式識別、資料分析與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工程、智慧系統等相關方向建設。支援高校在“雙一流”建設中,加大對人工智慧領域相關學科的投入,促進相關交叉學科發展。

通知要求,加強專業建設,加快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2.0版),推進一流專業、一流本科、一流人才建設。根據人工智慧理論和技術具有普適性、遷移性和滲透性的特點,主動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社會需求,積極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重視人工智慧與電腦、控制、數學等學科專業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慧+X”的人才培養模式。鼓勵對電腦專業類的智慧科學與技術、資料科學與大資料技術等專業進行調整和整合,對照國家和區域產業需求布點人工智慧相關專業。推進“新工科”建設,形成“人工智慧+X”複合專業培養新模式,到2020年建設100個“人工智慧+X”複合特色專業。

通知提出,加強人才培養力度。完善人工智慧領域多主體協同育人機制。支援建立人工智慧領域“新工科”建設產學研聯盟,建設一批集教育、培訓及研究於一體的區域共用型人才培養實踐平臺;積極搭建人工智慧領域教師掛職鍛煉、產學研合作等工程能力訓練平臺。推動高校教師與行業人才雙向交流機制。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建立人工智慧學院、人工智慧研究院或人工智慧交叉研究中心,推動科教結合、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模式創新,多管道培養人工智慧領域創新創業人才;引導高校通過增量支持和存量調整,穩步增加相關學科專業招生規模,合理確定層次結構,加大人工智慧領域人才培養力度。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慧學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並引導高校通過增量支持和存量調整,加大人工智慧領域人才培養力度。雷鋒網

已在航空航太、工業監控、智慧城市、教育研發等不同領域實現了落地,並獲得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金和歐盟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項目支援。

教育部:到2020年建百個“人工智慧+X”專業

教育部日前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畫》通知指出,在人才培養方面,到2020年建設100個“人工智慧+X”複合特色專業。

通知提出,完善學科佈局。加強人工智慧與電腦、控制、量子、神經和認知科學及數學、心理學、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支援高校在電腦科學與技術學科設置人工智慧學科方向,推進人工智慧領域一級學科建設,完善人工智慧基礎理論、電腦視覺與模式識別、資料分析與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工程、智慧系統等相關方向建設。支援高校在“雙一流”建設中,加大對人工智慧領域相關學科的投入,促進相關交叉學科發展。

通知要求,加強專業建設,加快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2.0版),推進一流專業、一流本科、一流人才建設。根據人工智慧理論和技術具有普適性、遷移性和滲透性的特點,主動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社會需求,積極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重視人工智慧與電腦、控制、數學等學科專業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慧+X”的人才培養模式。鼓勵對電腦專業類的智慧科學與技術、資料科學與大資料技術等專業進行調整和整合,對照國家和區域產業需求布點人工智慧相關專業。推進“新工科”建設,形成“人工智慧+X”複合專業培養新模式,到2020年建設100個“人工智慧+X”複合特色專業。

通知提出,加強人才培養力度。完善人工智慧領域多主體協同育人機制。支援建立人工智慧領域“新工科”建設產學研聯盟,建設一批集教育、培訓及研究於一體的區域共用型人才培養實踐平臺;積極搭建人工智慧領域教師掛職鍛煉、產學研合作等工程能力訓練平臺。推動高校教師與行業人才雙向交流機制。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建立人工智慧學院、人工智慧研究院或人工智慧交叉研究中心,推動科教結合、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模式創新,多管道培養人工智慧領域創新創業人才;引導高校通過增量支持和存量調整,穩步增加相關學科專業招生規模,合理確定層次結構,加大人工智慧領域人才培養力度。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慧學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並引導高校通過增量支持和存量調整,加大人工智慧領域人才培養力度。雷鋒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