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治好你的資訊焦慮症?4個分類3種策略1條原則

在這個時代, 最困擾我們的問題, 不是資訊匱乏, 而是資訊超載。 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這些資訊, 發揮它們的價值呢?

在這個時代,

最困擾我們的問題, 不是資訊匱乏, 而是資訊超載。

想一想你每天的生活:

打開任何APP、網站, 總會有鋪天蓋地的「猜你喜歡」「智能推薦」「大家也在看」;

刷一下朋友圈, 常常就停不下手, 直到最後一條才甘休;

更不用說主動搜索資訊時, 一個個連結點進去, 轉眼間打開幾十個標籤, 看了半天才驚覺時間流逝……

一切互聯網產品都在做一件事:用大量的碎片資訊, 不斷地「沖刷」你的神經, 讓你不斷產生新鮮感和愉悅感。

它們想盡辦法把你留住, 目的就是為了你的時間和注意力。

那麼, 如何避免陷入這些資訊黑洞之中呢?

很多人問我:你一直強調碎片化學習的危害, 是不是意味著, 我們要避開所有碎片化資訊, 完全靠讀書來學習?

當然不是。

這其實是一個廣泛的誤解:碎片化學習, 並不等於碎片化資訊。

後者是資訊的屬性, 前者是學習的態度。

簡單來說:前面提到的例子, 都屬於碎片化資訊, 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沒有價值 —— 比起讀書, 它們或許不夠深入, 但更加多元、即時和豐富。

在這個社會中, 資訊即競爭力。 對它們善加利用, 會帶來巨大的競爭優勢。

重點是什麼呢?是看你如何吸收和利用它們:是零碎、無序、不由自主地被吸引, 還是始終知道「我想要什麼」, 用一根主線, 將它們串聯起來, 納入自己的體系。

這才是最重要的。

那麼, 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這些資訊, 發揮它們的價值呢?

今天, 分享一個我自己管理資訊的方法 —— 「431法則」, 希望對你有用。

如前文所述, 我們每一天,

都處在大量資訊的包圍中。

光是「接觸」這些資訊, 都可能令你應接不暇, 更別說吸收、儲存、應用了 —— 你甚至也許連「我該專注什麼」都很難做到。

所以, 最關鍵的, 就是對資訊進行分類, 再依據不同分類, 進行針對性的管理。

我會依照兩個維度, 興趣和系統性, 把資訊分成 4 類:

1)噪音

不感興趣又零碎的資訊, 我稱為「噪音」。

這類資訊價值最小, 但占比卻最大。 日常生活中, 超過70%的資訊, 幾乎都屬於「噪音」。

對於這些資訊, 我的處理方式是什麼呢?

不看。

我基本不看新聞, 也不關注任何熱點。 原因很簡單:真正重要的資訊, 我早晚也會知道, 不急在一時。 有這些時間, 用來關注我更感興趣的內容, 豈不是更有意義?

我們的注意力和認知資源是極其有限的, 如果都被這些「噪音」所佔據, 哪還有多餘的空間留給真正重要的思考?

很多人經常會覺得累、感到資訊超載, 其實, 最大的原因, 就在於無法捨棄這些「噪音」, 大腦被它們填滿, 乃至於無法處理其他資訊, 思考其他事情。

所以, 資訊管理的第一步, 就是學會「捨棄」,

篩出這些噪音, 避免它們干擾你的大腦。

在這個過程中, 你可能會面對兩個敵人, 一個叫「以後用得著」, 另一個叫「大家都在談」。

其實, 想一想就明白, 你囤積起來的資訊, 日後真正派上用場的, 有多少?這些跟你生活毫無關聯, 又不成體系的零碎資訊, 過了一段時間, 你能再找到它們都已經不容易, 更何況用起來。

有多少東西就在「可能會有用」「以後用得到」的自我安慰中, 被塵封起來, 悄然消耗著你的掌控力和生活空間?

