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林業扶貧」呂梁增綠與增收兩不誤

春回大地, 萬物蘇醒, 植樹造林正當時。 連日來, 呂梁市廣大幹部拿起鐵鍬, 栽下綠樹, 掀起全市造林綠化高潮。 今年呂梁市明確提出, 全市要完成“三個100”目標:荒山造林100萬畝、退耕還林100萬畝、經濟林提質增效100萬畝。

呂梁市廣大幹部群眾參加植樹造林活動。 劉建榮攝

呂梁山是我省兩大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 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 在這裡, 深度貧困與生態脆弱相互交織、互為因果, 造林綠化既是改善生態環境的必然要求, 也是攻堅深度貧困的重大舉措。 去年, 全國林業扶貧現場會在呂梁召開,

該市爭取到國家儲備林項目500余萬畝、投資近100億元;新增退耕還林任務139萬畝, 投資30餘億元;荒山造林占全省任務的一半、經濟林提質增效占全省任務的1/4, 這充分體現了中央和山西省對呂梁造林綠化工作的大力支持。

呂梁市提出要創新利益聯結機制, 最大限度提高貧困群眾參與造林的積極性, 提高貧困群眾參與比例和受益比例, 讓貧困群眾在參與造林綠化中實現穩定增收;要創新造林管護機制, 堅持造林與管護並舉, 把造林、管護與利益聯繫起來, 優先聘用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參與管護, 獲得穩定的工資性收入;要創新造林品質服務體系, 通過培訓、技能指導、水和道路配套等措施, 不斷提高造林品質。

呂梁市廣大幹部群眾用實際行動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馮帥攝

嵐縣合作社造林讓生態增收雙贏

嚴把准入關, 確保貧困群眾受益。 嚴格執行嵐縣生態扶貧實施意見、嵐縣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管理辦法中有關規定, 扶貧造林合作社必須有80%以上的社員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至少有20%的宜林地貧困農戶參與造林綠化工程, 造林工程所獲60%的利潤必須作為合作社紅利分配到貧困戶手中, 這樣有效激發了貧困戶參與造林綠化的熱情, 以往只有少數專業造林人員參與的造林隊伍變為廣大人民群眾集體造林的團隊。 截至目前, 全縣成立了由80%的貧困戶參與的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102個(其中取得造林綠化資質的96個), 覆蓋全縣12個鄉鎮、121個村、1751戶貧困戶、5155名貧困人口。

共青團離石區委聯合信義鎮“碧野青”農場組織開展義務植樹活動。 高淑芳攝

臨縣實施生態治理破解深度貧困問題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 臨縣通過採取退耕還林脫貧、生態治理脫貧、生態保護脫貧、林業產業脫貧等攻堅措施, 使得生態治理的過程成為了農民增收脫貧的過程, 綠水青山正在變成百姓的金山銀山, 探索出一條深度貧困地區精准脫貧新路子。 目前, 全縣已組建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291家, 合作社遍佈23個鄉鎮, 社員總數13000人, 其中貧困人口11400人,

占88%。

主要做法:一是能人帶動。 出臺激勵機制, 鼓勵優秀人才領辦造林專業合作社, 以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帶動貧困農戶參與造林綠化。 積極支援建檔立卡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加入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 參與林業專案建設, 獲取相應的勞動收益和盈餘分配。 二是議標承攬。 縣政府出臺了《臨縣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造林項目議標辦法(試行)》, 脫貧攻堅期間本縣所有的造林綠化專案全部通過議標方式由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承攬實施。 三是保證收入。 縣政府出臺了《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管理辦法》。 實施中, 合作社貧困人員參加造林工程不低於入社貧困成員總數的60%, 勞務費不低於工程總金額的45%。 對合作社參加造林施工的貧困勞力實行“日記錄、旬匯總”報告制度,推行“施工管理台賬”。對貧困勞力的勞務收入採取“一卡通”支付,依據施工台賬,保證貧困戶勞力勞務收入精准兌現。四是嚴把品質。按照“面積做實、密度做夠、品質做優”的總體要求,工程建設全部實行了監理制,並實行縣、鄉(鎮)、社三級聯動管理,縣林業局領導包片包重點工程,林業局技術人員包全部鄉鎮,各鄉鎮明確一名分管領導負責造林綠化,每個合作社都安排一名技術人員全程跟蹤技術指導。五是加大投入。為確保重點工程建設,除上級的專案補助資金外,全縣2017年用於造林綠化的融資、財政涉農資金整合已達2000萬元,不足部分正在通過臨縣生態建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積極融資。同時積極與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山西分行合作,為造林合作社及時解決融資難題。

