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臺灣一周侃:一部“九陽真經”,一盤“珍瓏棋局”

各位好, 歡迎收聽全新一期的《臺灣一周侃》, 我是小小。

連月來, “管中閔能不能上任台大校長”成了熱議話題, 一路看下來, 挺管、卡管人士各顯神通,

劇情發展跌宕起伏, 儼然可以拍成一部狗血八點檔連續劇。 最近, 台當局教育主管部門負責人潘文忠因“卡管案”請辭, 管中閔跟賴清德互引“九陽真經”比武過招, 只是賴清德技不如人, 弄巧成拙反讓蔡當局遭批“又狠又惡”。 同樣給蔡當局招黑的還有“掌門人”蔡英文。 雖然蔡英文矢口否認說過“特朗普是臺灣的棋子”, 但關於“棋手”與“棋子”的話題最近還是在兩岸輿論場上持續發酵。 與其在這沉溺於玩“文字遊戲”, 蔡當局不如好好想想臺灣的前途命運究竟在於何處。

賴清德引“九陽真經”回應管中閔 蔡當局反遭批“又狠又惡”

由於台大校長當選人管中閔遲未上任, 台當局教育主管部門最近的日子可不好過, 更引發各界質疑民進黨當局干預校園自主。

迫於壓力, 台當局教育主管部門負責人潘文忠為此請辭獲准。 本著雖然人離場了, 但戲得做足的精神, 潘文忠發出請辭聲明, 坦承因為管中閔案受影響而請辭, 並說, 希望一切“政治操作”就此為止, 言談仍辯解台教育主管部門沒有錯。

潘文忠這麼有演員的進取精神, 我等吃瓜群眾當然得捧場。 對於潘的“落跑”, 網友紛紛留言稱, “卡管仍未成功, 同志仍須努力”“別走啊, 黑鍋還要找人背呢!”“應該是潘找不到辦法繼續卡管, 想趕快落跑”“不想背黑鍋, 趕緊跳船的概念啊…”“哇…卡管戲碼…少一味, 這…這…怎麼辦啊!”

看著潘文忠的退場大戲, 管中閔在臉書上引用“九陽真經”隱晦的表達自己的態度, “他強由他強,

清風拂山岡。 他橫任他橫, 明月照大江”。 言外之意:相信正義!同樣願意給自己加戲的還有台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賴清德, 他看了管中閔的“內心獨白”, 也引用“九陽真經”中的後兩句來“回敬”, “他自狠來他自惡, 我自一口真氣足”, 並表示, 這才是武功中的“最高境界”。 殊不知此番過招, 賴清德竟被稱作是自作聰明, 弄巧成拙。

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唐德明指出, 明眼人都知道, 管爺的意思表示非常明確, 他所做的就像一般文人引用詩句或典故時, 常常把真正想表達的意思隱而不提, 避免話講太白惹人尷尬。 因此, 只要讀過金庸小說的人都清楚, 管中閔真正想表達的就是“他自狠來他自惡, 我自一口真氣足。 ”

唐德明表示, 明擺著管爺是想替蔡當局留一點顏面,

沒想到賴清德自以為聰明, 竟然把形容蔡當局的下一句經文公開, 讓民眾都知道蔡當局“又狠又惡”, 令人啼笑皆非, 彷佛就怕別人不知道民進黨在政治上的狠惡, 以及對台大校長之位的“很餓”。

對此, 島內網友也表示, “民進黨就是輸不起, 倒要看看他們還能秀下限到什麼程度!”“沒有真氣護體的平民百姓, 還是閃遠一點好, 免得被賴清德的‘九陽神功’波及, 弄得方圓十裡, 民不聊生!”

臺灣《中央網路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 潘文忠請辭, 賴清德認為自己“任他狠來任他惡, 我自一口真氣足” 。 賴清德的一口真氣足, 說明他是要“拔管”拔到底了, 潘文忠不行, 那就換另一個來。 否則, 管中閔一旦就任, 那不只是賴清德一口真氣泄,

而是民進黨全泄了。 潘文忠請辭獲准, 但“拔管”案還未結束, 只是開啟了一個新篇章而已。

蔡英文說要臺灣當“棋手”?避免淪為“棋子”才是真

近日, 有關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說“特朗普是我們的棋子”的話題, 格外火熱。 這源于蔡英文9日接受島內電視政論節目專訪時的外傳的內容, 後經媒體查證, 蔡英文當天並未親口說出“特朗普是我們的棋子”, 但她曾強調:“不要小瞧臺灣, 我們也是棋手”。 此時節目主持人說, “特朗普也是我們的棋子”, 蔡英文接話說“我就順勢操作嘛”。 儘管並未親口講出, 還是被外界解讀, 幾乎等同是對“特朗普是棋子”的默認。

雖然蔡英文矢口否認說過“特朗普是臺灣的棋子”, 但關於“棋手”與“棋子”的話題還是在兩岸輿論場上持續發酵。 臺灣《中時電子報》16日發表評論指出,即使蔡英文洋洋得意於“臺灣也是棋手”,也只不過證明她和綠營的思維仍在過時且危險的地緣政治棋局中轉圈。臺灣的前途命運並不取決於在中美博弈中爭當所謂“棋手”,而在於體認“兩岸一家親”,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