後者也是一樣的。

依賴「談資」企圖融入圈子, 跟上某種「潮流」, 其實是一個偽需求。 你能否真正為一個圈子接受, 在於你能夠為他們提供什麼價值, 而不在於日常聊天和交際之中。

踏踏實實把事情做好, 讓別人得以依賴你, 比「有話可說」重要得多。

2)資料

我在日常的閱讀和學習過程中,會有許多副產品。

什麼副產品呢?對我來說,主要是這三類:

案例:某某名人的故事,某某公司的案例,某某心理學實驗……諸如此類。不在我的關注範圍內,但非常系統詳實,很難得。

經驗:一些「How to」類的內容,比如旅行攻略,操作指南,工具應用……短時間內用不著,但確實有用的東西。

文檔:別人整理出來、關於某個知識領域的文檔。最典型的就是行業和調研報告。興趣不大,但如果自己去整理,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

這些資訊的共同點是:短時間內對我沒什麼用,但它們本身經過整理,非常系統詳實。如果當作噪音,一起篩掉的話,未免有點可惜。

像這一類低興趣、高系統性的資訊,我稱之為「資料」。

如何處理「資料」呢?我的做法是:不保存資料本身 —— 因為這樣成本太高,而是用「關鍵字 + 鉤子」的形式,將它們儲存起來。

關鍵字描述了「資料」的內容、價值和可能的用處,鉤子則告訴了我:當我需要的時候,能夠去哪裡找到它們。

如果是在網上看到的資料,我會在筆記裡新開一頁,簡單寫下幾個關鍵字,再留下連結,簡單寫上操作指引。

在書裡看到的內容,就新開一頁筆記,寫上哪本書、多少頁。後面用到時在電子書裡查找即可。

如果是實體內容,比如紙質書、雜誌,就拍照,丟到電腦裡,用資料夾或Onenote儲存起來,記下詳細連結。

這樣,當需要的時候,在筆記工具裡搜索關鍵字,就能看到對這些資料的描述。下一步,再按圖索驥,一步步去找到它們即可。

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不斷「往上溯源」,找到資料的原始出處,不斷拓展自己的資訊庫。

比如,在書裡看到一個案例,我不會單單把它記下來,而是會去看它的參考文獻(如果有的話),去尋找:作者是從哪裡得到這個案例的?是來自自己的一手走訪,還是從別處得到再加工?

同樣,在網上看到一個報告、圖表,我不會單單把它記下來,而是去找它的出處(通常會有標注),或者用搜圖的方法,找到這份圖表的原始出處,自己試一遍整個流程。

這樣一來,就可以把單純的「記錄資料」,變成「拓展管道」,不斷提高自己搜集和獲取資訊的能力。

3)想法

這是重頭戲,也是除了「噪音」之外,每天接觸最多的資訊。

那些我感興趣、同時又不成體系的零碎資訊,我把它們稱為「想法」。

為什麼叫「想法」而非「資料」「資訊」呢?很簡單:任何一條資料,只要是我感興趣的,我一定不會停留在「記錄」,而是會讓思維參與進來。

最終它所呈現出來的,很多時候都不是它原本的樣貌,而是經過思維交互、擴充、改寫之後的樣子。

舉個例子:

當我讀到某個感興趣的資料時,我不會停留在「記住」,而是會問自己:

這個資料意味著什麼?

為了得到結果,我還需要什麼資料?

我可以從哪裡獲得這些資料?

簡而言之,我所記錄下來的,不是這個資料本身,而是我的思考過程,以及從資料中解讀出來的可能性。

同樣,如果你翻閱我的讀書筆記,會發現:這些筆記基本跟書裡的內容沒有關係,絕大多數都是我的思考和發揮。

比如,前幾天,讀某位設計師的訪談,讀到一個觀點,我覺得很有意思 —— 這時,我就會去思考:

它跟哪些知識點能聯繫起來?

我可以如何在生活中應用它?

我可以把它用到什麼文章裡?

記在我的筆記裡的,是後者,而非這個觀點本身。

簡而言之,最重要的是,不斷把自己的視角拔高,從更高的層次去審視資訊:它的來龍去脈是什麼?它意味著什麼?它能推出什麼?它能起到什麼作用?等等。

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它們真正的價值。

4)方法

最後是第四部分:感興趣,又系統的資訊,我將其稱為「方法」。

這類資訊,基本有兩種。

第一種,是可以直接操作、踐行的方法,比如某個軟體的應用,某個思維模型和框架,某個有效的技巧,等等。

這類資訊,能碰見的機會不多。一旦發現,我會安排時間應用起來,再觀察整個過程,記下疑問和可以優化的地方,不斷回饋和反覆運算。

反復多次重複,直到能熟練應用,就能將這個「方法」內化,變成自己的技能。

第二種,是從「想法」昇華,轉變成項目和任務。這也是一種「方法」。

這一種,需要跟「資料」聯合,用主題將它們統攝起來。

舉個例子:在網上看到泰國的一個景點,特別感興趣,我就會把它記下來,然後看看自己的排程,考慮:是否在今年安排一次旅遊?