通過造林合作社造林護林,極大地調動了貧困戶參與造林護林的積極性,圓滿完成造林綠化任務,同時增加了貧困群眾的家庭收入,實現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的有機結合。其成效主要體現在:

增加了貧困群眾的收入。一是增加了栽樹勞務收入,通過工程建設,參與造林的貧困人員勞務平均收入可達7000元以上。二是獲得國家生態補償金,臨縣已下達新一輪退耕還林任務44萬畝,政策補償資金全部到位後6.6億元,貧困戶戶均補償8967元,人均補償1122元。三是通過貧困戶成為護林員獲得工資性收入。四是貧困戶參與造林合作社年底利潤分紅。五是獲得退耕還林、林權流轉等其他收入。

拓寬了本地苗木的銷路。通過本縣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實施,徹底解決了本地育苗滯銷難題,也為育苗戶增加了經濟收入。造林機制的創新不僅盤活了苗木市場,也贏得了民心。

實現了生態品質效益雙贏。合作社造林將收益與貧困人員直接掛鉤,大大提高了貧困人員參與造林的積極性,實現了“要我造林”向“我要造林”的轉變,不僅提高了林木保存率,破解了成活難、保存難的問題,而且為農民發展林下養殖業、種植業和森林旅遊服務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呂梁市進行春季造林綠化大動員。劉建榮攝

石樓縣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蛻變之路

近年來,石樓縣堅持積極融入全市生態扶貧工程大盤子,努力把“綠水青山”轉化為源源不斷的“金山銀山”,開創了生態保護修復和精准脫貧齊抓雙贏新局面。主要做法是:

建立“社員帳戶”,實現利益聯結。為充分有效調動造林合作社社員特別是貧困人員參與造林的主動性,確保所有貧困人員參與其中,合作社普遍建立“社員帳戶”,形成了“共同參與、共同籌資、共同勞動、共同分紅”的合作模式。運作機制是:在合作社內建立“社員帳戶”,由合作社承攬實施項目,將項目資金、財政補助、貧困戶資產、參與造林天數以及合作社其他工作參與程度平均量化到社員帳戶,綜合評價貧困戶勞動報酬,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則不得,年終將收益直接支付給貧困戶。這一舉措,既打破了“政府忙得團團轉,貧困戶守旁邊看”的舊格局,又打破了貧困戶坐等政府靠政策“送”收入的陳舊“夢想”,開啟了政府與貧困戶齊心協力、齊抓共管、共同參與造林脫貧的新格局。

建立“頭羊帳戶”,激發內生動力。按照“支部牽頭、強基固本、多元發展、農民增收”的原則,由支部書記組織或牽頭建立的造林合作社,建立“頭羊帳戶”,參與實施造林工程、產業發展、溝域治理、經濟林提質增效等扶貧專案,既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破零,又增強了村黨支部的戰鬥力和凝聚力。如曹家峪村黨支部書記組織成立的單季槐種植合作社和油牡丹種植合作社,吸納了所有貧困戶和部分非貧困戶參與,實現了統一整地標準、統一規劃設計、統一種植管理,確保了苗木保存率和成活率全部達到95%以上。西山村黨支部書記牽頭建立河西扶貧攻堅造林合作社,承攬了西山村委300畝荒廢棗園提質改造項目,僅通過28天就圓滿完成了工程任務,村集體獲得承包費用1萬元,合作社社員獲得收入分紅2萬元。

建立“牧工帳戶”,保護生態環境。為緩解林牧矛盾,政府積極引導合作社吸收牧工,採取了“合作社+護林員+牧工”的合作模式,建立了“牧工帳戶”和監督監護長效管理機制,讓原來從事散養的牧工變成護林員,有效地遏制了濫牧濫養行為,形成了“壓縮濫牧、主動棄牧、支持禁牧、林牧雙贏”的生態治理模式。如和合鄉“河西扶貧攻堅造林合作社”在承接任家莊村委小河溝村950畝荒山造林任務過程中,勸說3個牧工自覺自願將200余隻羊順利賣出,不僅保證了工程管護工作,更為全鄉退耕還林起到了帶頭示範作用。

