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6年度雲南省科學技術獎頒獎 李文昌獲傑出貢獻獎

雲視新聞記者從今天(4月13日)上午舉行的2016年度雲南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瞭解到, 根據《雲南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規定, 經組織專家評審、省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審定和省科技廳審核, 省人民政府批准:

授予李文昌雲南省科學技術獎傑出貢獻獎;

授予”microRNA調控植物營養代謝和形態建成的分子機制”等5項成果雲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授予“中國杓蘭亞科植物的生態適應及繁殖生物學”等6項成果雲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授予“甘蔗種苗傳播病害病原檢測與分子鑒定”等20項成果雲南省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授予“EV71滅活疫苗(人二倍體細胞)研究關鍵技術的建立及其產品開發應用”成果雲南省技術發明獎特等獎;

授予“大型旋流化解聚煤泥熱風乾燥工藝及成套設備開發”成果雲南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授予“滇紫甘薯系列品種選育及產品開發”等3項成果雲南省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授予“甘蔗水肥輕簡生產技術創新”等5項成果雲南省技術發明獎三等獎;

授予“肝膽胰疾病診療體系建設及臨床推廣應用”等2項成果雲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授予“CIMMYT玉米資源種質創新和新品種選育及應用”等10項成果雲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應用技術專案類一等獎;

授予趙素留等2人雲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科技創業類一等獎;

授予“雲南省光線性皮膚病防治創新團隊”等2個團隊雲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科技創新團隊類一等獎;

授予“低耗高效植物組培工程化關鍵技術構建及應用”等30項成果雲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授予“廣適優質弱筋小麥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等110項成果雲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2016年度雲南科學技術獎傑出貢獻獎獲得者李文昌↓↓↓

金屬王國“尋寶人”

李文昌, 原雲南省地質調查局局長、總工程師,

2016年9月調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南地質調查中心。 35年來, 他一直致力於雲南及 “三江”地質找礦和研究。

原雲南省地質調查局局長、總工程師 李文昌

“三江這種地理環境在全球都是少見的, 能夠在一個小的範圍內經歷那麼大的地質演化階段, 同時又存在那麼多類型的地質演化現象,所以這個地區的成礦與多期的演化有關。我們就源於進去瞭解了它的複雜度,瞭解了它的背景,所以興趣很大,認為揭開這個秘密,對於礦的形成規律會有很大的推動。”

“三江”地區就是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三條大江的並流地帶。雲南是礦業大省,資源稟賦條件良好,其中三江地區的有色金屬、貴金屬礦產非常豐富,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三江地區找礦工作卻一直處於停滯的狀況。

李文昌在老一輩地質專家的研究基礎上,一步步追尋著自己的“三江”夢,並不負眾望地交出了一份份漂亮的答卷:

他帶領團隊開展了多輪科技攻關,創新地提出了“多島弧盆成礦論”和“陸內構造轉化成礦論”;

揭示了“三江”地質演化與成礦的內在聯繫;

2005年前發現評價12個大型、特大型礦床,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他提出把“三江”打造成為國家有色金屬、貴金屬勘查開發基地的建議,被雲南省政府採納,“三江”由此被列為國家重點找礦靶區,實現了找礦系列突破,成為國家重要的有色、貴金屬勘查開發基地。

李文昌還帶領實施了“雲南省三年找礦行動計畫”, 為緩解國家礦產資源緊缺狀況和雲南省礦業支柱產業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雲南省先後投入79億元,對篩選論證的21個整裝勘查區進行系統找礦勘查,實現了4個超大型、15個大型和一大批中小型礦床的找礦新突破,其潛在價值超過5萬億元。

從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再到獲得國內地質學界最高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興滇人才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加上今天獲得的“雲南科學技術獎傑出貢獻獎獲”,在李文昌看來,讓他一直前進的動力只是對地質工作的喜愛。

原雲南省地質調查局局長、總工程師 李文昌

“更多是因為對這個專業的喜好,因為進了三江以後,它就是一個地質博物館。你探索裡面無窮的奧秘,每解決一個問題都有很大的喜悅,每查清一個事都有很大的突破,苦啊累啊過了也就過了,更多地想到我們還是有成果。”

同時又存在那麼多類型的地質演化現象,所以這個地區的成礦與多期的演化有關。我們就源於進去瞭解了它的複雜度,瞭解了它的背景,所以興趣很大,認為揭開這個秘密,對於礦的形成規律會有很大的推動。”

“三江”地區就是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三條大江的並流地帶。雲南是礦業大省,資源稟賦條件良好,其中三江地區的有色金屬、貴金屬礦產非常豐富,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三江地區找礦工作卻一直處於停滯的狀況。

李文昌在老一輩地質專家的研究基礎上,一步步追尋著自己的“三江”夢,並不負眾望地交出了一份份漂亮的答卷:

他帶領團隊開展了多輪科技攻關,創新地提出了“多島弧盆成礦論”和“陸內構造轉化成礦論”;

揭示了“三江”地質演化與成礦的內在聯繫;

2005年前發現評價12個大型、特大型礦床,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他提出把“三江”打造成為國家有色金屬、貴金屬勘查開發基地的建議,被雲南省政府採納,“三江”由此被列為國家重點找礦靶區,實現了找礦系列突破,成為國家重要的有色、貴金屬勘查開發基地。

李文昌還帶領實施了“雲南省三年找礦行動計畫”, 為緩解國家礦產資源緊缺狀況和雲南省礦業支柱產業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雲南省先後投入79億元,對篩選論證的21個整裝勘查區進行系統找礦勘查,實現了4個超大型、15個大型和一大批中小型礦床的找礦新突破,其潛在價值超過5萬億元。

從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再到獲得國內地質學界最高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興滇人才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加上今天獲得的“雲南科學技術獎傑出貢獻獎獲”,在李文昌看來,讓他一直前進的動力只是對地質工作的喜愛。

原雲南省地質調查局局長、總工程師 李文昌

“更多是因為對這個專業的喜好,因為進了三江以後,它就是一個地質博物館。你探索裡面無窮的奧秘,每解決一個問題都有很大的喜悅,每查清一個事都有很大的突破,苦啊累啊過了也就過了,更多地想到我們還是有成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