的確,很多人至今仍習慣於將複雜敏感的地緣政治博弈形容為“棋局”或者“牌局”,所以才會有“棋手說”或“棋子說”,以及形形色色的外部勢力打所謂“臺灣牌”。這一邏輯不僅盛行於媒體和學界,連蔡英文這樣的主政者也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評論指出,對臺灣而言,“棋局思維”不僅是落後的,而且是危險的。按照蔡英文的邏輯,臺灣固然有一定的實力,偶爾或許也能當上所謂“棋手”,但實力差距與相互依賴的不對稱是明擺著的。更多時候臺灣只能看美國華盛頓的臉色行事,對美國的予取予求難以招架,對白宮的反復無常更是提心吊膽。往事不必再提,就看年初以來特朗普簽署所謂的“臺灣旅行法”,蔡當局和綠營歡呼雀躍,但也知道自己只是“棋子”,能不能真的實現高層互訪完全由美方說了算。特朗普的國家安全顧問波頓據說將赴台出席AIT臺北辦事處新大樓落成儀式,表面上看蔡當局可以下一盤“聯美制中”的棋,其實內心十分焦慮,既盼著歷史性訪台,又擔心大陸強烈反制。“棋手”當得這麼左支右絀,連旁觀者都能覺得心累。

那麼,什麼才是臺灣正確的選擇?大陸其實早就給出了答案。評論強調,大陸多次指出,“兩岸同胞是一家人,有著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連結、共同的願景”、“大陸和臺灣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臺灣的前途系於國家統一,臺灣同胞的福祉離不開中華民族的強盛”。中共十九大報告更是承諾,願意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到底是自我膨脹做“棋手”,繼續和美國勾心鬥角又狼狽為奸,還是選擇跟大陸做“家人”,進而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就看蔡英文的“順勢操作”了。

時至今日,想當“棋手”的蔡英文還沒有想明白,“棄子方能成活”,破解這盤“珍瓏棋局”的關鍵就在於棄“獨”,在於回到堅持“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道路上來。

國台辦4月11日舉行例行新聞發佈會,有記者提問:針對中美貿易戰,蔡英文說“不要小看兩千三百萬人,臺灣也是棋手,會順勢操作”,請問發言人怎麼評價?

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表示:我沒有看到詳細的報導。從經濟層面講,兩岸的經濟合作是密不可分的,臺灣某些人妄想利用中美貿易摩擦來幹一些不太光明磊落的事情,我想只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同時我們也要再次告知臺灣當局,還是要回到堅持“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軌道上來,這樣才能避免淪為“棋子”的地位,也不需要去膨脹地講什麼“也是棋手”,我們一起為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和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來作出應有的努力。

以上就是本期《臺灣一周侃》的全部內容,感謝收聽,再見!(本音訊及文章系中國臺灣網網友小小投稿,不代表本網觀點)

臺灣《中時電子報》16日發表評論指出,即使蔡英文洋洋得意於“臺灣也是棋手”,也只不過證明她和綠營的思維仍在過時且危險的地緣政治棋局中轉圈。臺灣的前途命運並不取決於在中美博弈中爭當所謂“棋手”,而在於體認“兩岸一家親”,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

的確,很多人至今仍習慣於將複雜敏感的地緣政治博弈形容為“棋局”或者“牌局”,所以才會有“棋手說”或“棋子說”,以及形形色色的外部勢力打所謂“臺灣牌”。這一邏輯不僅盛行於媒體和學界,連蔡英文這樣的主政者也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評論指出,對臺灣而言,“棋局思維”不僅是落後的,而且是危險的。按照蔡英文的邏輯,臺灣固然有一定的實力,偶爾或許也能當上所謂“棋手”,但實力差距與相互依賴的不對稱是明擺著的。更多時候臺灣只能看美國華盛頓的臉色行事,對美國的予取予求難以招架,對白宮的反復無常更是提心吊膽。往事不必再提,就看年初以來特朗普簽署所謂的“臺灣旅行法”,蔡當局和綠營歡呼雀躍,但也知道自己只是“棋子”,能不能真的實現高層互訪完全由美方說了算。特朗普的國家安全顧問波頓據說將赴台出席AIT臺北辦事處新大樓落成儀式,表面上看蔡當局可以下一盤“聯美制中”的棋,其實內心十分焦慮,既盼著歷史性訪台,又擔心大陸強烈反制。“棋手”當得這麼左支右絀,連旁觀者都能覺得心累。

那麼,什麼才是臺灣正確的選擇?大陸其實早就給出了答案。評論強調,大陸多次指出,“兩岸同胞是一家人,有著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連結、共同的願景”、“大陸和臺灣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臺灣的前途系於國家統一,臺灣同胞的福祉離不開中華民族的強盛”。中共十九大報告更是承諾,願意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到底是自我膨脹做“棋手”,繼續和美國勾心鬥角又狼狽為奸,還是選擇跟大陸做“家人”,進而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就看蔡英文的“順勢操作”了。

時至今日,想當“棋手”的蔡英文還沒有想明白,“棄子方能成活”,破解這盤“珍瓏棋局”的關鍵就在於棄“獨”,在於回到堅持“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道路上來。

國台辦4月11日舉行例行新聞發佈會,有記者提問:針對中美貿易戰,蔡英文說“不要小看兩千三百萬人,臺灣也是棋手,會順勢操作”,請問發言人怎麼評價?

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表示:我沒有看到詳細的報導。從經濟層面講,兩岸的經濟合作是密不可分的,臺灣某些人妄想利用中美貿易摩擦來幹一些不太光明磊落的事情,我想只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同時我們也要再次告知臺灣當局,還是要回到堅持“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軌道上來,這樣才能避免淪為“棋子”的地位,也不需要去膨脹地講什麼“也是棋手”,我們一起為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和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來作出應有的努力。

以上就是本期《臺灣一周侃》的全部內容,感謝收聽,再見!(本音訊及文章系中國臺灣網網友小小投稿,不代表本網觀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