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王司徒”和“義大利炮”靠什麼風靡“鬼畜”界

老版電視劇《三國演義》這一幕, 成為“鬼畜”文化的重要素材。 本圖系視頻截圖

從彈幕視頻開始流行的“鬼畜”文化, 日益引起外界的關注。

有關“鬼畜”一詞的來源有多種說法, 目前最被“圈內人”認可的觀點是, “鬼畜”最初出自一個叫《最終鬼畜藍藍路》的視頻。 這個視頻最早於2008年在日本視頻網站上發佈, 傳入國內後受到大量年輕線民熱捧。 在這個視頻裡, “麥當勞叔叔”配合搞怪的音樂做出誇張的動作, 這其實是視頻製作者用技術手段實現的“惡搞”, 而“藍藍路”在不少二次元文化愛好者眼中, 正是麥當勞的擬人化形象。 很多人只記住了“鬼畜”這個怪異的詞, 至於其背後的“音MAD”視頻概念, 反而少被人提及。

雖然很多人並不清楚“鬼畜”到底是什麼意思, 但卻能一眼識別出哪些是“鬼畜”視頻, 而當試圖用理性去分析其中內涵時, 反而與“鬼畜”文化的本義相悖了。 對絕大多數“鬼畜”視頻觀眾來說,

情緒化地感受其中的趣味, 能從中獲取快感就足夠了。

知名視頻彈幕網站bilibili(B站)有專門的“鬼畜”視頻區, 事實上, “鬼畜”文化也是從B站上流行開來, 並成為二次元文化變種的。 有趣的是, 點擊量最高的“鬼畜”視頻往往具有素材的趨同性, 一些經典的“梗”被網友反復使用——高度的重複、頻繁的展示和相對簡易的視頻特效, 竟然會被網友反復點擊、觀看, 這似乎與網路文化的求新、求變的常見特徵不符。

網路文化的確有“喜新厭舊”的特點, 但在“鬼畜”視頻裡, 有些經典形象簡直成了網友百用不煩的素材, “諸葛亮怒斥王司徒”的段子就是其中的典型。 熟悉三國故事的朋友對此不會陌生, 老版電視劇《三國演義》的演員和導演都不會想到,

原本嚴肅的劇情在20多年後竟成為網友惡搞的“鬼畜”素材。

《三國演義》裡這段6分鐘左右的劇情, 講的是諸葛亮在兩軍交戰前痛斥魏國司徒王朗, 最後竟將其罵死在陣前, 以體現諸葛亮的強悍辯才和超凡智慧。 演員唐國強對諸葛亮形象的演繹堪稱經典, 這段對手戲更令人擊節讚歎, 成為劇裡的經典篇章。 吊詭的是, 它也符合“鬼畜”流行素材的一些基本特點:表演精彩, 細節精緻而充滿內涵, 角色“CP感”強烈(一些網友將CP看成“相愛相殺”的曖昧關係, 這也使“鬼畜”文化有時和“腐文化”交織在一起), 更重要的是, “鬼畜”技術消解了原作的嚴肅性。 換言之, 原作表達的情感越嚴肅, 越有可能被“鬼畜”群體關注到, 但同時,

它還需要有“趣味”。 這裡的“趣味”並非指普通意義上的有趣、好玩, 而是對經典形象解構後帶來的快感, 而這正符合網路二次元文化的氛圍。

“王司徒”原本不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角色, 但在網路文化圈子裡是能與諸葛亮比肩的“紅人”, 跟“鬼畜”視頻對這個角色的大肆表現密不可分。 而在這場精彩的舌戰裡, 諸葛亮怒斥王司徒時所說的“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也成了經典的網路流行語。 過去, 網友表示不滿乃至憤懣時, 一般會用“呵呵”“無語”“囧”等詞, 缺少一個更有表現力的詞語, 這句話顯然更能滿足網友的吐槽心理——事實上, 吐槽文化也是網路亞文化裡重要的一個分支, 年輕人在網上的吐槽, 未必是真的要抱怨、批評什麼,

很多時候只是一種對“整體氛圍”的無意識回應。 因為網路文化本身就具有消解權威、瓦解意義的特徵, 吐槽的氛圍由此產生, 也並不奇怪。 只是, 當吐槽文化和經典影視劇素材碰撞時, 就很容易產生各種誇張的變形, “鬼畜”視頻就是其中一種。