這時,它是一個「想法」。

如果決定出行,我就會在筆記軟體裡,搜索「泰國」「旅行」等關鍵字,找到之前積攢下來的大量「資料」 —— 包括別人的遊記、攻略,參觀路線,推薦的酒店和餐館,以及出行時要注意的各種 Tips、帶上飛機的物品……諸如此類。

接下來,再新開一頁筆記,把這些資料整理好,梳理出整個行程安排:帶什麼,去哪裡,如何準備,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細節,等等。

這時,它就從「想法」,上升、轉變成了「方法」。

那麼,當我準備出行時,只要打開筆記工具,聚焦到這一頁,就能掌控整個行程的所有注意事項,避免任何遺漏和疏忽。

不僅如此,這份筆記,還能成為我的經驗,分享給朋友,成為他規劃旅行的「資料」。同樣,我自己下次旅行時,也能通過檢視、回顧這份筆記,優化整個旅行安排。

當然,未必一定是「旅行」這麼大的主題,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事項,其實都可以轉化成「方法」,對它們進行落實和踐行。

比如:

從一個資料出發,去推論和思考行業趨勢;

從一個觀點出發,去寫出一篇文章,論證某個論點;

從一個技巧出發,去引申、補充成一個方法論,優化自己的工作流程;

從一個模型出發,在生活中創造各種問題、機會,將這個模型落地實踐,再找到問題點、疑難點,去請教別人、搜尋資料,完善對這個模型的掌握;

……

這些,都可以是一種「方法」。

它是「資料」和「想法」最終的歸宿,也是將筆記和知識真正用起來的途徑。

前面講的,是對日常資訊的 4 種分類。

那麼,分完類之後,有哪些方法,可以説明我們處理資訊呢?

在管理資訊時,又有哪些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呢?

我將它們總結為下面 3 種。

1)聯想

你會發現,無論是針對「想法」的發散思維、擴充和完善,以及針對「方法」的主題整理,最核心的就是一點:聯想。

也就是,將單條資訊,跟其他相關資訊掛鉤。

很多時候,單條資訊本身看不出任何東西,但當大量的相關資訊聚集起來,就會構建出新的資訊 —— 趨勢,結論,創意,等等。

這其實就是系統論中的「湧現」:大量局部組合起來,可以湧現出整體。整體大於各個局部之和。

這種不斷將散落的點,聯結起來,構建成網路,不斷賦予它們整體性的過程,其實就是自己的知識體系,不斷實現突破和躍遷的過程。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認知升級」。

那麼,如何更好地進行聯想呢?

第一種方法,是自上而下,思考:我手頭上有什麼,還需要什麼東西?

這就需要積累大量的思維模型和思維框架,時時刻刻把手上的資料和想法,放到框架中去審視,進而去思考:我還需要什麼資訊?如何才能獲取這些資訊?不斷地去補完這個框架。

第二種方法,就是自下而上。通過關鍵字和標籤的形式,為每一條資料、想法做好儲備,待到機會合適的時候,將它們串聯起來,同主題進行統攝,構築成「方法」。

關鍵字前面已經講過。什麼是標籤?標籤可以理解為「更大的關鍵字」,通常是一個項目 —— 比如智識訓練營、深度成長營,等等。我會把所有跟它們相關的資訊,都打上對應的標籤,再定期進行整理、思考、分析,將這些零碎的資訊整合起來,思考如何應用到專案中。

簡而言之:關鍵字是多元的,不確定的,細分的;標籤是確定的,專案的,高層次的。

通過「聯想」,不斷地讓資訊流動起來,這才能發揮資訊的價值。

2)假設

可能有朋友會問:很多時候,手上的資訊未必完整,也未必能從中看出什麼,應該怎麼辦?

這時,就需要進行「假設」。

假設是研究型學習最好的方法,也是將「描述」和「意義」連接起來的本質。你不知道這些資訊有什麼意義、意味著什麼,怎麼辦?不妨試試大膽作出假設,再圍繞假設去搜索資訊,來檢驗你的假設。

為什麼很多人讀了大量的書,但仍然提不出自己的看法?很多時候,就是因為他們只是在被動「輸入」,沒有真正把輸入轉變成為輸出,把學到的東西跟實際聯繫起來。

這中間的橋樑,其實就是「假設」。

舉個例子:很多書都會告訴你「原理」「規律」「效應」,那麼,當你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某種現象,能否大膽作出假設:這種現象跟某種原理有關?再圍繞這個假設,進一步搜集資料,進行調研,來檢驗它的正確性。

