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鄉村振興咋幹?農業農村部120萬字的調研報告點贊這些地方的做法

農業農村部為期一個月的2018年“百鄉萬戶調查活動”結束。 30個調研組圍繞鄉村振興這一主題, 通過走訪133個鄉鎮、2916個農戶, 召開436次座談會, 訪談7800多人次, 最終形成了60個調研報告, 120萬字的調研成果鮮活具體接地氣, 分析深刻還精准。 調研中找到了不少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方法和解決所遇到問題的答案。

農業如何興旺

產業結構調優, 土地經營放活, 調研組在基層創造中找答案

黑龍江調研組

調研發現, 東三省的水稻種植大戶正面臨著農田機井水位下降、黑土層厚度減少、東北粳稻庫存壓力增大等挑戰, 適當調減水稻面積, 有助於淘汰低效產能, 推動產業升級。

建議:水稻調減後, 短期內農場收入難免減少, 建議可以針對種植大戶進行適當補助;針對“稻強米弱”的現狀, 建議發展大米加工業, 有序推進水稻面積調減。

四川調研組

如何提高土地經營效益, 助力農民增收?調研組在基層有了新發現。 2010年, 首個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四川省崇州市隆興鎮黎壩村成立, 目前全村已有87%的農戶入社。 2017年合作社實現經營利潤16.5萬元, 農民畝均分紅近650元。

建議:調研組總結了股份合作社的實踐經驗, 認為產權明晰是基礎,

農民主體是關鍵, 專業運營是保障, 多方共贏是動力, 由此實現農民穩定增收、職業經理人創業增收, 形成了發展合力。

湖北調研組

調研發現, 受益於全省“四化同步”試點, 湖北省潛江市趙腦村通過實施土地整理、增加耕地和集體建設用地指標等探索,

全村2/3的農戶搬進了乾淨整潔的新社區。 這種方式解決了鄉村振興資金來源, 實現了村集體、農民、企業的利益平衡。

建議:仍需研究耕地占補平衡指標交易的具體政策, 對占補平衡的範圍、規模提出明確的指導意見, 為鄉村振興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撐。

江蘇調研組

江蘇省睢甯縣在金融支持新型經營主體上進行了創新。 調研發現, 縣農業公司整合農業專案, 依託擔保平臺, 為鎮農業公司提供融資支援;鎮農業公司自主經營, 為村集體股份合作社提供資金支援以及綜合服務設施、市場訂單、農資、農機和科技服務;村集體股份合作社通過經營集體農場, 配套提供農機、倉儲、烘乾、冷庫和土地流轉等服務;新型職業農民在鎮村帶動下經營適度規模的家庭農場, 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 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有效對接。

調研成果:“縣農業公司+鎮農業公司+村集體股份合作社+新型職業農民”, 新體系帶富了新農民, 睢甯縣農民的收入來源隨之實現了多樣化。

農村短板如何補齊

公共服務實現有效供給,“空心村”破解養老難題,調研組在群眾幸福感中找“金點子”

如何在鄉村振興中實現鄉風文明、治理有效,鄉村治理和公共服務等社會問題很關鍵。

調研發現,一些地方村莊數量多、規模小、佈局分散,農村公共服務難以有效供給。一些村莊農村黨員幹部老齡化嚴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薄弱環節難突破。污水和垃圾處理、供暖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成本高難以普及,民生短板亟待補齊。

調查從各地總結出不少好經驗:

山東調研組

山東諸城市將若干村莊規劃為一個農村社區,統一建設社區服務中心,配套設施齊全,村民辦事方便,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和速度提高,運行維護成本降低。從傳統村落治理到現代化社區治理,體系更科學,凝聚力更強。社區黨委下設若干黨支部,以自然村為單位選舉產生經濟聯合社,承擔原行政村集體資產的管理和運營。村民王松強說:“並村入社區後,大事都是社區‘兩委’一起協商,定下來的事沒偏向,老百姓更容易接受,幹部作風也改進了。”

安徽調研組

安徽調研組瞭解到,不少農村老人不願住養老院,“空心村”養老成為難題。江蘇常州城西村75歲的唐海銀大爺告訴調研組,雖然現在吃穿不愁,還和一班老人組織了“友樂團”,但因為子女都在城裡定居,當自己生活不能自理時,養老就會出現問題。

