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滬江發佈“互+2.0 計畫”助力教育扶貧攻堅戰 :將線上名師傳送到大山

今年 1 月, 教育部、國務院扶貧辦印發的《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脫貧攻堅實施方案(2018—2020 年)》提出, 以“三區三州”為重點, 以補齊教育短板為突破口,

以解決瓶頸制約為方向, 推動教育新增資金、新增項目、新增舉措進一步向“三區三州”傾斜。

教育普及, 已經成為推動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脫貧的重要思路。 不過, 讓發達地區的教師到貧困地區支教, 不可持續, 只有“通過互聯網共用, 可以便捷地把優質教育資源輸送到貧困地區去。 互聯網教育在將改變教育資源不均衡的格局中將扮演新的角色——用一台電腦、一根網線的方式讓教育公益成為可能, 讓更多孩子享受平等教育的可能。

滬江發起的互+計畫就連接起全國 30 個省份的 3000 多所中小學, 影響 10 萬多名教師和 100 多萬學生。 互+計畫以集合影響力打造社會影響力, 解決大規模的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 實現了從公益創新到社會創新的改變。

“互+計畫”於 2015 年開始踐行互聯網教育扶貧模式。 滬江首席教育官吳虹認為, 如果說傳統教育公益模式, 是為了解決硬體上的缺失;那“互加計畫 1.0 模式”, 便是幫地方解決課程、解決老師等軟體問題。 而最新的“互加計畫 2.0 模式”, 則是“以全新的共用模式, 打造獨特的、創新的一個教育生態”。

為此滬江在十五屆上海教育博覽會公益發佈會上, 邀請來自臺灣著名畫家、夏加兒美術教育顧問楊松壽, 於線上指導萬名鄉村學生繪畫。 孩子們一邊線上上的“互+計畫”美麗鄉村公益課程中與藝術老師學習, 一邊在全國各地的教室中提起了自己的畫筆。

比如河南省三門峽市的國家級貧困縣縣的教育扶貧實踐中盧氏縣有各級各類學校 334 所, 其中 199 個教學點在大山深處。 2016 年 8 月, 500 位三門峽各區縣的一線教師被拉進微信群中;在市教育局回應下, 教師們第一次接觸到“互+計畫”。

經過“互+計畫”與當地教育局、教師的一個月的討論和實踐, 盧氏縣教師在即時互動教育平臺 CCtalk 上展開網路教研。

“使用簡單, 一根網線, 一個攝像頭, 一個筆記型電腦, 就打通了整個世界。 不僅可以收看直播、開啟重播, 進行工作、學習;還可以通過它自己直播, 傳播自己的經驗和與他人通過網路討論交流。 ”馬耳岩小學校長付娜眼裡, 互聯網教育用便捷的手法, 給孩子帶來了更開闊的眼界。 。 僅一個月, 美麗鄉村網路公益課程在盧氏縣多個學校同時開播, 山村學校從此具備了曾經最匱乏的美術、手工、音樂甚至是財商等素質課程。 如今, 課程資源合作方包括夏加兒等諸多國內頂尖的教育機構或企業。 在教博會上與上海教育報刊總社文化中心簽約後, “互+計畫”教師課程資源將獲得再次擴充。 滬江計畫年內培養三千加的網課支教教師。

這一切, 都源於當初教育公益的初心。 “用互聯網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用, 改變傳統教與學的方式”, 滬江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伏彩瑞 2015 年啟動“互+計畫”的願景已經在中國鄉村學校的版圖上描繪出一幅蔚蔚可觀的畫面。

“互+計畫為偏遠山區教育的起步贏得‘加速度’, ”伏彩瑞評價“互+計畫”價值時說, “既為山區孩子打開了學習知識獲取教育資源的大門, 也為世界各地胸懷天下、孜孜不倦的偉大教師們開啟了一扇窗。 ”

滬江發佈“互+2.0 計畫”助力教育扶貧攻堅戰 :將線上名師傳送到大山最先出現在動點科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