如果經過檢驗,這個假設站得住腳,那麼,你所學到的知識,就真正派上了用場,而不是囤積起來的無用資訊。

當然,我們不是專業的研究人員,沒法獲得精確、充足的一手資料,很多時候,只能依靠各種事實以及解讀,來推理、論證出我們的「假設」,它們更多是對二三四手資訊的綜合分析,而非新知識的創造。

但即使如此,也比單方向的輸入,要好得多。

3)搜索

最後一種方法,就是化被動為主動,去搜索我們需要的資訊。

無論是將「聯想」上的拼圖補完,還是進一步核對總和確認「假設」,搜索,都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能力。

關於搜索,大家基本都理解,不多說了。分享幾個注意點吧:

(1)多關鍵字,交叉搜索。

用單一的關鍵字往往很難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這時,不妨多試試一些關鍵字,間接描述要搜索的物件,從一些周邊的線索入手,去逼近搜索結果。

(2)專業平臺

「搜索」並不意味著只能用搜尋引擎,更多的時候,利用專業平臺,能更有效地抵達目標。比如 Google 學術、報告庫、線上圖書館、各類行業資料庫……諸如此類。

平時多積累一些資訊庫,用的時候會更高效。

(3)英語

還是那句話,中文資訊網路上,存在巨大的「結構洞」。很多東西用英文搜索,能得到更權威、更有效的結果。

最後,就是資訊管理的基本原則。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那句話: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只有自己感興趣的、關注的、需要的,才是真正有價值的。

同樣,只有能夠被自己用起來,在應用中重新審視、優化、完善,才算是完成了資訊的使命。

做不到這兩點的話,資訊對於你而言,只是無意義的囤積而已。

再次複習一下「431法則」:

4 個分類:噪音,資料,想法,方法。

3 種策略:聯想,假設,搜索。

1 條原則: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希望這套方法,能夠幫助你,在紛繁複雜的資訊爆炸時代,讓頭腦更清醒,把資訊真正用起來。

在不可控的時代裡,讓一切更可控。

比「有話可說」重要得多。

2)資料

我在日常的閱讀和學習過程中,會有許多副產品。

什麼副產品呢?對我來說,主要是這三類:

案例:某某名人的故事,某某公司的案例,某某心理學實驗……諸如此類。不在我的關注範圍內,但非常系統詳實,很難得。

經驗:一些「How to」類的內容,比如旅行攻略,操作指南,工具應用……短時間內用不著,但確實有用的東西。

文檔:別人整理出來、關於某個知識領域的文檔。最典型的就是行業和調研報告。興趣不大,但如果自己去整理,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

這些資訊的共同點是:短時間內對我沒什麼用,但它們本身經過整理,非常系統詳實。如果當作噪音,一起篩掉的話,未免有點可惜。

像這一類低興趣、高系統性的資訊,我稱之為「資料」。

如何處理「資料」呢?我的做法是:不保存資料本身 —— 因為這樣成本太高,而是用「關鍵字 + 鉤子」的形式,將它們儲存起來。

關鍵字描述了「資料」的內容、價值和可能的用處,鉤子則告訴了我:當我需要的時候,能夠去哪裡找到它們。

如果是在網上看到的資料,我會在筆記裡新開一頁,簡單寫下幾個關鍵字,再留下連結,簡單寫上操作指引。

在書裡看到的內容,就新開一頁筆記,寫上哪本書、多少頁。後面用到時在電子書裡查找即可。

如果是實體內容,比如紙質書、雜誌,就拍照,丟到電腦裡,用資料夾或Onenote儲存起來,記下詳細連結。

這樣,當需要的時候,在筆記工具裡搜索關鍵字,就能看到對這些資料的描述。下一步,再按圖索驥,一步步去找到它們即可。

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不斷「往上溯源」,找到資料的原始出處,不斷拓展自己的資訊庫。

比如,在書裡看到一個案例,我不會單單把它記下來,而是會去看它的參考文獻(如果有的話),去尋找:作者是從哪裡得到這個案例的?是來自自己的一手走訪,還是從別處得到再加工?

