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怎能不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

小C是今年剛剛進入高中的一名學生, 每堂心理課後, 都要追著我聊幾句, 但因為課間只有10分鐘, 所以每次我也只能簡單回應。 我告訴他, 如果願意可以到諮詢室來找我。 這天放學, 小C找到我, 進門就說:“老師, 我實在忍不住啦, 今天一定要跟您聊聊。 ”

我邀請他在沙發上坐下來, 然後用眼神示意他可以說了, 他顯得有點局促:“老師, 我不知道從哪兒說起……”又想了想, “就從咱們課上的那個催眠說起吧, 我看到房子裡有一個壁爐, 這是什麼意思?”

小C所說的“催眠”, 其實是我在課上帶學生們體驗的一種放鬆練習, 在這個過程中,

每個人看到的意象都是不一樣的, 跟我們過往的生活經歷及潛意識的情緒和情結有關, 有助於學生更深入地瞭解自己, 調節情緒。 一般情況下, 我不會對這些意象做解釋, 因為我覺得它們代表什麼並不重要, 而帶給學生的感受和學生自己對意象的解讀更有意義。

於是我問小C:“能不能嘗試回到那個有壁爐的場景中, 告訴我壁爐帶給你什麼樣的感受?”小C想了一下說:“我覺得很溫暖, 但也感覺到火焰特別熱, 仿佛沖著我撲過來, 讓我有被威懾和被入侵的感覺。 ”

“嗯, 你覺得怎樣能讓自己感覺好一點呢?可以調整一下。 ”我輕聲告訴小C。

“我往後退了一步。 ”小C說, “感覺沒那麼壓迫了, 但也感覺不到溫暖了。 ”

“這種感覺你熟悉嗎?讓你想到了什麼呢?”我接著問。

“太熟悉啦, 我想到了我媽媽。 她對我管的有點兒多, 挺煩的, 但我也理解她是為了我好。 我媽喜歡替別人操心, 她覺得對的事, 希望別人能順著她的意思做, 但她不明確提要求。 如果別人沒理解, 她又不開心, 嘮叨個沒完。 ”小C說。

“你不喜歡媽媽這樣對你, 是嗎?”我問他。

“是, 越來越不喜歡了。 ”小C說。

“你覺得媽媽對你最大的影響是什麼?”我試著問。

“我覺得她這樣不好, 我會努力不像她那樣做。 ”小C說。

我繼續問:“哦, 那你是怎麼做的呢?”

“這也是我感到很糾結的事。 比如, 明知道某件事我應該幫助別人, 卻不想去做, 因為做了會讓自己不舒服。 所以就會很糾結。 ”他舉了個例子, “比如我安排班裡同學的團支部服務時間,

為每一個人都考慮到了, 然後給自己留的時間就不那麼合適, 但我也不會主動告訴他們。 可是如果他們還不領情, 我就會特別傷心……”小C說完看著我, 眼神似乎在等我安慰他。

“聽上去你挺難過的……”我回應他。

“是的, 明知道這樣會讓自己不爽, 但還是會委屈自己去做, 同時又希望別人理解和體諒我……”

“哦?我聽到這段話有點耳熟, 似乎你剛才描述媽媽也是這麼說的。 ”我說。

“好像還真是。 ”小C不好意思地笑笑, “但我沒我媽表現那麼明顯, 別人不領情, 我雖然難過, 但不會表現出來。 所以, 別人看不出來。 ”

“你敢保證嗎?”我追問。

“哦, 不是。 跟我關係好的人會知道。 ”小C說。

“可不可以說, 跟你關係好的人看出來會跟你表達出來, 其他人看出來了也不會跟你說。

”我說。

“嗯嗯, 可能是這樣的。 ”小C說完若有所思。

“別人對你的體諒和理解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呢?”我試著引導他。

“意味著認可我啊。 我喜歡別人誇我, 但不喜歡沒有品質的誇獎。 ”

我解釋道:“你需要高品質的誇獎, 說明你長大啦, 這是好事。 從心理學層面來說, 在你這個年齡, 正是‘自我同一性’探索的時期, 需要通過別人的評價來逐步形成客觀、穩定、正確的自我認知, 所以才會格外在意別人的評價和認可。 這是我們成長過程中都必然會經歷的一個階段。 ”

聽我這麼說, 小C又問:“老師, 那我怎麼才能不那麼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呢?”

“你想想看呢?”我反問他。

他想了想說:“我覺得我還是會在意, 但知道了這是大家都要經歷這樣暫時的困擾後,

我覺得我心裡有底了, 就能控制自己不太受別人的想法的影響。 ”

我沖他豎起了大拇指:“你這個思考太精彩了, 領悟非常到位!”頓了一下, 我問他:“這個算是高品質的誇獎嗎?”

小C沖我露出一個大大的、燦爛的笑容, 使勁兒點了點頭說:“謝謝老師!”

------------------------------------------------

諮詢師感悟:

小C所遇到的這個問題在15~18歲階段的學生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自我同一性探索”的過程大概要持續到大學畢業才能基本完成, 發展程度因人而異。 高中階段的學生多是內心敏感、豐富而又細膩的, 而且隨著他們自我意識的成熟, 經常會故意跟家長“對著幹”。 這種對抗的力量其實是孩子長大的標誌, 心理能量的積累讓他們內心有獨立自主的需要, 也需要家長、老師理解和尊重。

這個階段的孩子一方面會激烈反抗父母的管束,不願意認同父母,希望超越父母;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對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塑造,成長為跟父母有相同或相似行為模式的人。這時候父母千萬不要覺得孩子不懂事,感到很寒心,實際上他們只是在與父母的“較量”中練習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

很多時候,未知的情況往往會讓我們慌亂和不知所措,當我們知道是怎麼回事時,就擁有了想辦法解決的力量。諮詢中的小C就是這樣,當他明白了自己的苦惱實際上是自己這個年齡特有的特點,就可以正確面對、有意識地去調整,並且在這個自我成長的過程中獲得極大的快樂和成就感。應該說,小C跟父母的親子關係還是和諧融洽的,因此他現在才有力量去獨立面對並解決自己的成長課題。

責編:黃易清

這個階段的孩子一方面會激烈反抗父母的管束,不願意認同父母,希望超越父母;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對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塑造,成長為跟父母有相同或相似行為模式的人。這時候父母千萬不要覺得孩子不懂事,感到很寒心,實際上他們只是在與父母的“較量”中練習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

很多時候,未知的情況往往會讓我們慌亂和不知所措,當我們知道是怎麼回事時,就擁有了想辦法解決的力量。諮詢中的小C就是這樣,當他明白了自己的苦惱實際上是自己這個年齡特有的特點,就可以正確面對、有意識地去調整,並且在這個自我成長的過程中獲得極大的快樂和成就感。應該說,小C跟父母的親子關係還是和諧融洽的,因此他現在才有力量去獨立面對並解決自己的成長課題。

責編:黃易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