值得注意的是, 很多網路流行語都源自經典影視劇裡的臺詞。 除了諸葛亮怒斥王司徒的段子, 還有“你是猴子請來的救兵嗎?”(出自《西遊記》)、“我還沒出力, 你就倒下了”(出自《西遊記後傳》)、“不拋棄, 不放棄”(出自《士兵突擊》)、“意不意外?高不高興?開不開心?”(出自《家有喜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是一頓燒烤不能解決的, 如果有, 那就兩頓”(《出自《鄉村愛情》), 等等, 這些頗有“內涵”的網路語言背後都有一個複雜的故事背景, 但網友對它的“運用”早已超過了原作故事本身,“內涵”的延展性和無限闡釋的可能性,也是網路流行語的重要特徵。

耐人尋味的是,“鬼畜”視頻的素材也大多來自這些經典的螢屏形象(包括電視劇、電影、廣告乃至遊戲),這被一些觀察者理解為青年線民“集體懷舊”的表徵。比如,在大量觀眾心中享有良好口碑的《亮劍》,因其故事的傳奇性和演員表演的精彩,已成為國產電視劇的經典之作,而《亮劍》的主角李雲龍,竟然也在“鬼畜”界成了“名人”。李雲龍的形象本身就頗有爭議性,其豐富的表現力給予網路亞文化“借題發揮”的更多可能性,在李雲龍率部隊攻打平安縣城的劇情裡,原本並不引人注意的一個細節——“義大利炮”,也成為“鬼畜”視頻裡最經典的素材之一。

李雲龍的一句臺詞是:“二營長,你他娘的義大利炮呢,給我拉來”,這段頗為粗鄙化的表達,放在日常生活裡算不上什麼文明語言,但置於當時慘烈的戰爭中,以及從角色的個性看,這種表達未必是不合理的。只是,網友並不關心這些,能從“義大利炮”這個“梗”裡找到快感就行。“義大利炮”對當時裝備不佳的李雲龍部隊來說,算得上是“高端武器”了,他們的常用武器很簡陋,甚至關鍵時刻還要“拼刺刀”,用冷兵器來斬殺敵人——這種強烈的對比,形成了一種奇怪的“美學”:觀看視頻者一邊“注視”著李雲龍語言的粗鄙和裝備的簡陋,一邊又被其超人的謀略和必勝的決心所震撼——事實上,在“義大利炮”出現後,李雲龍用它轟開了敵軍的大門,而這一切是以犧牲剛跟她成婚的嬌妻為代價的,這也是《亮劍》劇集裡感人的小高潮之一。

由此可見,“義大利炮”和“王司徒”這樣的“鬼畜”素材,起碼離不開原作的經典性和網路亞文化的氛圍,在這兩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滿足了“鬼畜”文化的受眾心理。

雖然“鬼畜”視頻很火,但有關“鬼畜”的爭議一直存在。如果將“鬼畜”看成無聊的東西,顯然無法解釋為什麼它能有那麼高的關注度,也會引起一些青年線民的不滿,在他們看來,“鬼畜”本身就是抵抗無聊至少是打發時間的優選。

比如,在繁忙的一天過後,晚上看看“鬼畜”視頻解解悶,恐怕是那些並非“鬼畜”粉絲的受眾也會作出的無意識選擇。彈幕視頻網站會自動推薦一些好玩的“鬼畜”視頻,受眾即使一開始不接受,也能逐漸瞭解,從而成為“鬼畜”的關注者乃至愛好者。

只是,要進一步思考“鬼畜”,還不能止步於情緒表達的範疇。把“鬼畜”放在網路亞文化的視角上看,或許能發現其中更有趣的奧妙。正如英國文化研究學者大衛·錢尼指出:“亞文化概念是一種認真理解那些不善辭令的、非知識份子式的年輕人的方法,這些年輕人熱衷於文化改寫,往往會戲仿和創造一些在他們所屬的社會環境的公共文化當中顯得有些奇異的主題和意象”,外界對這種“奇異性”應當有足夠的瞭解和寬容。

當85後、90後們在“鬼畜”視頻裡獲得趣味的時候,他們並非有明確的“意義感”,並不是要從中獲得什麼精神動力或者道德教育,僅僅是從中得到消遣,而且,這種消遣方式以“經典拼貼和修改”的新模樣呈現出來,讓他們並不陌生,反而有種消解經典的快感。

當然,不可否認有些“鬼畜”視頻存在低俗的問題,低俗和幽默的邊界被模糊了,畢竟,有些意象可以“鬼畜化”,而有些意象則是不容調侃的。也正因此,一直有網友批評“鬼畜”視頻上的彈幕存在低齡化的問題,似乎在更低齡的網友中,“鬼畜”有更大的吸引力。只是,這種經驗式的判斷並不能成為我們的結論,要更深入地瞭解“鬼畜”文化,還需要更長期的觀察和思考。