同樣,在網上看到一個報告、圖表,我不會單單把它記下來,而是去找它的出處(通常會有標注),或者用搜圖的方法,找到這份圖表的原始出處,自己試一遍整個流程。

這樣一來,就可以把單純的「記錄資料」,變成「拓展管道」,不斷提高自己搜集和獲取資訊的能力。

3)想法

這是重頭戲,也是除了「噪音」之外,每天接觸最多的資訊。

那些我感興趣、同時又不成體系的零碎資訊,我把它們稱為「想法」。

為什麼叫「想法」而非「資料」「資訊」呢?很簡單:任何一條資料,只要是我感興趣的,我一定不會停留在「記錄」,而是會讓思維參與進來。

最終它所呈現出來的,很多時候都不是它原本的樣貌,而是經過思維交互、擴充、改寫之後的樣子。

舉個例子:

當我讀到某個感興趣的資料時,我不會停留在「記住」,而是會問自己:

這個資料意味著什麼?

為了得到結果,我還需要什麼資料?

我可以從哪裡獲得這些資料?

簡而言之,我所記錄下來的,不是這個資料本身,而是我的思考過程,以及從資料中解讀出來的可能性。

同樣,如果你翻閱我的讀書筆記,會發現:這些筆記基本跟書裡的內容沒有關係,絕大多數都是我的思考和發揮。

比如,前幾天,讀某位設計師的訪談,讀到一個觀點,我覺得很有意思 —— 這時,我就會去思考:

它跟哪些知識點能聯繫起來?

我可以如何在生活中應用它?

我可以把它用到什麼文章裡?

記在我的筆記裡的,是後者,而非這個觀點本身。

簡而言之,最重要的是,不斷把自己的視角拔高,從更高的層次去審視資訊:它的來龍去脈是什麼?它意味著什麼?它能推出什麼?它能起到什麼作用?等等。

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它們真正的價值。

4)方法

最後是第四部分:感興趣,又系統的資訊,我將其稱為「方法」。

這類資訊,基本有兩種。

第一種,是可以直接操作、踐行的方法,比如某個軟體的應用,某個思維模型和框架,某個有效的技巧,等等。

這類資訊,能碰見的機會不多。一旦發現,我會安排時間應用起來,再觀察整個過程,記下疑問和可以優化的地方,不斷回饋和反覆運算。

反復多次重複,直到能熟練應用,就能將這個「方法」內化,變成自己的技能。

第二種,是從「想法」昇華,轉變成項目和任務。這也是一種「方法」。

這一種,需要跟「資料」聯合,用主題將它們統攝起來。

舉個例子:在網上看到泰國的一個景點,特別感興趣,我就會把它記下來,然後看看自己的排程,考慮:是否在今年安排一次旅遊?

這時,它是一個「想法」。

如果決定出行,我就會在筆記軟體裡,搜索「泰國」「旅行」等關鍵字,找到之前積攢下來的大量「資料」 —— 包括別人的遊記、攻略,參觀路線,推薦的酒店和餐館,以及出行時要注意的各種 Tips、帶上飛機的物品……諸如此類。

接下來,再新開一頁筆記,把這些資料整理好,梳理出整個行程安排:帶什麼,去哪裡,如何準備,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細節,等等。

這時,它就從「想法」,上升、轉變成了「方法」。

那麼,當我準備出行時,只要打開筆記工具,聚焦到這一頁,就能掌控整個行程的所有注意事項,避免任何遺漏和疏忽。

不僅如此,這份筆記,還能成為我的經驗,分享給朋友,成為他規劃旅行的「資料」。同樣,我自己下次旅行時,也能通過檢視、回顧這份筆記,優化整個旅行安排。

當然,未必一定是「旅行」這麼大的主題,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事項,其實都可以轉化成「方法」,對它們進行落實和踐行。

比如:

從一個資料出發,去推論和思考行業趨勢;

從一個觀點出發,去寫出一篇文章,論證某個論點;

從一個技巧出發,去引申、補充成一個方法論,優化自己的工作流程;

從一個模型出發,在生活中創造各種問題、機會,將這個模型落地實踐,再找到問題點、疑難點,去請教別人、搜尋資料,完善對這個模型的掌握;

……

這些,都可以是一種「方法」。

它是「資料」和「想法」最終的歸宿,也是將筆記和知識真正用起來的途徑。

前面講的,是對日常資訊的 4 種分類。

那麼,分完類之後,有哪些方法,可以説明我們處理資訊呢?

在管理資訊時,又有哪些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呢?