對合作社參加造林施工的貧困勞力實行“日記錄、旬匯總”報告制度,推行“施工管理台賬”。對貧困勞力的勞務收入採取“一卡通”支付,依據施工台賬,保證貧困戶勞力勞務收入精准兌現。四是嚴把品質。按照“面積做實、密度做夠、品質做優”的總體要求,工程建設全部實行了監理制,並實行縣、鄉(鎮)、社三級聯動管理,縣林業局領導包片包重點工程,林業局技術人員包全部鄉鎮,各鄉鎮明確一名分管領導負責造林綠化,每個合作社都安排一名技術人員全程跟蹤技術指導。五是加大投入。為確保重點工程建設,除上級的專案補助資金外,全縣2017年用於造林綠化的融資、財政涉農資金整合已達2000萬元,不足部分正在通過臨縣生態建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積極融資。同時積極與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山西分行合作,為造林合作社及時解決融資難題。

通過造林合作社造林護林,極大地調動了貧困戶參與造林護林的積極性,圓滿完成造林綠化任務,同時增加了貧困群眾的家庭收入,實現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的有機結合。其成效主要體現在:

增加了貧困群眾的收入。一是增加了栽樹勞務收入,通過工程建設,參與造林的貧困人員勞務平均收入可達7000元以上。二是獲得國家生態補償金,臨縣已下達新一輪退耕還林任務44萬畝,政策補償資金全部到位後6.6億元,貧困戶戶均補償8967元,人均補償1122元。三是通過貧困戶成為護林員獲得工資性收入。四是貧困戶參與造林合作社年底利潤分紅。五是獲得退耕還林、林權流轉等其他收入。

拓寬了本地苗木的銷路。通過本縣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實施,徹底解決了本地育苗滯銷難題,也為育苗戶增加了經濟收入。造林機制的創新不僅盤活了苗木市場,也贏得了民心。

實現了生態品質效益雙贏。合作社造林將收益與貧困人員直接掛鉤,大大提高了貧困人員參與造林的積極性,實現了“要我造林”向“我要造林”的轉變,不僅提高了林木保存率,破解了成活難、保存難的問題,而且為農民發展林下養殖業、種植業和森林旅遊服務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呂梁市進行春季造林綠化大動員。劉建榮攝

石樓縣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蛻變之路

近年來,石樓縣堅持積極融入全市生態扶貧工程大盤子,努力把“綠水青山”轉化為源源不斷的“金山銀山”,開創了生態保護修復和精准脫貧齊抓雙贏新局面。主要做法是:

建立“社員帳戶”,實現利益聯結。為充分有效調動造林合作社社員特別是貧困人員參與造林的主動性,確保所有貧困人員參與其中,合作社普遍建立“社員帳戶”,形成了“共同參與、共同籌資、共同勞動、共同分紅”的合作模式。運作機制是:在合作社內建立“社員帳戶”,由合作社承攬實施項目,將項目資金、財政補助、貧困戶資產、參與造林天數以及合作社其他工作參與程度平均量化到社員帳戶,綜合評價貧困戶勞動報酬,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則不得,年終將收益直接支付給貧困戶。這一舉措,既打破了“政府忙得團團轉,貧困戶守旁邊看”的舊格局,又打破了貧困戶坐等政府靠政策“送”收入的陳舊“夢想”,開啟了政府與貧困戶齊心協力、齊抓共管、共同參與造林脫貧的新格局。

建立“頭羊帳戶”,激發內生動力。按照“支部牽頭、強基固本、多元發展、農民增收”的原則,由支部書記組織或牽頭建立的造林合作社,建立“頭羊帳戶”,參與實施造林工程、產業發展、溝域治理、經濟林提質增效等扶貧專案,既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破零,又增強了村黨支部的戰鬥力和凝聚力。如曹家峪村黨支部書記組織成立的單季槐種植合作社和油牡丹種植合作社,吸納了所有貧困戶和部分非貧困戶參與,實現了統一整地標準、統一規劃設計、統一種植管理,確保了苗木保存率和成活率全部達到95%以上。西山村黨支部書記牽頭建立河西扶貧攻堅造林合作社,承攬了西山村委300畝荒廢棗園提質改造項目,僅通過28天就圓滿完成了工程任務,村集體獲得承包費用1萬元,合作社社員獲得收入分紅2萬元。

建立“牧工帳戶”,保護生態環境。為緩解林牧矛盾,政府積極引導合作社吸收牧工,採取了“合作社+護林員+牧工”的合作模式,建立了“牧工帳戶”和監督監護長效管理機制,讓原來從事散養的牧工變成護林員,有效地遏制了濫牧濫養行為,形成了“壓縮濫牧、主動棄牧、支持禁牧、林牧雙贏”的生態治理模式。如和合鄉“河西扶貧攻堅造林合作社”在承接任家莊村委小河溝村950畝荒山造林任務過程中,勸說3個牧工自覺自願將200余隻羊順利賣出,不僅保證了工程管護工作,更為全鄉退耕還林起到了帶頭示範作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