北京調研組

北京調研組走訪了北京市首家養老驛站。河防口村老人多為獨居,做飯、安全都成了大問題。經多方努力,村裡將老村委會辦公樓改造成養老驛站,內設食堂、棋牌室、圖書室和住房等,村集體出資與有資質的養老機構合作,為老人提供就餐等服務,現在每天來驛站的老人有90多人,養老問題得到解決,鄉村治理也找到了一個有力抓手。

農民如何安居

敢壯士斷腕,按規劃建管,調研組在鄉村找到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點

浙江調研組

浙江調研組在浙江湖州移沿山村與農戶共話生態經。村黨支部書記施阿三告訴調研組,在市、區支持下,村裡將符合標準的企業都遷進了區裡統一規劃的工業園區,不合標準的都不留,騰出來地方建設生態農莊,開發傳統古村落,村容大變樣,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36025元。

湖南調研組

湖南調研組在益陽市菱角岔村看到了一個生態宜居村莊的雛形。湖南省益陽市菱角岔村全面實施了房屋改造等工程,打造出“藍頂白牆”的新型湖鄉建築風格村落,形成了山水林田湖交相輝映的秀美景觀。為減少養殖業對環境的影響,村裡的養殖大戶主動轉型,拆掉了豬場牛圈,發展果蔬種植、休閒農業、觀光旅遊等現代農業。

河北調研組

河北調研組在平山縣李家莊村瞭解到,該村通過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改廁改水改電,美化村容村貌,引入知名企業經營並帶動農戶經營“農家樂”,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5250元提高到2017年的1.6萬元。

河南調研組

在河南省原陽縣太平鎮水牛趙村,調研組發現,曾經污染環境的廢棄稻草被加工為草繩、草棒或草柱,供企業作墊料。不僅具有環保效益,也為水牛趙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經測算,僅銷售稻草一項,2017年全村戶均可增收5000元以上。

如何做好鄉村振興大文章

興村關鍵在党,致富根本在人,調研組在鄉村變化中尋找發展新動能

頭雁振翅,群雁高飛。各組在調研中發現,鄉村振興根本在人。

寧夏調研組

在基層成長起來的致富帶頭人固原市姚磨村村黨支部書記姚選,他因地制宜帶動村民發展冷涼蔬菜產業,目前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5萬元,其中85%來自冷涼蔬菜產業。

安徽調研組

蕪湖縣種糧大戶戴二保組織村民成立了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生產的稻米被益海嘉裡評為“谷王”。他計畫繼續創新銷售模式,拿出170畝地搞稻蝦共作,專供會員使用;找機會並購一家米廠,繼續向產業鏈後端延伸,擴大自家品牌的銷售比例;還想發展農旅結合,打造一個集生產、觀光於一體的農業企業。

百鄉萬戶調查活動開展8年來,調研組成員和農民“手把手”“心連心”,察實情、出實招、求實效,將“三農”政策部署帶到基層落地生根,為鄉村振興戰略的謀劃實施打下了堅實基礎。鄉村振興征程方啟,發展建設重任在肩。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余欣榮指出,百鄉萬戶調查活動告一段落,但調查研究工作必將長抓不懈。農業農村部還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把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的好傳統保持下去,不斷加強組織、創新形式、豐富內容、改進作風,做到唯真求實搞調研,確保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開好局、起好步。

本文轉自: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

圖片來源於網路,與本文內容無關

轉載編輯:李沛 // 責編:李雨楠 // 監製:汪群均

版權聲明:本文已注明來源,版權屬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農村短板如何補齊

公共服務實現有效供給,“空心村”破解養老難題,調研組在群眾幸福感中找“金點子”

如何在鄉村振興中實現鄉風文明、治理有效,鄉村治理和公共服務等社會問題很關鍵。

調研發現,一些地方村莊數量多、規模小、佈局分散,農村公共服務難以有效供給。一些村莊農村黨員幹部老齡化嚴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薄弱環節難突破。污水和垃圾處理、供暖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成本高難以普及,民生短板亟待補齊。

調查從各地總結出不少好經驗:

山東調研組

山東諸城市將若干村莊規劃為一個農村社區,統一建設社區服務中心,配套設施齊全,村民辦事方便,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和速度提高,運行維護成本降低。從傳統村落治理到現代化社區治理,體系更科學,凝聚力更強。社區黨委下設若干黨支部,以自然村為單位選舉產生經濟聯合社,承擔原行政村集體資產的管理和運營。村民王松強說:“並村入社區後,大事都是社區‘兩委’一起協商,定下來的事沒偏向,老百姓更容易接受,幹部作風也改進了。”

安徽調研組

安徽調研組瞭解到,不少農村老人不願住養老院,“空心村”養老成為難題。江蘇常州城西村75歲的唐海銀大爺告訴調研組,雖然現在吃穿不愁,還和一班老人組織了“友樂團”,但因為子女都在城裡定居,當自己生活不能自理時,養老就會出現問題。

北京調研組

北京調研組走訪了北京市首家養老驛站。河防口村老人多為獨居,做飯、安全都成了大問題。經多方努力,村裡將老村委會辦公樓改造成養老驛站,內設食堂、棋牌室、圖書室和住房等,村集體出資與有資質的養老機構合作,為老人提供就餐等服務,現在每天來驛站的老人有90多人,養老問題得到解決,鄉村治理也找到了一個有力抓手。

農民如何安居

敢壯士斷腕,按規劃建管,調研組在鄉村找到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點

浙江調研組

浙江調研組在浙江湖州移沿山村與農戶共話生態經。村黨支部書記施阿三告訴調研組,在市、區支持下,村裡將符合標準的企業都遷進了區裡統一規劃的工業園區,不合標準的都不留,騰出來地方建設生態農莊,開發傳統古村落,村容大變樣,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36025元。

湖南調研組

湖南調研組在益陽市菱角岔村看到了一個生態宜居村莊的雛形。湖南省益陽市菱角岔村全面實施了房屋改造等工程,打造出“藍頂白牆”的新型湖鄉建築風格村落,形成了山水林田湖交相輝映的秀美景觀。為減少養殖業對環境的影響,村裡的養殖大戶主動轉型,拆掉了豬場牛圈,發展果蔬種植、休閒農業、觀光旅遊等現代農業。

河北調研組

河北調研組在平山縣李家莊村瞭解到,該村通過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改廁改水改電,美化村容村貌,引入知名企業經營並帶動農戶經營“農家樂”,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5250元提高到2017年的1.6萬元。

河南調研組

在河南省原陽縣太平鎮水牛趙村,調研組發現,曾經污染環境的廢棄稻草被加工為草繩、草棒或草柱,供企業作墊料。不僅具有環保效益,也為水牛趙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經測算,僅銷售稻草一項,2017年全村戶均可增收5000元以上。

如何做好鄉村振興大文章

興村關鍵在党,致富根本在人,調研組在鄉村變化中尋找發展新動能

頭雁振翅,群雁高飛。各組在調研中發現,鄉村振興根本在人。

寧夏調研組

在基層成長起來的致富帶頭人固原市姚磨村村黨支部書記姚選,他因地制宜帶動村民發展冷涼蔬菜產業,目前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5萬元,其中85%來自冷涼蔬菜產業。

安徽調研組

蕪湖縣種糧大戶戴二保組織村民成立了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生產的稻米被益海嘉裡評為“谷王”。他計畫繼續創新銷售模式,拿出170畝地搞稻蝦共作,專供會員使用;找機會並購一家米廠,繼續向產業鏈後端延伸,擴大自家品牌的銷售比例;還想發展農旅結合,打造一個集生產、觀光於一體的農業企業。

百鄉萬戶調查活動開展8年來,調研組成員和農民“手把手”“心連心”,察實情、出實招、求實效,將“三農”政策部署帶到基層落地生根,為鄉村振興戰略的謀劃實施打下了堅實基礎。鄉村振興征程方啟,發展建設重任在肩。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余欣榮指出,百鄉萬戶調查活動告一段落,但調查研究工作必將長抓不懈。農業農村部還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把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的好傳統保持下去,不斷加強組織、創新形式、豐富內容、改進作風,做到唯真求實搞調研,確保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開好局、起好步。

本文轉自: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

圖片來源於網路,與本文內容無關

轉載編輯:李沛 // 責編:李雨楠 // 監製:汪群均

版權聲明:本文已注明來源,版權屬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