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微信朋友圈裡"有滋有味" 為啥"拉黑"了父母?

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 越來越多的父母“侵入”了年輕人的領地, 讓很多年輕人左右為難的是, 在社交網路上, 父母除了線民的身份, 還扮演著家長的角色。

於是, 有人設置分組,讓父母對那些“不該看的”,設置成不讓看;或者乾脆心一橫, 直接留下一條橫線遮罩。

朋友圈裡“拉黑”父母

上周, 劉女士在微信朋友圈中遮罩了父母。 4月16日, 她對記者說, 自從父親加入自己朋友圈後, 開始“極度關注”她的一舉一動。 “有時心情不好, 發點小情緒, 卻被他當了真, 不斷詢問, 讓我哭笑不得。 ”劉女士說。

劉女士的父親剛剛學會玩微信,

覺得微信很神奇, 無論隔得多遠, 都能視頻, 一有空兒, 他就會掏出手機玩, 每天還不定時給家人發送心靈雞湯、養生保健等文章, 還時不時地要和劉女士視頻。 劉女士工作很忙, 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父親聊天, 只得把父親“拉黑”了。

無獨有偶, 家住讓區奔騰社區的張先生, 最近也將自己的父母“拉黑”了。

“××又送流量啦, 還不來搶?”“保持這30個好習慣, 讓你活到100歲。 ”“吃這25種食物, 保證疾病遠離你。 ”這些內容對有些父母來說, 永遠是“新鮮”的, 但對於張先生來說, “這些都是垃圾資訊, 很多都是多年以前的新聞了, 其中有些資訊、連結, 一看就知道是詐騙資訊, 和父母說, 他們也不信, 對這些資訊, 真的很煩, 只能眼不見為淨。 ”

視關心為“甜蜜負擔”

“自從爸媽加入後,

我的朋友圈更新越來越順應爸媽的‘口味’, 我儼然成為‘五好’青年, 說點真話都不行, 只好把他們遮罩了。 ”在東北石油大學讀大三的小劉說。

“遇到我給自己加油鼓勁的, 他們就忙不迭地點贊, 並留言說‘兒子加油’等鼓勵性詞語;遇到我情緒不好, 他們就耐心地在下面說教, 甚至打電話來開解。 ”

小劉坦言, 其實朋友圈裡發的只是自己的一些小情緒, 並不會影響日常生活學習, 但對父母解釋多次也沒用, 一舉一動依舊成為父母“盯防”重點。 時間一長, 這些透過朋友圈湧來的關心, 成為一種“甜蜜的負擔”。

80後朵朵做得更徹底。 自從父母將朋友圈當成瞭解她的“視窗”, 並將這裡當生活外的另一個說教平臺後, 她基本上告別了朋友圈,

不轉也不發, 只是默默地看別人更新。

少數人可看子女朋友圈

隨著不少父母開啟“智慧手機”之旅, 關注子女的朋友圈也漸成潮流。

你的微信朋友圈是否對父母開放?你是否願意父母從朋友圈關注你的一舉一動?

近日, 針對這些問題, 記者在街頭隨機採訪了60位市民。

受訪的40名子女中, 10人的父母不玩微信, 但10人均表示, 如果父母玩微信, 他們願將父母加為好友, 並對父母開放朋友圈;13人拒絕加父母為好友, 14人將父母加為好友, 但在朋友圈將父母拉黑;3人將父母加為好友, 並對父母開放朋友圈。

受訪的20位父母中, 除3位退休者不玩微信外, 其餘17人都玩微信, 均願意加子女為好友。 其中12人和子女加為微信好友, 但有11人, 看不到子女在朋友圈的分享。

理解對方改變溝通方式

父母被子女拉黑, 不少做父母的感到不適應, 有些父母甚至為此傷心落淚。

大多數父母感到困惑不解:他們只是想瞭解孩子的生活, 為啥孩子對此這麼反感?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孫聞說, 雖然並非所有的父母都被子女遮罩, 但這一現象, 也凸顯了微信時代的親子關係。

應該看到, 被子女遮罩的父母, 其教育方式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問題。

當孩子只是簡單地希望通過微信曬曬自己生活學習的點滴時, 因為對父母的不信任及缺乏共鳴, 往往會選擇不讓父母看到這些。

被遮罩的父母傷心之余, 更應該反思, 想想自己與子女溝通上是否一直存在信任危機?平時是否喜歡強加自己的意願、喜好給孩子?

孫聞建議, 為人父母, 要能夠理解子女所發的朋友圈, 一方面是有感所發, 另一方面其實也是孩子特有的一種釋放自我、釋放壓力的方式。

父母不要針對子女的一些臨時所感, 大肆批評指正, 要懂得從子女的角度考慮問題, 用更科學、更合理的方式與孩子溝通。

他同時建議, 子女也要理解、尊重父母, 日常可以通過電話、回家探望等方式, 和父母聊天, 消弭隔閡, 為和睦的親子關係做出自己的努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