我將它們總結為下面 3 種。

1)聯想

你會發現,無論是針對「想法」的發散思維、擴充和完善,以及針對「方法」的主題整理,最核心的就是一點:聯想。

也就是,將單條資訊,跟其他相關資訊掛鉤。

很多時候,單條資訊本身看不出任何東西,但當大量的相關資訊聚集起來,就會構建出新的資訊 —— 趨勢,結論,創意,等等。

這其實就是系統論中的「湧現」:大量局部組合起來,可以湧現出整體。整體大於各個局部之和。

這種不斷將散落的點,聯結起來,構建成網路,不斷賦予它們整體性的過程,其實就是自己的知識體系,不斷實現突破和躍遷的過程。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認知升級」。

那麼,如何更好地進行聯想呢?

第一種方法,是自上而下,思考:我手頭上有什麼,還需要什麼東西?

這就需要積累大量的思維模型和思維框架,時時刻刻把手上的資料和想法,放到框架中去審視,進而去思考:我還需要什麼資訊?如何才能獲取這些資訊?不斷地去補完這個框架。

第二種方法,就是自下而上。通過關鍵字和標籤的形式,為每一條資料、想法做好儲備,待到機會合適的時候,將它們串聯起來,同主題進行統攝,構築成「方法」。

關鍵字前面已經講過。什麼是標籤?標籤可以理解為「更大的關鍵字」,通常是一個項目 —— 比如智識訓練營、深度成長營,等等。我會把所有跟它們相關的資訊,都打上對應的標籤,再定期進行整理、思考、分析,將這些零碎的資訊整合起來,思考如何應用到專案中。

簡而言之:關鍵字是多元的,不確定的,細分的;標籤是確定的,專案的,高層次的。

通過「聯想」,不斷地讓資訊流動起來,這才能發揮資訊的價值。

2)假設

可能有朋友會問:很多時候,手上的資訊未必完整,也未必能從中看出什麼,應該怎麼辦?

這時,就需要進行「假設」。

假設是研究型學習最好的方法,也是將「描述」和「意義」連接起來的本質。你不知道這些資訊有什麼意義、意味著什麼,怎麼辦?不妨試試大膽作出假設,再圍繞假設去搜索資訊,來檢驗你的假設。

為什麼很多人讀了大量的書,但仍然提不出自己的看法?很多時候,就是因為他們只是在被動「輸入」,沒有真正把輸入轉變成為輸出,把學到的東西跟實際聯繫起來。

這中間的橋樑,其實就是「假設」。

舉個例子:很多書都會告訴你「原理」「規律」「效應」,那麼,當你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某種現象,能否大膽作出假設:這種現象跟某種原理有關?再圍繞這個假設,進一步搜集資料,進行調研,來檢驗它的正確性。

如果經過檢驗,這個假設站得住腳,那麼,你所學到的知識,就真正派上了用場,而不是囤積起來的無用資訊。

當然,我們不是專業的研究人員,沒法獲得精確、充足的一手資料,很多時候,只能依靠各種事實以及解讀,來推理、論證出我們的「假設」,它們更多是對二三四手資訊的綜合分析,而非新知識的創造。

但即使如此,也比單方向的輸入,要好得多。

3)搜索

最後一種方法,就是化被動為主動,去搜索我們需要的資訊。

無論是將「聯想」上的拼圖補完,還是進一步核對總和確認「假設」,搜索,都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能力。

關於搜索,大家基本都理解,不多說了。分享幾個注意點吧:

(1)多關鍵字,交叉搜索。

用單一的關鍵字往往很難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這時,不妨多試試一些關鍵字,間接描述要搜索的物件,從一些周邊的線索入手,去逼近搜索結果。

(2)專業平臺

「搜索」並不意味著只能用搜尋引擎,更多的時候,利用專業平臺,能更有效地抵達目標。比如 Google 學術、報告庫、線上圖書館、各類行業資料庫……諸如此類。

平時多積累一些資訊庫,用的時候會更高效。

(3)英語

還是那句話,中文資訊網路上,存在巨大的「結構洞」。很多東西用英文搜索,能得到更權威、更有效的結果。

最後,就是資訊管理的基本原則。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那句話: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只有自己感興趣的、關注的、需要的,才是真正有價值的。

同樣,只有能夠被自己用起來,在應用中重新審視、優化、完善,才算是完成了資訊的使命。

做不到這兩點的話,資訊對於你而言,只是無意義的囤積而已。

再次複習一下「431法則」:

4 個分類:噪音,資料,想法,方法。

3 種策略:聯想,假設,搜索。

1 條原則: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希望這套方法,能夠幫助你,在紛繁複雜的資訊爆炸時代,讓頭腦更清醒,把資訊真正用起來。

在不可控的時代裡,讓一切更可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