責編:黃易清

但網友對它的“運用”早已超過了原作故事本身,“內涵”的延展性和無限闡釋的可能性,也是網路流行語的重要特徵。

耐人尋味的是,“鬼畜”視頻的素材也大多來自這些經典的螢屏形象(包括電視劇、電影、廣告乃至遊戲),這被一些觀察者理解為青年線民“集體懷舊”的表徵。比如,在大量觀眾心中享有良好口碑的《亮劍》,因其故事的傳奇性和演員表演的精彩,已成為國產電視劇的經典之作,而《亮劍》的主角李雲龍,竟然也在“鬼畜”界成了“名人”。李雲龍的形象本身就頗有爭議性,其豐富的表現力給予網路亞文化“借題發揮”的更多可能性,在李雲龍率部隊攻打平安縣城的劇情裡,原本並不引人注意的一個細節——“義大利炮”,也成為“鬼畜”視頻裡最經典的素材之一。

李雲龍的一句臺詞是:“二營長,你他娘的義大利炮呢,給我拉來”,這段頗為粗鄙化的表達,放在日常生活裡算不上什麼文明語言,但置於當時慘烈的戰爭中,以及從角色的個性看,這種表達未必是不合理的。只是,網友並不關心這些,能從“義大利炮”這個“梗”裡找到快感就行。“義大利炮”對當時裝備不佳的李雲龍部隊來說,算得上是“高端武器”了,他們的常用武器很簡陋,甚至關鍵時刻還要“拼刺刀”,用冷兵器來斬殺敵人——這種強烈的對比,形成了一種奇怪的“美學”:觀看視頻者一邊“注視”著李雲龍語言的粗鄙和裝備的簡陋,一邊又被其超人的謀略和必勝的決心所震撼——事實上,在“義大利炮”出現後,李雲龍用它轟開了敵軍的大門,而這一切是以犧牲剛跟她成婚的嬌妻為代價的,這也是《亮劍》劇集裡感人的小高潮之一。

由此可見,“義大利炮”和“王司徒”這樣的“鬼畜”素材,起碼離不開原作的經典性和網路亞文化的氛圍,在這兩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滿足了“鬼畜”文化的受眾心理。

雖然“鬼畜”視頻很火,但有關“鬼畜”的爭議一直存在。如果將“鬼畜”看成無聊的東西,顯然無法解釋為什麼它能有那麼高的關注度,也會引起一些青年線民的不滿,在他們看來,“鬼畜”本身就是抵抗無聊至少是打發時間的優選。

比如,在繁忙的一天過後,晚上看看“鬼畜”視頻解解悶,恐怕是那些並非“鬼畜”粉絲的受眾也會作出的無意識選擇。彈幕視頻網站會自動推薦一些好玩的“鬼畜”視頻,受眾即使一開始不接受,也能逐漸瞭解,從而成為“鬼畜”的關注者乃至愛好者。

只是,要進一步思考“鬼畜”,還不能止步於情緒表達的範疇。把“鬼畜”放在網路亞文化的視角上看,或許能發現其中更有趣的奧妙。正如英國文化研究學者大衛·錢尼指出:“亞文化概念是一種認真理解那些不善辭令的、非知識份子式的年輕人的方法,這些年輕人熱衷於文化改寫,往往會戲仿和創造一些在他們所屬的社會環境的公共文化當中顯得有些奇異的主題和意象”,外界對這種“奇異性”應當有足夠的瞭解和寬容。

當85後、90後們在“鬼畜”視頻裡獲得趣味的時候,他們並非有明確的“意義感”,並不是要從中獲得什麼精神動力或者道德教育,僅僅是從中得到消遣,而且,這種消遣方式以“經典拼貼和修改”的新模樣呈現出來,讓他們並不陌生,反而有種消解經典的快感。

當然,不可否認有些“鬼畜”視頻存在低俗的問題,低俗和幽默的邊界被模糊了,畢竟,有些意象可以“鬼畜化”,而有些意象則是不容調侃的。也正因此,一直有網友批評“鬼畜”視頻上的彈幕存在低齡化的問題,似乎在更低齡的網友中,“鬼畜”有更大的吸引力。只是,這種經驗式的判斷並不能成為我們的結論,要更深入地瞭解“鬼畜”文化,還需要更長期的觀察和思考。

責編:黃易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